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养正  明理成人

闵行区实验小学2018学年“蒙正课程”计划

一、背景分析

(一)传统与现代交融

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5年的“蒙正学堂”,是本地区最早开办的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实验小学历经风雨,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相继成为上海市一期和二期课改的试点校、“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始终是区域教育改革的先锋。

在数十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实验小学始终立足于百年老校的文化根基,把“蒙正”作为学校特殊的一种“文化符号”,从中既传承传统文化意蕴,又积极阐发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根基,成为一种自我发展、创新和重建的宝贵资源。在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学校不断梳理与明晰现代的价值追求,并逐渐形成与确立了以“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在深入分析《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改革》、《区个性化教育改革方案》等文件要求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层面重新梳理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将终身发展、内涵发展与“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相融合,注重课程建设的未来性与差异性,个性化与创新性,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向更全面、更多元、更绿色的方向前进。

(二)课程经验特色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课改实践中,学校对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历经了一个学习理解、实践感悟的过程,也因此积累了课程建设的诸多经验。

1.课程发展始终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

在多年的教育改革中,我校立足于百年老校的文化根基,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改进办学理念。其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相对清晰,借助课程育人的目标也相对明确。在持续性的教育变革过程中,学校始终将办学理念与课程建设理念相融合,注重学校文化发展的一致性。

2.学校已确立起较为全面的课程领导观

作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我们较早从组织制度上加强了对课程的整体性领导与管理,确立了从遵照执行走向主动实践、自主研发并持续丰富的改革路径。2004年,学校将数十年不变的中层机构“教导处”和“教科研室”合并,成立了新的“课程教学部”。2014年9月,基于学校办学规模的再一次扩大,尝试集团化办学,将原先的的课程教学部、学生工作部再次合并,成立了课程研发中心,旨在加强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过程中,学校领导团队认真学习了课程领导力的相关理论并付诸实践,在理念与行为上进行转变,不仅注重课程建设的规范,同时将管理者和教师都作为课程领导力的主体,关注课程领导力的设计力、开发力、执行力和评价力等。

3.课程发展史紧跟国家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的课程建设始终与国家、市和区域的教育变革趋势相契合。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校深入开展的“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致力于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的探索,在细化落实校本课程建设上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当前学校也看到,整体教育变革的趋势日趋多元与开放,在此背景下,学校的课程建设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学校不断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一致。

4.积淀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建设前期经验

多年来,我校结合办学核心理念与各阶段的重大研究课题,有计划、序列性地自主研发与实施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如结合德育课程及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生情感发展的不足开发并使用了“创爱教育”十册系列校本课程。结合探究型课程多年研究成果,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形成“实小探究型主题网站”,及“蒙正学生成长体验课程”等,把视线广泛投向培养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的学生。 这些课程建设的经验是学校前期的丰厚积淀,也是当前以及后期学校发展的新起点。

(三)面临困难与不足

1.学校整体课程架构离愿景尚有距离

学校课程是一个渗透国家意志与学校办学思想理念,服务于人的终身成长的整体性结构系统,在现阶段,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基础型、拓展型与探究型三大类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架构,从而既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又明确凸显学校个性特色,虽然在架构方面学校正进行积极的探索,但还不够完善,离开科学育人的目标理想还有一定距离。

2.当前教师课程领导力有待继续提升

由于受自身教育程度的影响,大部分小学教师都缺乏对课程理论的系统化学习,对其理解认识也较为零散与点状。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包括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各种能力与现代课程建设所需的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3.课程的软硬件及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从学校的硬件条件看,虽较之以往有了大的改善,但从满足学校各类特色化课程(尤其是科技、艺术、体育类校本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硬件条件还是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社会资源支持教育、让教育共享社会资源的社会机制尚未形成。另中国教师正处于教育转型期,相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制度还不够健全,教师不得不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多重工作与心理压力,其能够致力于课程开发建设的精力明显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4.“一校四区”办学规模带来的挑战

随着区域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学校的办学规模在十余年间快速拓展到“一校四区”。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新进教师的涌入以及多校区办学的管理问题。新进教师多,校区不均衡,管理体量大,课程内容庞杂等等都成为学校课程建设面临的严峻问题。原有的课程架构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办学情况,尤其是“一校四区”校区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已成为课程建设体系中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校四区”办学格局下的课程系统构建,是一个鲜有经验可借鉴学习的研究课题,需要学校重点攻关。

(四)课程发展的潜势

1.百年老校的转型性变革有利于课程的再构建

我校结合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整理出版的《在变革中转型》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当代学校课程改革中制度与文化变革性实践研究的经验,也分析了作为百年老校转型性变革所面临的机遇。当前,“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已成为所有层面学校所关注的核心,我区结合区域性改革成果酝酿并推进的相关配套制度,给予了所有学校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实验学校以广阔的研究平台,这是学校在未来阶段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有利机遇。

2.“新基础教育”研究优化了课程的土壤生态

我校进行了近二十年的“新基础教育”变革性实践研究,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囊括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为一体的学校教育生命场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反过来,该研究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较为先进并与之相配套的、灵动变化与发展的专业背景与人力资源支持,为全体教师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执行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研究与实践基础。

3.学校管理格局的变革有助于课程的整体实施

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已经通过多年的探索性实践在学校扎根。科学、高效的管理有助于提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学校以“治校决策、实施执行制、发展导向以及动力更新” 为主要内容的四大管理运行机制的架构。

“校长负责和民主参与”的办学决策机制。学校从后续转型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在管理层面完善优化以“校长负责和民主参与”为主要内容的治校决策机制。

“分工负责与沟通协作”的实施执行机制。在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执行过程中,学校的各职能部门与条线必须形成了有效的工作“分工负责与沟通协作”的实施执行机制。

“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导向机制。学校管理层面构建和形成了渗透学校“自主—合作—发展”核心办学理念的“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导向机制。

 “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更新机制。从实现学校系统转型变革的层面出发,学校基于“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形成了动力更新内化的运行机制。

四大管理运行机制的确立,很有效地解决了多校区管理的条块交叉问题,打通了课程在各个层级方面的管理通道,客观上给予了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上更加多元宽广的实践平台,尤其是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更富有选择性的课程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建设目标

总目标:围绕“启蒙养正,明理成人”的办学理念,确立“学识兴趣之蒙,德性言行之正;乐群尚公之品,自主自强之格”的课程建设总目标。

图1:“蒙正课程”目标要点图

具体表述为:

一是“启学识兴趣之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兴趣与热爱,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做到敏而好学、孜孜以求。

二是“养言行德性之正”,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理想的树立和生命意识的培育,学做体健魄强、诚心正意的人。

三是“育乐群尚公之品”,即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公民意识,合作共济、立己达人。

四是“立自主自强之格”,初步形成自理生活、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自强不息、开慧迪新。

(二)学生培养目标

围绕办学理念及课程建设总目标,立足于培养“乐群自主、才高志远、大气灵动”新时代实小学生。

(三)教师专业成长目标

围绕办学理念及课程建设总目标,积极塑造“德高身正、厚识精业、自主合作”新型实小教师。

 

三、课程结构

学校认真梳理了近十年学校各类学科及学生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情况,从“立德树人”、“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生发展”这一核心维度出发,把准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作用机理,将“体验”作为学生经验获取的“根”,追求个性价值和生态共生的实现。以“校本化、大课程”的视角建立了涵盖四大方面的“蒙正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其架构如下:

四、课程设置及说明

(一)课程说明

1.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统一设置中的八大领域,十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型课程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学生从基础学科中主要获取间接经验,习得学科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集体荣誉感等。

学校经历多年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办法。重在日常教学中对课标、教材、学生进行思考,制定各学科特色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基于学科建设,立足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素养。

2.学科延伸课程

学科延伸课程是基础型学科的拓展,通过开发校内外多种资源,形成学生“兴趣、学习、生活”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通过对基础型课程的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1+X”的学科延伸课程渗透模式。目前,学科延伸课程已经形成了“人文视野、艺术天地、生活百科、科学探秘、阳光健身”五大课程板块,近150门校本科目,并重点开发了多门精品科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表1: 学科延伸课程科目表

领域

科目

人文视野

国学启蒙、经典诵读、上海闲话、英语儿歌、英语口语、英语配音、英语拼词、教育戏剧、中文戏剧、心灵鸡汤、小小主持、英语戏剧、日韩口语、百家讲坛、诗情画(话)意

艺术天地

串珠艺术、十字秀坊、中国情结、丝袜制作、漂亮服饰、创意发卡、魔幻纸艺、装饰漆艺、创意版画、笔墨纸砚、陶泥工坊、彩铅手绘、创意美术、道具制作、服装设计(蒙正戏剧)、舞台设计(蒙正戏剧)、欢哥声声、传统民乐、快乐打击、舞动精灵、音乐戏剧

生活百科

开心厨房、生活妙招、金融理财、魅力摄影、卫生救护

科学探秘

生物科普、七拼八凑、七搭八搭、七折八折、拍摄剪辑、后期制作、航天科技、航海科技、创造发明、金话筒

阳光健身

动感街舞、黑白天地、炫动篮球、精气武术、灵动羽球、快乐足球

 

 

3.成长体验课程

成长体验课程是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立足学校已有的学生活动校历,纵向以学年为时空跨度,横向上从个人成长、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方面,形成的多层面、多维度体验课程。目前已经形成了“蒙娃当家、健康养成、仪式庆典、缤纷四季、开心远足、自主探究”六个板块。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进行课程设计,如“关注全员,丰富设置、立足需求,动态实施、主题设计,提升质量,拓展平台、助力成长”等。

成长体验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言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成长,激发成长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让学生构建个体与自我、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培养公民意识、家国情怀。

表2:成长体验课程实施表

版  块

目   标

内  容

活动载体

健康养成

具有一定的安全、健康知识,形成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讲文明、懂礼仪,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安全教育

行规礼仪养成

心理健康

午会课

心理健康课、活动

一年级新生体验营

蒙娃当家

能自主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提升集体意识;在活动中形成自我教育,提升自律能力;在活动中培养交往能力、服务能力和责任意识。

参与班级和校园管理

少代会

校园小当家

班级小岗位

仪式庆典

初步形成生命成长和家乡祖国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体验校园生活的丰富,热爱校园;感受自我成长,为成长骄傲,懂得感恩;才高志远,树立奋勇前进的信心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

 

 

升旗仪式

一年级入学仪式

一年级入团仪式

二年级入队仪式

三年级十岁生日庆典

一四年级牵手仪式

五年级毕业典礼

缤纷四季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科学探索、艺术感染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会欣赏自然,懂得保护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以24节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数学、自然等科学素养

美术、音乐等的艺术表达

秋天的色彩

冬天的味道

春天的声音

夏天的气息

开心远足

通过活动开阔眼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公民意识。

 

季节自然变化

社区生活

博物馆课程

国防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

春秋游

三年级“走向社区”

四年级社会实践

五年级红领巾军校

海外课堂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探究世界的兴趣,在探究中养成主动、积极的科学探究态度;在初步感知与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生活、社会、科技和文化四大领域探究型课程内容

上述板块活动的有机整合、探究课、资源包及班级探究性专题学习网站

 

 

4.综合创新课程

综合创新课程是在“一校四区”同而自主管理策略下,开发和建设的各类综合创新课程。当前,学校已开发了“蒙正阅读计划”、“教育戏剧”、“国际理解”、“SAP课程”等综合创新课程。综合创新课程既有学科活动的成分,也有综合活动的要素,从课程、社团、校区活动多维度渗透,覆盖到全体学生。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加强与学科的融合,把握基础课程的核心要素,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升特色课程的品质。

  1. 校区特色课程

在研发中注重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加强规范化日常实施与评价;这些课程的建设开拓了学生眼界,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在努力打造学校品牌、彰显各校区特色内涵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莘松校区“蒙正阅读计划”特色课程:是以当前比较普遍的儿童阅读课程开发为基本背景,聚焦儿童阅读实践活动的课程特色定位,基于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以“蒙正阅读计划”为课程符号象征,以“阅读+”为特色符号,系列化地开发适合实验小学的儿童阅读活动。课程的目标在于“阅读育人,阅读成人”,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健全人格。

春城校区“教育戏剧”特色课程:是在学校“启蒙养正•明理成人”办学理念指导下,将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创造等核心素养与教育戏剧相结合,通过教育戏剧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过程性学习经历和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我表现力、表达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戏剧”校本课程通过“学科教学”、“学生活动”和“社团建设”三条路径来实施。

景城校区“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是指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倡导“理解•包容•共生”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理念,培养具有“语言交流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的小公民,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教育课程。从外延上说,国际理解教育包含了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该特色课程以“理解•包容•共生”为基点,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知识,在认同和交流的基础上,在体验中逐步培养语言交流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学习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在尊重理解认同他国文化的前提下,更加认同自身的文化,成为能面向世界的中国人;时代赋予学生更高的国际责任,培养孩童创造和平与全球问题解决的能力,涵养学生具备世界公民素养。

畹町校区“SAP”特色课程:科艺体综合课程,在STEM+课程基础之上,开发的校本化特色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以大课程的理念,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养成,提高学生学科与跨学科的跨界学习能力,探索教师新型课程开发新机制,通过更全面、更长程、更系统、更整合的视角来设计我们的综合课程,提升综合学科的育人价值。弥补简单的分科学习的不足,优化学校内外资源环境,针对科体艺课时少,任务重,差异大的问题,走中国的基于学科分科课程基础上的整合课程探索之路。本学期作为重点工作在畹町校区开始实践探索。

(2)“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课程

根据二期课改要求,学校建立并完善了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课程,以一年级新生为对象,课程设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趣味性、体验性的活动中,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了解学校生活规范,迈好入学第一步,并做到全体任课老师明确要求和内容,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课程实施。该课程涉及五大板块,教学活动共计20课时,具体设置如下:

表3:“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课程实施表

版块

目  标

课时安排

实施途径

乐交往

认识自己的小伙伴、老师、四年级结对的好朋友,能和他们交流,乐于和他们做朋友

认识你,认识我

我们的老师

一四牵手仪式

一起做游戏(和四年级)

1.一年级新生体验营

2.午会课、班会课

3.“道德与法制”学科

4.新生入学仪式、一四牵手仪式等活动

有礼貌

懂得进校的问候礼仪,放学的告别礼仪,上课下课的礼仪,看到老师主动问候

问候有礼貌

挥手说再见

见面行个礼

进门打招呼(办公室门)

守规则

能听懂铃声,知道队伍要排整齐,课间休息不奔跑,不喧闹,以及文明如厕的要求

路队齐刷刷

铃声是“命令”

课间有秩序

如厕讲文明

爱学习

知道上课了要安静听讲,不插嘴,发言先举手;乐于表达,声音响亮;认真完成口头作业。

认真听不打断

要说话先举手

大声说别害怕

听和读要认真(回家)

能自理

学习整理书包,知道自己的物品摆放的位置,不破坏环境卫生,图书等公共物品用完放回原处

学习用品安个家

小小书包真整齐

垃圾纸屑不乱扔

小小书本要排队

 

(3)游泳普训课程

2009学年开始,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闵行区体育局、闵行区游泳馆及其余专业游泳俱乐部合作开展了面向四校区所有三年级学生的游泳课程,普及游泳基础教育和游泳安全知识。在收到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从2016学年开始,学校增设了莘松校区一年级学生的游泳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游泳普训课程的开发带动了全新的体育健身理念,丰富了学生的体育课及活动内容。该课程在区教育局普教科备案登记。

开发综合创新课程目的在于打破科目界限,打通思维边界,在跨学科整合中培养学生跨界融通和综合创新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意识和科学精神;在多元文化理解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年 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说明

基 

 

 

 

语    文

9

9

6

6

6

(1)一年级入学初,设置4周的学习准备期。

(2)全校一至五年级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

 

数    学

3

4

4

5

5

外    语

2

2

4

5

5

自    然

2

2

2

2

2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美    术

2

2

2

1

1

体育与健身

4

4

4

3

3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1

1

周课时数

26

27

28

28

28

兴趣活动(含体育活动)

 

5

4

4

4

4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1

班会、队会隔周开展,与“成长体验课程”融合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1周

每学年2周

集中分散相结合

探究型课程

1

1

1

1

1

 

成长体验课程

按照校历活动安排开展活动

与拓展型、探究型及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

午会

每天20分钟

包括“创爱教育、健康教育、行规教育”等内容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35分钟

 

周课时总量

33

33

34

34

34

每课时按35分钟计

                       
 

(三)备注说明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性管理,提升每位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随意增减课程,严格控制各年级学生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的课时,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关于“快乐活动日”的说明

每周集中周五下午安排一个下午用于实施“快乐活动日”。包括雏鹰当家、自主探究、快乐走班、阳光体育等实践活动,以学期为单位,形成了“周常规活动”和“统整性活动”两类安排方式。

2.关于写字课安排

本学期各年级在语文课中安排一课时进行写字教学。本课程的实施将结合学校语文学科的特色目标“书漂亮字” 进行,在过程中逐步清晰各年级写字教学的目标、内容,研讨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写字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每一位实小的孩子打好写字的基础。

3.关于校班队会安排

校会、班会隔周进行,每年级每周一节,由学生工作部统筹,由课程教学部统一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进行,以专题教育、集体性校会等为主要内容,具体由班主任及学生工作部负责实施。校班队会与学校“成长体验课程”相融合,结合五大类活动板块开展教育活动。

4.关于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及体育活动校本化特色的说明

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认真落实一、二、三年级“四课、两操、两活动”,四、五年级“三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为根据年级为学生安排体育与健身课程4课时或3课时,快乐健身一次,阳光体育活动1次,体育与健身课程和体育活动分散在每一天,切实保证每个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为凸显学校体育团队特色,根据四校区校园环境及师资条件,莘松一年级开设游泳课,四校区开设三年级游泳,及其它年级围棋、羽毛球、武术、健康与幸福等特色课程。游泳课:莘松一年级游泳课每周1节,一学期以16次计,并与该年级快乐健身时间整合。四校区三年级游泳课每周1节,一学期以16次计,并与该年级阳光体育时间整合。羽毛球:春城校区的二年级每个班都开设羽毛球课程,一节课有学校外聘的羽毛球教练和一位体育老师同时进入进行指导。武术:景城校区一年级其中一节体育课开设武术课。足球:春城校区的一年级每个班都开设足球课程,一节课有学校外聘的足球教练和一位体育老师同时进入进行指导。围棋:莘松、春城、畹町校区借助芮乃伟围棋道场的师资力量,在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围棋课。国际象棋:景城校区根据校区特色发展开设国际象棋,在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国际象棋课。篮球:畹町校区四、五年级开设篮球课程,每周两节(一节体育、一节体育活动课)。

5.关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安排

每学年不少于一周时间,主要内容有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2天、观看影视戏剧等2次,社区服务包括上街宣传、慰问活动、公益劳动等3-5次不等。各中队利用寒暑假组织多元的团队活动、学校学生社团提供各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此课程上述部分内容与学校“成长体验课程”融合,由学生工作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6.关于学科教师工作量安排

学校根据2018学年四校区岗位职数确定每位教师工作量,教师具体岗位详见各校区工作安排表。

7.关于一日及一周安排

学校每周提前在校园网公布一周及每天教育教学活动安排,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各类信息,详见校园网《一周安排》。

五、课程实施与管理

(一)课程实施管理机构

1.为了科学、有效管理“蒙正课程”,学校成立了课程管理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书记

组员:各校区分管副校长,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管理评估中心主任,各校区课程教学部主持。

校长、书记作为“蒙正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对“蒙正课程”架构里所有的课程负有整体开发、规划的职责。同时,各类课程在实施中因校区和学科的不同,其课程的实施管理组织也有不同的架构。

2.基础型课程的中心统筹、校区落实的块状管理模式:学校现有莘松校区、春城校区、景城校区、畹町四个校区,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下,课程与教学工作由课程研发中心具体统筹,分别由四位分管副校长全面主持四个校区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四个校区均设课程教学部,分别有语数英三位学科主任,分别负责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推进指导。美术、音乐、体育、科技、探拓等学科各有一名学科主任负责四校区学科工作。每个校区的课程教学部各设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一名,负责协调本校区本部门内的日常工作。

3.学科延伸课程构建了“一室一部门一教导”的课程管理组织。学校对于学科延伸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始终纳入学校对于课程教学的整体构想与规划中,该课程的管理运行采取“一室一部门一教导”的一线式综合管理方式。所谓“一室”即为学校校长室,负责“一校四区”拓展型课程的总体课程计划、实施方案由校长室统筹规划;所谓“一部门”即为各校区学校课程教学部,作为课程执行与教学实践指导的主要业务部门,拓展型课程的具体实施也由课程教学部的部门主任总体负责,由该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所谓“一教导”即为课程教学部拓展学科教导,具体负责四校区的拓展型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管理。

4.成长体验课程在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领导小组的管理下,以校区执行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各校区学生工作部对课程进行具体策划、实施部门,在校区课程教学部、校务管理部的配合、协助下,带领校区内班主任、全体教职工,实施课程。在此过程中,以“课程研发中心”为首的三大中心,承担对课程的整体开发与完善,教育实施监督与评价,教师研修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学校家委会、校外实践基地则起到很好的辅助、支撑和监督作用。至上而下,职责明确、分工清晰,构成一个上下相通、块块相连、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联动格局,有效提升课程实施的合力。

5.综合创新课程则以各校区的执行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搭建起了包括学科教导、学科教师、外部专家顾问等在内的项目研究小组。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各类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学校的课程教学部与课程研发中心、管理评估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领导与管理,起到统筹、平衡、整合的作用。学校各部门(尤其是课程研发中心、课程教学部、学生工作部等)管理人员都负有具体的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领导与管理责任,要在过程中着力整合学校、社区、家长、专业场馆、网络等各类资源,为学校课程建设服务。

(三)课程管理实施的主要制度与措施

1.实施第一责任人制度

“蒙正课程”在管理实施中,以“第一责任人制度”总体推进各类课程的建设。

基础型课程及成长体验课程:以“日常四级条状管理流程”:校长室(校长为课程教学管理第一责任人,书记兼副校长兼管)→课程研发中心→校区课程教学部(校区校长、课程研发中心主任为教学管理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科主任(各学科主任为本学科日常教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年级学科教研组长(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为本年级本学科日常教学具体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科教师(各学科教师为本班本学科日常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学科延伸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领导小组是课程审议、研发、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的第一责任部门,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等工作;课程研发中心则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主要是建立限定与自主拓展型课程的建设规范,加强科学性与规范性;课程教学部则负责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常规。

综合创新课程:校区执行校长担任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主持及副主任担任推进过程中主要负责人,负责课程的策划与实施;中心、部门主任担任决策与设计的第一负责人,负责方案设计和开展决策研究,校区部门主任和实验教师为具体实施的第一负责人,主要进行创造性的实施研究。

2.完善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教学常规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常规。主要是规范课时与作息时间,规范全学科建设与实施;

(2)精心致力教学设计的常规。主要是规范和提升“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制定、过程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3)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常规。主要通过“严守基本教学规范”和“夯实基本学科规范”来重点体现与落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常规要求。

首先,严守基本教学规范。我校为保障学科基础课程的实施质量,制定学科课程教学的常规要求,关注到日常每一天扎实落实,并形成了实小的教学基本常规,每月一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常规底线要求——“七不”规范。“晨读不授课”:学生自己组织晨读、阅读、自习等活动,教师不进行集体授课,不布置集体作业;“作业不超量”: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的规定布置各年级作业量:“午间不占用”:不布置午间作业,不占用学生午间阳光体育活动及科技、艺术活动的时间;“课间不拖堂”:不占用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督促学生劳逸结合;“辅导不占课”: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不占用其它课程,严格专课专用;“放学不久留”:放学后对个别学生的补习教师必须在场,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学校静堂时间为17:00;“教育不体罚”:对学生的教育讲策略有方法,严禁使用侮辱性语言,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其次,具体学科规范:一是精心致力备课的常规——每月一查。包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过程设计、作业设计、媒体制作、反思重建等主要是规范和提升“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制定、过程设计、反思重建”等方面的要求。以独立备课和合作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梯队教师分层要求,对课堂调研或质量监控中有问题的教师,建议备详案并进行跟踪调研,日常开展教师备课的指导与教材解读等研修跟进,每月进行各种形式的备课抽查(备课评价表);二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常规——过程调研。主要是从关注师生课堂生命活力的激发、关注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以及学科育人价值出发,重点体现与落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意识、互动意识、资源意识、提升意识和结构意识”。建立了开学调研、期中跟踪、期末调研的学科主任调研制度,学科大组课堂教学研究及研讨,日常教师教研组内自研自邀的小教研课堂听课研讨制度(课堂教学评价表);三是科学规范作业的常规——网上发布。主要是基于标准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作业的设计,注意科学规范、结构合理、形式多元、难度适切、控制适量,进行校园微信端发布。日常学科组进行相关专业培训,研究各类形式作业的设计,由组长和学科主任进行日常修改把关。对于教师的批阅要求规范及时,学生订正规范及时,重点从“把握难度、科学设计、精选内容”等方面关注作业练习“质”的要求,从“限制时间、及时备案、网络公布”等方面关注作业练习“量”的要求,从“及时性、针对性(评价语言)、个别化”等方面关注作业练习“批改辅导”的要求。同时,过程中各学科主任进行抽查调研(作业检查评价表;四是针对学生辅导的常规----学生档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学生团队培养,以及课外对学生个体的辅优补差,让每个孩子巩固原有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对班级学生个体建立辅优补差的学生档案,对学生团队建立的学生社团档案(辅优补差档案、学生社团档案)。

3.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制度

(1)基于日常的研究性实践,完善学习研修制度。主要有“沙龙式学习研修、 回顾性学习研修、论坛式学习研修、案例对比式学习研修和自我研究性学习研修”等。

(2)完善和构建新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有“前移后续校本教研方式、滚动式校本教研方式和无痕化校本教研方式”等。

(3)建立完善教学反思与研究制度。包括日常性的教学反思制度、教学随笔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等。

(4)建立完善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制度。重点改变“唯分数论英雄”和“自上而下权威式”的教师评价制度,进而体现教师参与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重点关注评价信息收集的过程性、评价参与人员的多元性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等。

 

六、课程评价

(一)评价管理

1.统筹机构

学校管理评估中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监督的职能,负责搜集学生、家长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满意程度,管理发展中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间隔、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调研和反馈。

2.课程满意度评价内容

家长、学生对学校各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参与度、实效性、及作业量、作业批改情况、考试等的满意度测评。

3.评价方式

各类座谈会、网上或问卷调查;通过家长开放周,让家长走进课程与课堂,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价;阳光作业平台每天公布作业布置情况;家委会搜集信息、定期交流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满意度评价。

(二) 学业质量评价

为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学校实行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从日常评价到评优奖励,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措施。实践中关注两个变革,一是变革课堂教学评价:从侧重关注教师专向侧重关注学生,特别关注融评价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突出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 关注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

● 关注师生民主平等(学生的提问权、表达权)

●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 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接

● 师生的高质量有效互动

● 关注学生的质疑问难

● 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

二是变革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立足学生素质发展,变以往较“单一的学习评价”为“多元的学习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反馈和诊断作用。主要是关注评价内容、方式和主体的多元性。

1.学生学业评价

我校一直以来跟进区域“基于标准”和“绿色指标”的评价研究,倡导学习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积极探索等第制与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要将观察、交流、测验、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简便有效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

(1)基础型课程考查管理制度

①单元测验:语、数、英学科每学期分阶段进行四至六次单元测验;体育学科根据不同年级体能要求确定考核项目;美术、音乐、劳技、自然、信息等科目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集中测试。

②校级及以上质量调研:语、数、英学科除期末考查外,每学期每科调研一至二次,形式可为单项或综合。其余基础性课程每学年安排一次期末质量调研。          

③测试题来源:单元测验由组内教师分工完成命题,质量调研、期末考查由课程教学部或区研训室统一组织命题。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应体现二期课改理念,注意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要依据教材内容,保证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命题要注意知识覆盖面,兼顾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注意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2)拓展型课程学习评价

拓展型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课程学习兴趣、伙伴合作以及拓展能力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表4:拓展型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单

班级                  姓名               授课老师             

 

 

(3)探究型课程学习评价

根据学校蒙正学生成长体验课程安排及各年级序列的培养要求,进行相应的过程及阶段性评价。评价内容体现综合统整,评价方式体现多元个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成长,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①争章活动:结合少先队组织传统的争章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通过形象的图标、简单明了的争章目标,激发学生进取的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并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学校也可以通过“集体争章”的形式,促进同伴互助,激励集体朝着共同的目标进取。

②成果展示:将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以及各类校园活动作为评价的途径和平台,在同伴面前当场展示显示活动成果。这里的成果,可以是活动作品,比如探究成果,可以通过小报、PPT或其他作品等,也可以是行为能力、习惯的呈现,比如岗位技能等。通过展示形成示范。

③互动交流:以讨论和交流作为评价方式,提供自我展示和相互学习的平台,重在挖掘成长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提炼积累分享活动经验。将评价过程作为育人资源,促进个体的成长,推动班级整体发展。

④考核评价:针对课程要求,设计评价方案(评价表),可以有具体数据的体现,也可以用文字进行记录。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形式,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如:春秋游活动评价单等,这类评价结果可以呈现在《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上。

表5:探究型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单

0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