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闵行区少体校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根据《上海市中小学2016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沪教委基〔2016〕46号),结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16〕3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17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闵教字〔2017〕151号等文件精神,秉承闵行区“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针对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进一步加强对“育体育人”德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特此制定学校2018学年闵行区少体校课程计划。

 

二、背景分析

1、先前课程计划落实情况反思

我校在区课程规划的指导下,开齐三类课程。其中基础型课程严格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规定的科目和数量开设,注重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积极参与区“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项目”的探索。我们少体校承担着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是闵行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为闵行区、上海市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因此拓展型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体育潜质与特长,设有曲棍球、田径、武术、举重、射击、射箭、自行车、柔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十一个项目,无痕融入体育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探究课程则以分层教学、分层指导为抓手,不断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设具有少体校特色的兴趣班,丰富和不断完善学校探究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和层次的探究体验。

2、学校优势与不足分析

优势:

我校是闵行区唯一一所业余体育学校,具有其他普通学校所不具备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学校自2008年开始办学转型,历经两个规划周期完成《学训并重,全面发展》和《深化学训并重,夯实发展基础》的规划任务,初步实现由“重体轻教”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转型,师生观念得到转变,学训并重深入人心,文化成绩大幅提高(特别是2018年中考成绩),体育特长不断发展,运动水平持续上升,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基本保证。转型取得初步成功,办学取得质的改变,“学训和谐,育体育人”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学校发展初步进入学训和谐的新阶段。

学校办学理念具有超前意识,自觉并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学校领导善于学习,锐意进取、前瞻性强;管理思路清晰、民主意识较强、工作求真务实。教师师德良好,敬业爱生,部分中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内驱力,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已形成传统,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不足:

学校文化积淀相对较浅,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与课程改革、教育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专业化水平与课程改革、终身学习理念不相适应。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学科领军人物发展不平衡。几年来学校课程建设虽初见成效但在课程建设中还面临三个问题:

(1)、我们学校的老师竞争意识缺乏,针对此现状,在2016学年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将在全校倡导通过观察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验等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并通过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可自主选择的课程还不够丰富,课业负担还是较重。有的教师放开眼光看世界的观念仍有所缺乏,课堂仍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部分教师对执行探究型课程仍有困难。

(3)、人员编制较紧,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都满负荷工作。这一情况走班模式带来挑战,也给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向深度广度发展带来一定制约。

 

三、目标设定

培养行规良好、文化成绩合格的体育特色人才,输送运动水平较高、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四、课程结构

1、基础型课程目标:学科育人,强调方法,创新实践,提高质量。

2、拓展型课程目标:体育育人,发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3、探究型课程目标:过程育人,注重体验,开拓视野,勇于创新。

 

五、课程设置

       年  级

周 课 时

课程

 

 

 

 

 

语言文学

语   文

5

4

4

4

4

 

外   语

5

4

4

4

4

 

数  学

数   学

5

4

4

4

4

 

 

 

社会科学

 

思想品德

3

1

1

2

2

 

历    史

 

 

2

2

 

 

社    会

2

 

 

 

 

 

地    理

 

2

2

 

 

 

 

科    学

 

2

3

 

 

 

物    理

 

 

 

2

3

 

化    学

 

 

 

 

3

 

生命科学

 

 

 

2

1

 

心理

 

1

2

1

1

 

技 术

信息科技

 

2

 

 

 

 

艺 术

音    乐

1

1

 

 

 

 

美    术

1

1

 

 

 

 

拓展型课程

体育

训练、比赛

早训5午训6

早训5午训6

早训5午训6

早训5午训6

早训5午训6

 

研究型课程

语文

规范写字

1

1

1

1

1

 

阅读与欣赏

1

1

1

1

1

 

数学

解题方法与思路、兴趣班

2

2

2

2

2

 

英语

英口语、听力训练兴趣班

2

2

2

3

2

 

各类

活动

专题教育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学生必修;时间可集中,也可以分散

 

 

六、课程实施

(一)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及学校实际制定的课堂教学要求进行基础型课程实施,落实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实施。

初中除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有期中、期末考试以外,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学科采用开卷形式(或以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生命科学学科应加强动手实验能力考查;信息科技、音乐、美术学科只进行操作、应用和实践性的考查。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细化于各年级、各学科之中,以保障课程目标的落实。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关注教学五个环节,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加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考试与个别辅导各流程,保障课程教学环节的流畅性。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体育特长

我们少体校是“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设有女子曲棍球、田径、羽毛球、自行车、水上、游泳、柔道、举重、武术、射击、射箭、飞碟等12个项目,另有“海游”和“水上”两个训练基地。投掷队、中长跑队是“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女子曲棍球队是一支集体项目队伍,是“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

为了成功创建新一轮“国家基地”。规范训练常规管理,部分常规实行信息化管理。逐项调研分析,制订新的三年规划。落实招生,增加市运会梯队人数。加强区内训练合作,提高招生质量和走训生合作培养质量。。

2、德育课程

《育体育人德育课程体系》校本行规教育专题课程,是我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思维方式的特点,有层次性和阶段性教育一类拓展型课程。通过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新生入学、“三月行规月”等形式开展仪式教育,对学生进行认知、情感、伦理、思想等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规范、导向、凝聚和激励。

3、综合实践活动

每学年保证有一周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校工作中德育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学校集中开展每周轮流制的校内服务值日周、学生自主管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利用每周五下午指导学生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秋、春游、观看比赛等集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探究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继续开展分层教学校本培训,实施分层教学、分层作业,提高课堂、作业效益,分层辅导、分层评价提高晚自习辅导效果与学生的学习质量。

2、初中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和创造自身的社会价值存在,探究性阅读就是为了突出这一点。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是我们语言的产物,都是古代人民的实践产物,语言对实践有具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一个专题进行探究,让每一个学生更加能贴近生活地自己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阅读、收获、分享,不仅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还锻炼能力。

3、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答案和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解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探究课时注重学生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探究,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数学水平和数学成绩。

4、吴魁英老师引领的适合少体校英语教学探究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会话能力、考试能力为抓手 ,再经过两三年的磨合将会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少体校英语教学体系。

5、探究课程的组织实施:

(1)组织管理:由校长室、教导处全面负责学校探究型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情况。

(2)科目开发:发动和组织教师提出探究型课程科目,从中筛选重点开发。教师从自己学科优势、知识结构、个性特长进行整理编写教案,形成课程。

(3)教师培训:教师加强学习,学校加强对执教拓展型课程教师的培训。

 

七、课程效果评价

1、基础型课程评价

基础型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

(1)过程性评价: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等各类学习的综合性评定,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累素材。

(2)结果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40%,期中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30%。思品、历史、地理学科采用开卷形式进行考查;生命科学学科应加强动手实验能力考查;信息科技、劳动技术、音乐、美术学科只进行操作、应用和实践性的考查。

2、拓展型课程评价

学校采用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模式,在评价的主体上取向多元化,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制约和激励导向作用,使其成为实施拓展型课程的有效保障。评价结果记载“研究型课程记录卡”和《学生成长手册》。

(1)过程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教练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同伴和教练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态度、状况、运动水平提高情况进行评价。

(2)成果评价:对学生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技能和特长发展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参加相关区、市、全国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通过课程学习在某一项目特长表现突出的,均可由本人填写拓展型课程学习成果记录表,由教师审核认定后给予加分。根据评价的总和,对学生拓展课成绩进行等第评定,分为A、B、C、D四个等第。

3、探究型课程评价

(1)学校成立的评价小组,组成人员应对探究型课程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听课、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检查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教学安排等手段给教师作出一定的评价。

(2)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以不断提高自己开发与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能力。

(3)在探究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及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以此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不断提高探究型课程的质量,也以此作为该科目能否继续开设的依据之一。

(4)评价过程中强调过程评价,实施过程评价、研究结果评价和学生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涉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4、学校课程评价

(1)、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教导处、政教处、科研室及各教研组共同参与评价。

(2)、搭建课程展示平台、邀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评价课程成果。

(3)、评价周期:一学期、一学年。

 

八、课程保障

架构组织机构,提升课程领导力。加强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加强科学管理,统筹课程资源,提升学校课程执行力。执行相关制度,确保课程实施。执行课程立项、开发的申报制度。执行综合性的课程评价、准入及淘汰机制,逐渐形成体现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保障制度。

(一)以校本培训为主,实施岗位培训

坚持培训方法的多样化:如专题培训法、观摩研讨法、课题研究法、总结经验法等。从转变观念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实行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即时点拨式的案例培训的有机结合。

1、集中培训

通过集体培训打造共同的教育新理念,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投身实践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培训对象的全员性和培训内容的系统性。

2、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校本培训

(1)培训指向: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

(2)培训主要内容:校本培训以充分挖掘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升华理念、解决自身问题为主要内容。

3、即时点拨式的案例培训

通过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来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促使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以研究推动工作,把研究成果落实在工作中,使问题得到创造性地、有个性地解决。

(二)引导教师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五个“注重”(教学五环节)

(1)注重钻研“标准”、活用教材、分析学生、研究试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2)注重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设计;

(3)注重设计学生的“学”、差异化辅导;

(4)注重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5)注重评价、课后反思。

2、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型,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如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节目主持式等。

3、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及合理利用。

(1)对校本练习自主开发

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自己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校本练习,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校本练习。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

(2)资源共享

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整合优质资源,开创适合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4、鼓励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学生的学习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创造多种方式让学生“随机学习”;

(2)教学的辅导策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3)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策略——建立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

(4)学习内容的选择策略——开放学习内容;

(5)教学手段的选择——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

 

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2018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