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

2018学年课程计划

自2007年初高中分离以来我校(基地附中)成为一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学校地处闵行区行政文化中心城镇,地理位置优越,学校目前有28个教学班,学生871人。学生来源主要是莘庄本地居民、动迁居民、外地来沪务工人员的子女,其中本外地户籍学生数之比大约为6:4,六年级进口与九年级出口的学生数相差较大。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其中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骨干(后备)教师15名、校骨干教师4名,另外还有一批区智慧型教师、区优秀班主任等中坚力量。

学校一直秉承“成人·成事·成才”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有健全人格、会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做最好的自己且适应未来时代的人才,打造乐于奉献、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发扬团队精神,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是上海市首批“新优质学校”,被教育部、上海市教委联合授予“身边的好学校”称号,是“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闵行区文明单位”、“闵行区艺术·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中学数学自适应测试研究”实验学校、“教育部科技部中小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实验学校、闵行区“电子书包”实验校、“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校、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初中学段点上实验学校、闵行科技联盟基地校。

  • 背景分析

学校情境SWOT分析表

因素

S(优势)

W(劣势)

O(机会)

T(挑战)

 

地理

环境

地处闵行区行政文化中心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人力资源比较集中。

名校集中,竞争压力大;学校对口的社区大多属老工房和动迁房,社区教育资源有限。

地处闵行的教育文化高地;新一轮入学高峰校园环境的优化与改造。

周边交通流量大,对学生的出行安全有一定的隐患;校园周边环境不理想:有噪音、异味。

 

硬件设施

学校的硬件逐年改善,创新实验室有所增加,专用教室设施齐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及网络环境得到更新与完善。

校园占地面积小,学校外围无可利用或发展的空间。校园操场等人均公共空间变小,专用教室和实验室将面临较为紧张的使用现状。

以“数字教材”实验校为契机,改善校园的信息设备;区域义务教育均衡高位发展的政策实施,政府加大对学校的硬件投入。

机房的硬件设施不到位;电子书包等先进的教学设施未能得到充分运用,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功能与效益不明显。

教师资源

全校共有教师102名,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65%,高级教师占13%,中级教师占46%,初级教师占34%;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36%;师资学历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

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层次梯队不尽合理。骨干教师比例偏低,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稀缺。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经验不足,培养压力大;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够,教学研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青年教师的起点较高,可塑性强,发展后劲足;区域教育改革的项目多,专家资源比较充裕,为教师发展搭建了更多平台,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发展潜力。

适应学校新一轮优质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还需完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度受到挑战,教师的“学生观”还未发生根本改变,教学方式的转变进展缓慢,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还存在。

学生状况

随着学校社会声誉的改善,生源数量持续上升,生源供应越发充足;生源的质量逐步向好。

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动机不强,“学困生”数量居高不下;对口的社区居民结构层次偏低,学生视野狭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起点较低。

学校日益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实验室建设等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多元的成长渠道;学科建设等措施促进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

生源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差异性明显等带来较大的教育难度;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对学生影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增加了教育的艰巨性。

 

 

家长配合

各个年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协助校方共同教育孩子;近年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家校教育合力逐渐形成。

社会经济地位落差大,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不尽和谐。

完善家长会、教学开放日等活动,更多的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管理,利于开展家校合作。家校沟通机制日趋完善。

77.5%的学生家长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40%的孩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1.3%孩子来自贫困家庭,11.6%的家庭父母离异或孩子不与父母同住。

 

 

特色项目

德育特色明显,是上海市行规示范校;两大特色课程:数学思维工坊和创意机器人;设置了围绕 “体验探究、快乐创造”的“芝兰创客”创新实验类特色课程。

支撑特色项目发展的课程体系、师资配备、社会资源等软硬环境还不尽完善;精品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整体设计与精细化管理还不到位;特色项目的影响力有待于提升,示范辐射效应的发挥还不够充分。

上级主管部门对特色项目给予资金、技术和专家等全方位的资源支持,特色项目的外部发展环境优越;教师参与特色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升学压力带来的社会普遍焦虑不利于特色项目的开展。

专业型师资紧缺,特色项目发展面临人才瓶颈。

2017年度的课程计划中,我校的体育是采用的“3+2”模式,运动场所的使用还不太合理、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也有待提高,所以本学年试点“4+1”模式,让体育活动能更有序开展;2017学年的校拓展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以教师的特长为开课的条件让学生选课,还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本学年则根据学生要求增设了网球、科学小实验等特需课程;新中考改革注重对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实践创新要求,学校也重新梳理了与校育人体系相匹配的四层塔课程体系框架。

二、课程目标

1、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有效实施《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学校在“成人•成事•成才”的办学理念以及育人目标的引领下,继续开展基础型课程实施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加强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综合性研究,并在顺应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构想的新时代人才的理念下,我校丰富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构建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共同基础课程、学校特质课程、个性特长课程以及特殊需要的课程。

2、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与实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使本校的学生成为正直担当、情趣丰满、身心健康的人,拥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专注踏实的精神以及包容合作的处事态度,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能够积极自主的规划自我成长以及始终拥有开阔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3、教师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师资培养模式和制度,以学校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重点,积极有效地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教师的主题研修,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打造一支善于开发课程、富有创造性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育人方法的高素质专业化智慧型教师队伍。

三、课程结构

  1. 学校课程体系

为了能宏观、清晰地呈现学校的课程建设思路,也为了进一步探索课程建设的具体落实,特构建了学校课程建设模型图,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素养体系、课程层级、课程群落及主要课程内容、课程特点置于一个系统中。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分别从纵向及横向对学校的育人结构、课程群落以及课程类型做了详细的呈现与阐释。

2、学校纵向课程结构

学校在“成人成事成才”办学理念以及育人目标的引领下,构建了基于学校实际的四个层次的育人体系:国家基础教育的共同培养要求、基地附中独特的学校特质、学生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特殊的教育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与此育人体系相匹配,学校同时构建了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共同基础课程、学校特质课程、个性特长课程以及特殊需要的课程。通过国家课程实现“共同基础”,在国家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体现校本化的实施特征与要求;通过品格教育、创造教育、综合实践等基本途径,打造基地附中特质课程;通过社团、特长、个性课程促使每一个学生个人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特需课程就是为了满足部分有特别成长需要的学生而开设的。

 

3、学校横向课程类型框架

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生的素养体系,学校将所有课程统一整合为三大模块——德养教育、智养教育以及性情教育,学校的三大模块的教育均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三大领域的教育通过学校各级各类课程的纵横交错、聚合裂变,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即每一个模块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国家课程、特色课程或学校的三类课程来共同落实及实现。

学校各类型的课程均围绕育人目标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来开展,在整个的育人体系中,将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以不同的内容、开展形式以及学生参与方式,承担着不同的素养培育侧重,确保学生学习的深度、完整性以及体验的丰富性。学生的成人、成事、成才的培育,是需要通过德养、智养、性情教育共同来实现,只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各有侧重。

4、学校特色创新课程模型

学校特色的创新教育实践体验中心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且个性化的创新实践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满足自身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素养课程载体。初步构建了文创类课程(C&C)、科创类课程(STEM)以及综合体验类课程(CE)三大课程群,分别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及活动视角开展创新学习体验培育教育,一方面保证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另一方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三个层次的创新教育课程对于创新素养的培育各有侧重,发挥不同的功能,但在具体的开发与实施中相互贯通,纵横交错,共同实现学校的创新人才培育目标。

四、课程设置

1、作息时间表

时间

作息安排

 

8:00—8:20

广播操(周一升旗仪式)

8:20—9:00

第一节课

9:10—9:50

第二节课

10:00—10:05

眼保健操

10:05—10:45

第三节课

10:55—11:35

第四节课

中午

11:35—12:25

午餐、自主活动

12:30—12:50

午会、专题教育

   下

 

   午

13:00—13:40

第五节课

13:50—13:55

眼保健操

13:55—14:35

第六节课

14:45—15:25

第七节课

15:35—16:30

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活动

 

2、课时安排表

按照上海市教委下发的《上海市初中 2018 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要求,各类课程开齐开足,总课时控制在34课时,使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和课外活动得到落实。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每天安排广播操1次、眼保健操2次,不挤占体育与健身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

 

 
 
 

 

 

周课时   年级

课程 科目

备注

 

 

 

 

 

 

 

 

语    文

4

4

4

4

 

 

数    学

4

4

4

5

外    语

4

4

4

4

道德与法治/

思想品德

1/

/1

/2

/2

科    学

2

3

 

 

物    理

 

 

 

 

 

 

2

2

化    学

 

2

生命科学

2

1

地    理

2

2

 

 

历    史

 

3

2

 

社    会

 

 

 

2

音    乐

1

1

 

 

美    术

1

1

 

 

艺    术

 

 

2

2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劳动技术

2

1

2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6

27

27

27

学科类、活动类

(包括体育活动)

5

4

4

4

每年级每周安排1节写字课;体育活动1+1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学生必修

分散安排

探究型课程

2

2

2

2

单独设置

学生必修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34

34

每课时40分钟

 

六至八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拓展用于写字,七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由专职心理教师任教的心理健康课,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前提下,体育和体锻采用4+1模式。

3、拓展探究类课程设置表

领域

类别

课程名称

教研组

开设年级

课时数

备注

社会人文类

语言文学

课本剧表演

语文组

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古诗文阅读

八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沪语童谣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阅读伴我成长

各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新闻采写

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走进美国

  英语组

八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国际视野

WAP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时事宣讲

思品组

八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传统文化

袜子娃娃

艺术组

历史组

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E课程

硬笔书法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民俗文化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服装秀

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皮影机器人

科技组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E课程

科学技术类

思维训练

趣味数学

  数学组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数学思维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应用数学

八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科学探究

探究包

探究组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CE课程

自然博物馆探秘

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E课程

生活中的科学

理科组

八、九年级

每周1课时

CE课程

综合实验探究

八、九年级

每周1课时

CE课程

健康与疾病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CE课程

STEM课程

科技组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3D打印

七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科技制作

走进机器人世界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航拍

七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航模制作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车模制作

七年级

每周1课时

STEM课程

摄影与摄像

信息组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CE课程

 

 

体育艺术类

 

 

体育健身

啦啦操

体育组

各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武术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网球运动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田径运动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跆拳道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篮球运动

各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艺术欣赏

韵之声合唱

艺术组

六、七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铜管世界

各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泥塑

六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创意彩泥

各年级

每周1课时

C&C课程

拓展类课程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包含社会人文类、科学技术类、体育艺术类、综合实践类四个领域素养的拓展课程,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其中有长课程,也有短课程,采用学生选课、走班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探究型课程的教育活动坚持认知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除了学会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技能外,更要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学习包”开展探究活动:由市教研室组织开发的《初中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为学生规范和科学地开展探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教师可充分利用“学习包”,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而且和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形成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教育体系。

与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相结合开展探究活动:学校提倡将探究型课程的学习方式向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辐射,使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有更广的平台。教师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生成课题,每位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每学期至少设计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

4、学校特色课程

(1)“阅读伴我成长”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课程

鉴于对本校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结果、语文学科教学现状的思考,基于对教育本原、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的理解,开展以综合学习为突破口的语文教学改进与学科课程建设,探索以阅读为中心的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途径。注重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积淀文化品位,提升审美情趣。课程内容包括主题阅读、作家专题阅读、一本书的阅读、班级书橱阅读指导,阅读成果展示交流等实践活动。

(2)数学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依托学校“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系列化的、分年段的益智游戏等课程活动,创设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环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愉快探索和思考,寻找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涉及数学中的几何学、拓扑学、数论、图论、统计学;心理学中的认识发展和个性发展知识等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包括:数字游戏实验、立体思维与空间规划实验、图形感与平面布局能力培养实验、棋类博弈对抗实验、事物关联性概念培养实验。

(3)“我们的ROBOSTAR——走进机器人世界”课程

依托学校“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和机遇,培养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课程呈现数学、英语、物理、劳技、历史、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特点,内容包括:简易机器人制作、机器人创意天地、极具挑战性的国内外机器人竞赛或科技创新大赛。

(4)“探梅•赏梅•品梅”活动课程

源自于历年来中预年级开展的“感受春天”踏青赏梅活动,学校紧邻以梅花享誉沪上的莘庄公园,公园有梅树1000多株,梅桩400多株,品种达30多种,百年树龄的老梅有30余株,其中双碧垂枝绿萼、素白台阁、粉红朱砂、绿萼等为梅中珍品,这是不可多得的社会教育资源。春天里师生们徜徉花海,探梅、赏梅、品梅,在实地欣赏、亲身感受中得到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课程涉及语文、生命科学、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包括: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梅诗词品析、从植物学角度认识梅花、梅花的艺术欣赏、“我们的咏梅、画梅”摄影、写作、画画展示交流。

(5)“中国民俗文化”传承活动课程

依托学校原有的中国结编制活动课,引导学生懂得: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严重威胁;在课程学习中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并关注现实生活和历史传统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初步养成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涉及语文、历史、劳技、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传统饮食、传统建筑样式等、中国结编制、中华传统服饰展示。

5、德育类课程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品位、有修养、有公德的情操高尚的基地附中人,开展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体验感悟,注重内化”,并使德育活动课程化,逐步形成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三大板块组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主要载体

课程内容

 

 

学科类

(立志、规范)

各学科渗透

各科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渗透德育内涵,“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思想品德课

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教育系列。

校班会课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等。

心理课程

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

 

 

 

 

 

活动类

(体验、展示)

校园文化

温馨教室创建、校园广播、校园“十佳班长”评选、板报宣传栏、“书香校园”读书节、五月放歌节、校园运动会、个性特长展示月活动、社团活动等。

典礼仪式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红领巾换巾仪式、十四岁生日主题活动等。

节庆仪式

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活动

家校联系

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利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班主任家访,通过家长问卷、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有效的家校交流。

实践类

(融入、感悟)

走进社会

综合实践

军政训练活动、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服务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假期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等。

6、主题性教育类课程

专   题

教  育  内  容

对   象

时 间 安 排

民族精神教育

传统节日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全校学生

第一学期9-10月

生命教育

珍爱生命教育

全校学生

班会课

行为规范教育

一日行规检查

全校学生

每个教学日

法制教育

法制讲座

全校学生

班会课

时政教育

每周时事广播

全校学生

周三午会课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广播

全校学生

周五午会课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常识

六年级学生

卫生室安排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

全校学生

周四午会课

安全教育

安全自救常识

提高安全意识

全校学生

周二午会课

国防、民防教育

国防、民防知识教育

安全自救教育

全校学生

第一学期9月

第二学期5月

预防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

全校学生

周一午会课

禁毒教育

禁毒常识

初一学生

卫生室安排

环保教育

地球日教育

全校学生

第二学期3-5月

7、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设计和规划,详见下表:

实践内容(时间)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负责人

说  明

春秋游(次)

1

2

2

2

政教处、年级组长

六年级第二学期为民防活动。

民防活动(次)

1

 

 

 

每年4月

军训活动(天)

3

 

 

 

每年八月下旬。

影视观摩(次)

2

2

2

2

4次/学年,半天/次

福利院活动(次)

2

2

2

2

团委、大队部

4次/学年,半天/次

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次)

8

8

8

8

16次/学年,半天/次

每学年活动天数

17

14

14

10

 

 

五、课程实施

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课程,按规定课时开足、开齐三类课程,按规定的课时组织教学。做到不随意增减课时、不随意变换或异化规定科目、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面积补课并要求教师杜绝私自调课;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规范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料。除使用国家规定的教材外,引进、移植优秀教材,拓展教材资源,提升现有学校特色课程的品质。

1、基础型课程实施

按照要求实施基础型课程,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对国家基础型课程进行充分的再度开发,针对差异来实施课程标准与教材,以“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设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科学安排学生的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拓展型课程个性化实施

拓展型课程的我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科技创新(即STEM领域)、文化创新领域两个大的方面,学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特长项目,通过课程选择达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因为拓展型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等需求来选择课程,这就要求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界限,形成新的学习集体,这给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提高拓展课程的效能,我校积极探索高效的课程管理体制、机制和平台,为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拓展型课程实行课程招标、教师网上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