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科实验中学课程计划

2018—2019年

一、学校总体概况

上海教科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民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创建于1998年,位于闵行区万源路55号,占地28亩,有初中和高中二个学段,普通课程部和融合课程部二个学部。学校目前在校学生1570人,中外籍教师17名。

在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极探索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我校的课程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道德人格健全、个性特长鲜明、学科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及中英文双语能力的优秀人才”,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模块建构、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十六字教科教学模式。学校目前是全国和谐德育先进实验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学校,上海市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学校,上海市特色项目学校,上海市美术教育研究基地试验学校,闵行区艺术合格学校,闵行区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近几年,我校的课程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课程的建设来进行的,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13年开始尝试建立课程图谱,理清课程建设思路; 2015年起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进入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阶段,与此同时,开始特色高中创建任务,制订2015-2018高中部视觉艺术特色课程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16年进入系列化的特色课程群建设阶段。学校已先后建立了“语文课程群”工作坊、“数学课程群”工作坊、“英语课程群”工作坊、“博物馆课程”工作坊以及“STEM课程”工作坊等,努力从各方面开发出符合我校学生持续性发展需求的系列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学校搭建各种平台,推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们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2016年国际奖20项、全国奖66项、市级奖248项、区级奖157项,共493项;2017年国际奖32项、全国奖58项、市级奖246项、区级奖202项,共538项。

  • 课程目标

在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必须基于社会需求、中高考改革、学校文化、学生成长,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的学校课程计划应有不同目标和结构定位,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制订了适合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定位,研制可实施的课程计划,明细课程目标,完善课程结构,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可选择性、可持续发展性。

1、培养目标: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道德人格健全、个性特长鲜明、学科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及中英文双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2、特色定位: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实现 “一体二翼” 搭建平台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 课程结构

(一)初中部

 

 

(二)高中部

 

 

美智课程群:国学、有趣的数学、英语拓展阅读、古典文学欣赏……

美创课程群:地理学与生活、生物模型的制作、DIY、3D打印、物联网+……      

美健课程群:篮球、足球、排球、跆拳道、羽毛球……                            

美雅课程群:合唱、舞蹈、尤克里里、管乐、戏剧、摄影…… 

美画课程群:书法、小幅丙烯画、日式动漫、风景速写、版画、素描、色彩……

美言课程群:演讲与口才、口语辩论、面试口语……

美社课程群:美舞社、文学社、棋艺社、艺海社、美视社、辩论社、新闻社、戏剧社、手工社、科技社

 

 
   

 

 

 

 

 

 

 

 

 

 

 

 

 

 

四、课程实施

(一)实现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细化课程标准

组织教研组、备课组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各学科对各学段课程的基本要求,准确界定知识的易、中、难,把知识的难度分解到各个年段,细化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理解课程,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2、校本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经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逐渐形成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素养提升的教科教学模式:“模块建构、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 模块建构:

化教师个体的课时备课为教研团队的单元或主题引领的模块化集体备课,既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有利于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结构化。同时由于备课组在讨论清楚模块分解、分层目标和计划后,还会根据每个模块的备课需求合理安排各有专长的主备老师,在反复研磨后给出集体教案,主教老师上课时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可作适度微调,如此教师备课的智慧共享、创新性提高,当然集体备课的效率、质量还是时时需要关注的。

  • 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在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潜能、学习心向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分层后的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同化和顺应。限于班级规模和教学资源,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是:数学英语学科和部分拓展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态度分层走班,开放型弹性编班,每1-2个模块的考评后调整;其它学科一般执行行政班内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

  • 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协作技能,同时还可以提升学习的有交性。因为学习并非只是信息量的积累,还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因此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准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发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 自主探究:

“学生能说的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做”,教师在课堂中的“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2课时。机械的时间制衡,反映的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相信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会产生对学习的持久内驱力。

3、学校课程群建设及特色课程建设

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学情出发,确定校标,有一定的分层设计;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模块备课,做好教学设计,使用学校统一教案模板;作业设计,由年级组安排,一天作业量要求六七八年级1.5小时、九年级2小时左右,注重作业的分层与提供选择,训练学生自主管理和反思;研究考核与评价办法,各门学科尽量按课程建设元素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着手学校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开展的有教科语文课程群建设、英语课程群建设、数学课程群建设、stem课程建设、博物馆课程建设等。

 

此外,学校坚持人文立校,致力于可以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2013年开始,学校提出“人文博雅艺术特长、文化融合英语加强”的特色方向,并开始进行相关课程建设工作,力争达成“人人擅速写、人人会乐器、人人说英语”的学生素养目标。通过几年努力,学校已逐渐形成系列校本课程,

(二)、开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科拓展型课程。

学校在课程设计时,既考虑到要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考虑了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兼顾学校创特色创品牌的发展格局。在落实国家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开发近60门拓展类校本课程,从时间和内容上保证课程的全纳性质---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投入学习的持续发展过程;多样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利用、整合、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和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关怀性思维和协调思维。学校充分挖掘校外课程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春秋社会考察活动、学校学术日、走近名家等,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并为学生研究成果和案例提供展示、进行交流的平台。例如:博物馆课程是我校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新开发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使学科知识的学习走向综合化,教师特别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结合。该课程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参观,找资料、寻答案,培养学生获取收集信息、解读利用的能力。“在体验中生长,在感悟中超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解决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与学科知识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把课堂引进博物馆是教学的延展与深入,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形式,它不仅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课外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评价——多元评价方式

(一)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方式

  • 教学管理尽量制度化、科学化。编有《教科实验中学教学常规考核细则》,对教学基本环节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都作了详细规定,以期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 教案审核,提前半学期一交
  • 阶段性教案评比与展示
  • 听课、评课,制度化
  • 主题教研活动记录与评比
  • 教研组年级组各种活动记录检查
  • 学生满意度测评
  • 家长问卷,网上测评
  • 集团督导评估
  • 市、区督导与教研员督查指导

(二)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1.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 课堂,强调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一定要有检测并及时反馈、关注生成。不仅关注、评价个人学习,也关注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和激励。
  • 使用单元教学质量管理单,关注每个学生每个点的学习情况,有困难的及时予以矫治
  • 规范考试管理,期中、期末考试一定要制做考试手册对组织机构、考试日程安排、出卷/监考/改卷职责、双向细目表、质量分析表、试卷样张、阅卷安排、监考安排等都作出明确规定。

2.对学生成长实施多元、综合评价

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的评价和引导。如在六七年级中推行的“学生成长银行”评价机制,就是以“学习上的好习惯和生活中的文明行为”为内容,以“银行储蓄”为手段,以“榜样教育”为途径,以“激励提高”为目的,重在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强化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意识,激励学生从点滴积累的实际行动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表扬真正得以落实,用学生的自律来代替严厉的批评。让学生们在每天、每月、每学期都有阶段性的目标,做力所能及的事,每天都有成就感。通过对目标的追求,调动学生们实践好习惯的积极性,学会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给到学生和家长的每月或每学期评估单,包含有学科测评得分及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及“成长银行”得分,以期家校合力、共建共创。

 

六、保障措施

1、组织规划保障。

学校制订了学校整体和部门三年发展规划并已进入启动和初期实施阶段,按计划成立“学科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课程评价委员会”等机构,建立课题组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确保完成课题研究。

2、课程资源保障。

从2013年至今我校已初步形成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体系开设拓展课、研究课50余门深受学生认可有些学科已经尝试进行了校本教材的编写。

3、人力资源保障。

校内具有一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顾问、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等方面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并已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或发表的论文。

学校聘请有关课程专家参与课题指导,借鉴校外优势资源,为我校的实验研究创造捷径。

4、评价机制保障。

建立由评价委员会、教师、家长、学生评价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由评价委员会制订评价方案由课题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    

6、经费设设施保障。

学校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资源引进、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经费上的倾斜和保障。学校拥有较为齐全的常规教学设施及美术、音乐、心理等专用教室,建有体育馆、网球场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并有重点建设的创客实验室等特色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设施一流的数字物理实验室、全通风化学实验室、劳技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