人文·研究·创新

上海市七宝中学课程计划(2018~2019学年度)

上海市七宝中学创建于1947年, 1997年迁入农南路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146.7亩,建筑面积超过70000平方米,是上海市11所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2005年七宝中学被市教委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现有学生1900余人,50个教学班级,包括8个“内地新疆高中班”。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39人,有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12人,高级108人,上海市第一、二、三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后备名师15人。

学校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为办学理念,以“平民本色,精英气质”为育人目标,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科技与人文相结合,身心智协调发展的育人模式。2015年新年伊始,七宝中学正式提出了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力争通过5-8年的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浓厚研究氛围、鲜明创新特色,引领国内高中发展,达到国际水准的一流研究型高中。

一、背景和校情简析

(一)三重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新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定位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即将出版。这一背景将推动学校更新育人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从而通过课程建设来呼应改革要求。

2、高考改革新模式:高考“3+3”新模式、“两依据一参考”多元评价新体系完成两轮实验,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将是高考改革新常态。新高考模式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办学目标新定位:基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与培养方式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对未来高中多元特色办学发展趋势的清晰判断、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及学校今后特色内涵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基础上,我校把“研究型高中”作为办学新目标,希望通过5-8年的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浓厚研究氛围、鲜明创新特色,引领国内高中发展,达到国际水准的一流研究型高中。

“核心素养”勾勒出未来人才的新特质,高考新政引导着课程实施的新模式,“研究型高中”定义了办学追求的新境界。以上三大背景引导我们更新办学观、育人观和课程观,规约着我校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进的方向。

(二)主要优势

1、思想认识统一:全校教师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目标追求,将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看做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将“研究型高中”当作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

2、政府社会支持:作为一所深受政府支持和社区关爱的学校,能获得相应的经费保障与政策扶持,有利于各类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3、师资队伍优良:学校教师团队敬业爱岗,勤奋执着,善于研究,专业素养较高,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

4、硬件设施良好:学校除了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体育馆、艺术馆等基础设施外,而建有“学生科学研究院”和“学子人文书院”,为大理大文特色系列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在建的“图文信息大楼”落成后也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5、校外资源丰富:学校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有长期合作关系,与航天研究所、中科院、天文台、气象台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开发拓展型课程。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支持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加快了课程迭代的进程,提高了课程的品质。

6、学校机制创新:

(1)学校由校长直接领导课程开发与实施,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营造“人文·研究·创新”生态场,完善课程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将教师参与情况计入绩效考核,并设立课程建设单项奖,奖励在课程建设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

(2)优化学校五中心——“科技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体育教育中心”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学生科学研究院”、“学子人文书院”两院的管理、协调机制,并成立资优生教研组、科创教育教研组和人文研究教研组,为三类课程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管理支撑和资源支撑,保障课程与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成效。

(3)优化“学科教学研究所”的指导功能,学科教学研究所加强对三类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指导,指导教研组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学科融合、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

(三)主要挑战    

1、生源复杂多样:学校生源有自招生、统招生、名额分配生等,因学生来源多样、复杂,基础素养和学习能力差异巨大,随着学校高端生源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种差异还会增大,学校要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课程与教学,难度很大。

2、高改革要求高:“3+3”新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同时增大课程实施的难度,“行政班+教学班”的课程实施模式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对课程体系及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办学目标升级挑战大:“研究型高中”建设是创新之举,无先例可借鉴,从师资培养到课程建设,从课程优化到教学改进,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更新,任重道远。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思想为指导,以“平民本色,精英气质”为育人目标。基于“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和高考改革的要求,在“人文·研究·创新”生态场中:聚焦核心素养,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构建旨在提高全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术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把“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把“研究”落实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确保和优化国家与地方课程实施,同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建设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统一,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统一,适合学生个性和潜能不断发展的高中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课程特色目标:完善“大文·大理”双系列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科学研究院、学子人文书院相匹配的品牌平台课程和特色课程,加速筹建学生工程院,增强课程的研究性、综合性和时代性。

(二)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平民本色,精英气质”即“爱读书、能思考、具才情、敢担当”、具有浓厚人文情怀和强烈社会使命感的,有较高研究素养,能够用科学方法论探索世界、创造生活的未来卓越人才。

(三)教师成长目标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型高中”的课程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素养和研究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素养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品牌教师队伍。

四、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

三类课程在内容上融通,在功能上递进互推,从而形成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性学力,同时推动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发展;拓展型课程是对基础知识和学力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功能是培养发展性学力,同时助推基础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发展;研究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学习,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同时加快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步实现学校课程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和形态维度的整合,建立起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多维课程体系。同时在努力实现三类课程的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树模型”:基础型课程是根,拓展型枝叶,研究型课程是干,三类课程在内容上交汇融通,在功能上互补互推,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一直处于生长状态的课程体系,引领着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课程框架

(三)特色课程

七宝中学积极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并在工作实践中提出了“金字塔”形培养模式。学校在保障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采取边开发、边实践、边调整、边完善的策略,打破学科限制,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和构建了分领域、分层级、渗透拓展型、研究型课型,贯穿高中的“大文”、“大理”双系列创新素养培育校本特色课程。

(1)“文化与人生”——“大文”课程系列

“大文”课程系列由我校的“学子人文书院”设计开发与实施,主要包含“走进我们的人文书院、文化之旅、传承与创新”三个层级,分别对应“大文通识课程”、“平台拓展课程”和“研究实践课程”且三个课程层级逐次递进。

第一层级“走进我们的人文书院”主要是人文基础入门,即“大文通识课程”,每周2课时,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完成。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掌握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熟悉学校人文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体验》、《大师之路》等五个模块课程,覆盖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校园文化等内容。

第二层级是“文化之旅”活动,主要人文平台拓展课程,每周2课时,在高一下学期、高二上学期完成,课程主要目标是拓展人文知识基础,挖掘人文学习潜能,“学子人文书院”设立了“经典阅读、演讲辩论、创意写作、社会综合研究、艺术赏析”五大课程平台,每一课程课程平台都包含“深度拓展课程”、“特设活动课程”及“课题研究课程”。

第三层级“传承与创新”,主要是人文研究与实践课程,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完成,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研究和体验创新,主要是开设侧重于一些更为实用的研究成果展示等方法性的课程以及专门服务各个课题的微型小课程。

2、“智慧与创造”——“大理”课程系列

“智慧与创造”的“大理”课程系列由我校的“学生科学研究院”设计开发与实施,主要包含“走进自己的实验室、兴趣伴我成长、智慧引领创造”三个层级,分别贯穿高中三个年级并且层级逐次递进:

第一层级“走进自己的实验室”主要是科技基础入门,面向全体学生,每周1课时,高一上学期完成。课程主要目标是奠定学生创新实验室相关知识基础,熟悉学校科技资源,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主要由《生命的演化》、《地球也有生命》、《发现从这里开始》、《光的诱惑》、《星空探秘》、《宇宙的呼吸》等14个模块课程组成,

第二层级“兴趣伴我成长”主要是科技平台拓展课程,每周2课时,高一下学期高二上学期完成。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研究知识基础,发现和识别可深入培养的目标学生。“学生科学院”设立“数理、生化、地空、综合创新、自主”等5个课程平台,各个平台会根据平台特点和学生需要开设灵活多样的深度拓展课程、特设活动课程和课题研究课程。同时,学校选拔兴趣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项目初期孵化。

第三层级“智慧引领创造”主要是研究实践课程,高二下学期高三完成。课程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特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导师团指导下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深度研究的课题。

3.德育课程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我校一贯强调在学科教学融入品德教育和两纲教育,实现学科德育常态化。除此外,还设计系列的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和文化节,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

类型

名称

时间

内容

主题教育课

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天

收看CCTV-1节目,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线,弘扬中华文化,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升旗仪式

每周一早晨7:20-7:40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校风学风、人文精神、法制安全等教育等。

主题班会

每双周一节

围绕学期工作重点、围绕当前的时事背景召开主题班会(含全校性的评比),形式多样,效果很好。

校会课

每月一节(全体学生)

全校性的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七中人”精神。

春秋游

每年级每学期一次

参观历史遗迹、高科技企业、自然景观和上海最新的建设成果等,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怀。

逃生演练

每年5月12日

每年11月9日

通过模拟火灾现场的紧急状况,强化学生注重自身安全的意识,突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现火场自救时应知应会的知识,提高自防能力。

青年党校

每学期一次

介绍中国共产党宗旨、纲领、目标、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纲领,为青年的发展指明方向。

18岁成人仪式

高三年级一次

(第二学期)

培养学生的成人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休业式

每学期一次

总结学期工作,表彰优秀班级集体和优秀学生。布置假期工作,进行全员安全教育,预防各种安全事故。

校园主题

文化节日

活动课

狂欢节

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五、周六、周日

学生在自主、欢乐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七中校园生活的愉悦,展示青春的无限魅力。

体育节

每年3月

通过各种体育项目或运动游戏的比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感恩节

每年5月母亲节所在的那一周

通过互动抒发七中学子报效祖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感恩社会、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和人文情感。

科技节

每年5月

通过科技创新大赛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爱生节

每年9月10日

(系国定教师节)

各任课老师带着礼物到结对的五类困难学生家去家访,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读书节

每年10月

历时一个月,通过各类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感悟人生。

班主任节

每年11月7日

(系校庆日)

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班主任的感恩情怀,也激发班主任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艺术节

每年12月

通过各种艺术门类的比赛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人文修养。

社会实践课

军政训练暨东方绿舟国防素质教育课

高一年级10天

(第一学期)

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和国防素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国家意识、国防意识、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学农和

大学生活体验

高一年级 5天

(第二学期)

亲身体验传统农活,参观现代农业基地,通过学习各种农业知识,感受农民的辛劳,增加人生体验。

社区挂职锻炼

岗位职业体验

高一年级5天(7月)

高二年级5天(6月)

到社区体验居委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艰辛,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助学考察活动

每两年一次

通过到井冈山、金寨等地区贫困学校助学考察活动,奉献爱心、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了解社会、体验生活。

志愿者活动

不定期

通过“蓝天下的至爱”、“世博志愿者”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演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值周班

高一、高二

每学期3-6天

通过组织升旗、维护校园秩序、常规检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热爱校园的情感。

劳动周

高一、高二

每学期3-6天

培养学生勤劳的品质、热爱劳动的习惯。

保洁区劳动

每周一次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品质,重视卫生保洁的好习惯。

五、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2018学年课时计划

课程和科目

周课时

说明

高一

高二

高三

基      础     型     课     程

语文

3

3

5

 

数学

3

3

5

           试用校本习材

英语

3

3

5

试用校本教材(小班化口语)

物理

2

2

 

试用校本习材

化学

2

2

 

试用校本习材

生命科学

3

2/0

 

试用校本习材

思想政治

2

2

 

试用校本学材、习材

历史

2

2

 

试用校本学材、习材

地理

3

2/0

 

试用校本学材、习材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1

 

课程内容统筹安排

体育与健身

1+1

1+1

3

高一、高二专项课为长课时,80分钟

艺术/心理

1

1

 

试用校本教材

周课时表

28

25/21

18

 

拓     展      型      课     程

各类拓展课程

科技与人文系列课程

12

15

19

    每学期开设60门左右学科类、体育专项活动类拓展课程,科目的开设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兼顾各学习领域。推进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为已完成相关学科基础型课程且准备参加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开设学科拓展型课程。

究。

主题教育

班团队活动

1

1

1

 


社区服务与实践

每学年4周

学生必修,时间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其中占学生课内课时数约为每学年集中劳动一周;军训、学农两周;校园“八大”主题文化节合计一周。

周课时数

12

16

20

 

研      究     型      课     程

文化与人生
人与自然

走向社会

1

1

1

研究型学习方式,按主题模块设置,按方案有序实施。学生研究活动时间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研究型课程为长课时,每课时8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安排40分钟左右

周总课时量

42

42/34

39/35

每节课按40分钟计

 

★特别说明

1、三类课程进课表,是我校坚守近20年的课程规范,保证了三类课程实施的常态化,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三个年级的体育课(含体锻)严格按照市教委要求,每周5课时,同时实行专项教学。

3、由于选择在高二完成生物和地理等级考的学生比例很大,为落实高考新政,尊重学生的需求,故在高一年级开设生物和地理课,导致高一课时偏紧。

4、高二、高三年级由于学生等级考选择的科目和时间不同,具体学生每周总课时量相差较大,其中高二最少课时量34节,最多课时量42节;高三最少课时量35节,最多课时量39节。平均课时量与上海市课程方案要求基本一致。

5、坚持“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体”的辅导理念,以七宝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校本教材为载体,通过“探索自我、学会学习、生活大学堂、走过青春期、珍惜生命”等主题模块,确实提高学生处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中心理矛盾的能力。

6、艺术学科实施艺术鉴赏校本课程,建立学生个人艺术发展数码档案和作品交流网络平台,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学习经验,从而达到提高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与艺术想象力的共同目标。

7、本学期开设75门拓展型课程,有长课程和短课程,有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组建社团72个,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统整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时间,保证课程有效实施。

六、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方面,学校严格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开足开齐三类课程。基于高考改革新背景和创建研究型高中的新目标,优化课程实施和管理模式,实现了新旧高考模式的平稳过度,为研究型高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基础型课程

(1)基于校情,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落实以学定教。

在2010年,我校完成了《七宝中学二期课改教材校本化实施纲要》,各学科据此纲要编写了校本习材,保证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高考改革后,我校各学科根据新高考要求修订校本练习、形成性评价试卷,顺应新高考要求。新课改的课程标准颁布后,我校以《七宝中学二期课改教材校本化实施纲要》为蓝本,研制出《上海市七宝中学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确保基础型课程实施既体现国家意志,又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

(2)基于高考新政,调整课程设置,满足学生选择需求

在新高考背景下,我校能深刻领会改革精神,根据3+3的模式,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业引导和生涯引导,总结出基于“兴趣选科、特长选科、志向选科”的选科三原则。以2018届为例,学生选科涉及16个科目组,由于高二学生完成(地理、生物)选科差异,到高三学年将有3+3、3+2、3+1三类学生并存现象,体现了学生选择的多样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在遵守市教委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科情况,统筹安排三个年级的基础型课程科目及课时数,在高二、高三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模式,满足不同选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业发展。

(3)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提高课程实施的信息化水平。

课程建设和实施信息化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标志之一。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早,在新高考背景下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选科、编班、排课、评价、课程推送等方面强化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程实施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2.拓展型课程

(1)实施流程。我校拓展型课程实施的基本流程为:课程申报—网络简介—网络报名—教务处调整—课程实践—问卷反馈—课程评估—课程完善。根据这个流程,教务处组织课程开发的单位或个人,在前一学期确定下一学期准备开设课程及其基本内容、结构,并将课程名称、内容介绍以及招生人数、招生年级,安排课时、上课时间等基本状况向教务处提出申报。评审通过后,课程建设教师将课程介绍、教学计划等一并在网上发布。

(2)过程管理。学校建立网络反馈制度以监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基本状况。利用数字化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导师组定期听课,掌握课堂教学情况,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总结典型案例。

(3)成绩登记。由课任教师在学期结束之前在数字化平台上完成。教务处将各班按课程与班级进行统计,班主任与年级组长通过网络了解本班级学生成绩,并登录学生成绩到学生成长手册上,学生与家长可用智慧校园卡查阅自己的成绩。

3.研究型课程

(1)第一阶段:积淀准备期。课题研究入门与通识教育。立足于课题研究兴趣激发、课题通用研究方法的学习。利用每周五下午的高一研究型课程时间进行。主要通过科技与人文类的专家讲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了解我校研究型课程内容;包括网上慕课平台学习和课堂教学两种途径,对研究方法与技能有初步的了解,为进入后续平台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2)第二阶段:拓展选题期。知识的积累与志趣的聚焦发展。在高一阶段,利用拓展课、社团课等各种平台、资源以及自主发展的模式,不断聚焦兴趣点,在自己关注的领域积累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从问题到课题的转化,对接后续课题研究。

(3)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期。课题的开题、实施与结题。在高一暑假前,汇总学生上报的研究课题,对申报的课题进行专项评审。对于评审未获通过的课题经过修改完善后再予实施。对于没有申报课题或课题初审未通过且无法通过修改实施课题的学生,则从课题资源库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所有的课题在高二第二学期开学初完成结题答辩工作。

       七宝中学学生课题培育结构图

 备注:图中绿色表示研究型课程系列,蓝色表示拓展型课程系列,紫色为其他系列。

(二)课程管理机制

学校实行教务处与学科教学研究所互相支撑、互相融合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的工作机制,并按人员与组室制定了各类规章制度,系统结构图如下:

 

(三)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将体现多维多元,具体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如下:

注:具体评价内容见《上海市七宝中学学校核心制度建设》及其他相关材料。

2017年9月30日

附件1:

上海市七宝中学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20178月修订)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创建“研究型高中”为目标,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价值追求;各学科在充分调研和尊重本校校情与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本学科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确保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落实“以学定教”,为国家课程高品质实施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

 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特征,其课程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础性学力,学生通过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

1、扎实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理解、运用各学科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3、逐步具备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基础型课程共有14个学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政治思想、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劳动技术、艺术、心理健康。

2、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基于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精选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以《课程标准》内容为主体,结合本校学生学力水平较高的实际,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适当进行学科内拓展,开阔学生学科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4、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体验性、实践性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以《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为蓝本,结合本校实际适当调整,制定各学科的具体课时;

2、教学模式:根据高考改革要求,实现“行政班+教学班”教学实施模式。高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年级,重点关注学生基础素养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同时因为学生兴趣学科、优势学科、发展方向还不够明确,不具备理性选科的条件,故在高一年级暂不选科,不实行走班制;高二年级学生选科及发展方向已经明朗,每位学生有三门等级考科目,还有至少四门科目要合格考。课程实施将根据每届学生选课情况实行部分科按照等级考、合格分层走班;高三年级,已经完成了各门的合格考试,学生课程模式分为3+1、3+2、3+3三种情况,四门等级考科目全部实行走班制。

3、教学要求:

(1)各学科基于课标但不拘泥于课标,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本学科基础型课程实施方案。

(2)各学科根据本学科校本化实施方案,编写学案、练习和试卷,积累校本资源。

(3)各学科以“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引领学科教学,构建“研究型课堂”,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4)把教学改进落实在“教学五环节”中。在备课环节,要基于课标、基于学情,科学定位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资源,并尽可能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系列问题;在上课环节,既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又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以“研究”的方式开展课堂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作业环节,以精选精编的校本练习为主,并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在辅导环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要重视学困生的指导;在评价环节,课堂评价要适切、要体现指导性和激励性。阶段性评价要以合格考、等级考、高考的要求为指导,体现评价的层次性和规范性。

五、课程评价

1、常态过程评价:全体教师增强评价意识,更新评价理念,树立教学即评价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给予及时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

2、阶段性评价:认真组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纳入“上海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

3、终结性评价:13门基础型课程参加上海市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或等级),语文、数学和外语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全面评价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

六、实施保障

1、管理保障。成立健全的基础型课程实施管理机制:由校长直接领导,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为管理主体,学科教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信息中心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撑。各教研组在管理团队领导下,具体落实基础型课程的实施。

2、研修保障。建立教研组集体研修和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构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进学科共同体,分享智慧,共享资源,切磋方法,提高基础型课程实施的整体水平。

3、专业支撑。学校聘请资深学科专家成立七宝中学导师组,导师组在学科教学研究所和教务处双重领导下开展教学视导工作。每学期开展常态教学视导工作,协助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给出改进建议。

4、激励机制。学校制定教师和教研组单项业绩奖条例,主要奖项有:课堂教学精品奖、课堂教学探索奖、最佳教学设计奖、最佳作业评价奖、最佳命题奖、特色教研组、先进教研组等奖项。每一学期评奖一次,对在教学改进中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教研组予以奖励。同时将教师的教学业绩体现在评优、考核、任用等方面。

(注:各学科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已经完成)

 附件2:

七宝中学拓展型课程管理纲要与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拓展型课程是研究型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型课程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将以“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创建“研究型高中”为目标,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丰富课程门类,提升课程品质,努力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通过拓展型课程进一步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具体目标是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和新高考要求,课程建设力争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统一,与基础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相融合,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课程门类,打造精品课程,构建评价系统,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课程建设中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管理体系

建立七宝中学拓展型课程管理和实施团队,由校长、分管校长、教务主任、平台中心主任、教研组长为主体的领导团队,校长、分管校长指导课程的总体实施、决策;教务处主任负责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协调相关部门落实课程保障工作;教研组负责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组织教师研究拓展课程标准,提高教师开发拓展课程的能力;平台中心主任负责人文书院、学生科学院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搭建平台,有效引领促进三类课程的有机融合。

四、课程体系

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学习研究型课程的基础,是联结基础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纽带。拓展型课程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深广度、综合性以及应用性等方面加以拓展,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加以强化,为学生兴趣发展和个性的形成提供了课程保障。通过拓展型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2017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见上表),七宝中学拓展课程实施分类如下:

1.限定拓展类课程: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市区教育部门指导规划,由教务处,学工部组织专业教师对限定性课程进行设计,形成专题化、模块化的课程,强调人人参与,增强对课程考核,评估,反馈。

2.自主拓展课程: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1)学科选修类拓展课程

遵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科学规范开展各学科的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科目的开设根据七宝中学的实际,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兼顾各学习领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为已完成相关学科基础型课程且准备参加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开设学科拓展型课程。其中,历史、政治、物理和化学拓展型课程安排在高三年级;地理和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可安排在高三年级也可安排在高二年级,上述各学科拓展型课程每周各3-4课时。

(2)人文类拓展课程:文化与人生(大文课程)

建设与学子人文书院硬件设施相匹配的模块课程。沿着语言文学、文化、历史、政治等方向,重点建设人文社会领域的综合课程,增设多层次的微型拓展课程,优化、完善学校人文教育课程结构,丰富学校拓展型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课程时间

课程类型

课时

课程定位

走进我们的人文书院

高一上学期

拓展型必修

每周1节

人文课程入门

文化之旅

高一下学期

拓展型必修

每周1节

人文课程拓展

传承与创新

高二

研究型

每周1节

人文课程深化

高三

每周1节

 

(3)科技类拓展课程:智慧与创造(大理课程)

建设与学生科学研究院硬件设施相匹配的“走进我们的实验室”和“兴趣伴随我成长”两个层级课程。围绕生命科学、纳米技术、数字显微、车模实验、分析化学、人工智能、科技制作等,加强学科拓展型的综合理科和文理综合课程的开发,增设多层次的微型拓展课程,逐步完善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结构,创新学校拓展型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课程时间

课程类型

课时

课程定位

走进我们的实验室

高一上学期

拓展型必修

每周1节

科技课程入门

兴趣伴我成长

高一下学期

拓展型选修

每周1节

科技课程拓展

智慧创造未来

高二

研究型

每周1节

科技课程深化

高三

每周1节

 

 

(4)综合实践类拓展课程

综合实践类课程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问题、生活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为中心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和参与,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能够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根据学生需要,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有条件开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与欣赏等方面以及促进各类社团发展方面的拓展课程。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建设流程

学校要求在职教师3年周期内必须开设一门拓展课程,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课程申报→课程审核→课程宣传→网络报名→课程分班→课程实施→问卷反馈→课程评估考核→课程总结反馈。

拓展课教师在学期末将下学期准备开设的课程材料(课程介绍,教案,计划等)报拓展课领导团队审核,审核通过后教师将课程名称、内容介绍以及安排课时、上课人数、年级,时间、地点等基本状况向教务处提出申报。申报通过后,教务处将课程介绍、教学计划等一并在网上发布,自主拓展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素养进行自主选课,教务处根据学生选报情况进行统筹分班安排,拓展课程借助学校校园网,实现信息化管理。

2.课程目录(略)

3.成绩登记及学分认定

学生参加拓展课程学习,参考学习过程表现,达到学习要求,经考核通过赋予拓展课成绩和学分,由授课教师在学期结束之前在数字化平台上完成。教务处将各班按课程与班级进行统计,班主任与年级组长通过数字化平台了解本班级学生成绩及学分,学生与家长可用E-key进行查询,并记录学生成绩到学生成长手册上。成绩及学分确认后导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评价

1.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拓展性课程学习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评价重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持续发展。结果评价侧重于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是否取得进步,兴趣、爱好、特长是否得到培养,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是否得以养成。

2.评价手段多样化。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探究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撰写、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成绩可用等第、评语、事件记录等形式表示。

 具体操作:

1.拓展型课程考勤评价记录,如缺勤达到二分之一,过程评价等级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