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2018学年课程计划

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创建于1994年, 2004年迁入虹莘路2166号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00平方米,是一所民办运作、独立管理的七宝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学校,2010年文来中学(高中部)被闵行区教育局命名为首批“闵行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现有学生800余人,24个教学班级,包括10个“国际课程班”。学校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99名,外籍教师19人,国内部高级教师占50%,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准较高,近年来,教师中获得过国家级荣誉7人次,省市级18人次。

学校以“人文立校、多元成才”为办学理念,以 “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国际视野的未来公民”为育人目标,形成了“多元化教育、多课程选择、多途径成才”的育人模式。2004年开始多元化办学的实践;2006年开始国际课程合作办学的尝试;2017年新年伊始,文来中学(高中部)正式提出了创建“视觉素养培育”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成为一所具有“博文约礼、鉴往知来、特色彰显”的特色普通高中,引领上海民办高中发展,达到较高水准的优质民办高中。

2017学年的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我校在基础型课程领域较为成功地进行了选修走班课程研究与实践,2017届高考本科率98.2%,创历史新高。相对而言,语数英三大学科目前比较薄弱,教研组活动成效不明显。下阶段,将以教研组为单位,重点进行语数英三大科教学实力的提升研究工作,具体通过新教师招聘,微论坛展示活动,阶段教学总结会,专家分析讲座,组内教学资料整理汇总等环节进行加强改进。学校拓展型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和特色课程项目融合运作,新高一学生试行,课程体系基本构架完毕,等待进一步实践和推进。研究型课程仍分年级有重点展开,研究课题中将以科技课题为重点对象开展。特色课程继续推进,但特色理念在全体教师中的普及性还有待加强。

一、背景和校情简析

(一)三重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目标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背景将推动学校更新育人观、课程观和评价观,从而通过三类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建设来呼应改革要求。

2、新时代对学习者的要求:2003 年,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NCREL)公布了一个题为《面向 21 世纪学习者的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基础素养、科学素养、经济素养、技术素养、视觉素养、信息素养、多元化素养、全球意识等八大素养一同被视为 21 世纪年轻一代得以生存的基本素养。该报告强调:公众应该认识到21世纪能力是当今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学校必须依据对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以及如何结合学科情境落实21世纪能力等新认识来重新设计学习活动;政策制定者必须结合学业成绩与21世纪能力对学校进行督促考核。

3、高考改革的新模式:高考“3+3”新模式、“两依据一参考”多元评价新体系完成首轮实验,即综合考量考生高考成绩、高校考核结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自身培养的特色要求等五个维度的内容,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将是高考改革新常态;新高考模式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办学目标的新定位:在全面推进上海市普通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基础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确定“以校本课程群建设为培育视觉能力的载体,以现代科技参与课堂教学为优化视觉思维的手段,以特色工作坊的创建全面提升学生的视觉品质为目标,聚焦‘视觉素养’为特色” 的学校办学定位 。

“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进程,“数字时代”提出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高考新政”引导着课程实施的新模式,“视觉素养培育”重新定义了办学需要的品质。以上四大背景引导学校更新育人观、课程观和评价观,激励着我校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正确把握教学改进的方向。

(二)主要优势

1、思想认识统一:全校教师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目标追求,将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作为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将“培养中国精神、国际视野未来公民”当作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

2、集团&社会支持:作为一所全面享有七宝教育集团支持,市教委、区教育局、古美社区等各级政府的关爱学校,能获得相应的经费保障与政策扶持,有利于各类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3、师资队伍优良:学校教师团队敬业爱岗,勤奋执着,善于研究,热爱学生,专业素养较高,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

4、校外资源丰富:学校的周边社区、各级高校资源丰富,邀请视觉文化方面颇有造诣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舒予作为我校“视觉素养”特色创建的设计与课程顾问;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孙乃树、魏志强为学校视觉艺术教学顾问,与上海视觉学院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充分利用上师大、华师大、上戏、工技大等教学基地的功能与价值,拓展视觉素养培育的途径。邀请意象画派创始人张尚明先生,在我校建立“意象美学”课程开发工作室,编写适合我校艺术类课程的校本课程资源包,并开展教学实践。与东航建立教学合作项目,成立“东航&文来飞行实验班”,开设飞行基础理论课程、飞行英语课程、装备模拟飞行实验室。

5、学校机制创新:

(1)学校由校长直接领导课程开发与实施,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创建“多元化课程·特色化办学·素质化教育”的精致校园,完善课程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将教师参与情况计入校本研修的学分绩效。

(2)优化学校“三个一工程”——“一个优化课堂教学的师训模式探索”、 “一个视觉素养创培中心创建”、“一个具有自主管理权限的国际课程平台优化”等工程。并成立青年教师研训组、特色课程教研组和外交文(理)教研组,为各类课程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管理支撑和资源支撑,保障课程与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成效。

(3)优化“教科研室”的指导功能,加强对学校基础型课程、特色课程、国际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指导,指导教研组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学科融合、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

(三)主要挑战    

1、硬件设施不理想:学校除了拥有最基本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所可以拓展,但是学校还是腾出一个楼面,为特色系列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计划建造的“综合楼”落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2、生源复杂多样:学校生源有国内班、国际班等,因学生来源多样、复杂,基础素养和学习能力差异巨大,随着学校高端生源质量的进一步减少,学校需要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特色课程与教学,难度很大。

3、高考改革要求高:“3+3”新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同时增大课程实施的难度,“行政班+教学班”的课程实施模式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办学目标升级挑战大:“普通特色高中”建设是创新之举,无先例可借鉴,从师资培养到课程建设,从课程优化到教学改进,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更新,任重而道远。

二、指导思想

以“人文立校、多元成才”办学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中国精神、国际视野的未来公民”为育人目标。基于“普通特色高中”的办学目标和高考改革的要求,在“多元化课程·特色化办学·素质化教育”的校园中:聚焦视觉素养,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构建旨在提高全体学生发展视觉的能力、思维、品质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把“人文立校、多元成才”的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和优化国家与地方课程,开发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统一, 生涯规划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视觉素养与创新培育相统一,教师指导与自主探究相统一,传统文化与国际理解相统一,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彰显的高中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课程特色目标:完善“特色化课程、国际化课程、网络化课程”多系列立体课程体系,建设与“视觉素养创培中心”、“国际课程中心”相匹配的品牌特色课程,增强课程的适切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即“融汇东西文化优秀传统,贯通中外教育经典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成功机会,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精神的未来公民。”,培育视觉能力,优化视觉思维,提升视觉品质,使学生能够用智慧的眼睛探索缤纷世界、敏锐的触觉聚焦繁杂资源,艺术的灵感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教师成长目标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视觉素养”的特色课程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素养和一专多能技艺,逐步形成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素养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视觉能力彰显的教师队伍。

四、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

以国内课程的教学平台为载体,培育“视觉思维”、开展“视觉交流”、实施“视觉学习”,实现学生视觉能力的培育与学科知识学习过程的高度统一,为培养有技能、有智慧、有品位的社会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国外课程教育各自的独特优势,融合中外优秀的高中课程和课外实践,旨在强化东西文化优秀传统,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公民。学生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不忘养育和滋养自己的中国根基和文化。

(二)特色课程

 

我校积极开展多元化教育工作,特色发展思考比较成熟,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在摄影、编导等领域有了积极的探索,研究环境良好,视觉素养课程初具规模,文来高中发展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信。深入厘清“视觉素养”的聚焦目的与价值,积极探索“一元特强,多元发展”的教育新境界,积极开展与高校的深度合作的新模式的课题研究,重点关注视觉、听觉和其他多种感觉的相互关系,强调基础型课程的视觉能力培养,融入特色教育达到更高境界,建立一套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能够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机制。

(三)德育课程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我校一贯强调在学科教学融入品德教育和两纲教育,实现学科德育常态化。除此外,还设计系列的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和文化节,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

 

类型

名称

时间

内容

主题教育课

升旗仪式

每周一早晨7:20-7:40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校风学风、人文精神、法制安全等教育等。

主题班会

每学期4节

围绕学期工作重点、围绕当前的时事背景召开主题班会(含全校性的评比),形式多样,效果很好。

校会课

全体学生每周一节

全校性的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来人”精神。

春秋游

每学期1次

参观历史遗迹、高科技企业、自然景观和上海最新的建设成果等,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怀。

18岁成人仪式

每年1次

培养学生的成人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校园主题

文化节日

活动课

狂欢节

每年3月最后一周周五、周六、周日

学生在自主、欢乐的活动中,充分感受文来校园生活的愉悦,展示青春的无限魅力。

体育节

每年3月份

通过各种体育项目或运动游戏的比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感恩节

每年5月母亲节所在的那一周

通过互动抒发文来学子报效祖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感恩社会、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和人文情感。

科技节

5月

通过科技创新大赛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爱生节

9月10日

(系国定教师节)

各任课老师带着礼物到结对的五类困难学生家去家访,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读书节

每年10月份

历时一个月,通过“朗诵”、“对XX书评”、“推荐一本好书”等各类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感悟人生。

班主任节

11月7日

(系校庆日)

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班主任的感恩情怀,也激发班主任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艺术节

12月份

通过各种艺术门类的比赛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人文修养。

社会实践课

军政训练暨东方绿舟国防素质教育课

高一新生10天

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和国防素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国家意识、国防意识、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学农

高二年级10天

亲身体验传统农活,参观现代农业基地,通过学习各种农业知识,感受农民的辛劳,增加人生体验。

社区挂职锻炼

高三年级10天

到社区体验居委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艰辛,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计民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走进大山系列

每两年1次

通过到安徽地区的贫困学校助学考察活动,奉献爱心、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了解社会、体验生活。

志愿者活动

不定期

通过“蓝天下的至爱”、“世博志愿者”、“助教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福利院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值周班

 

通过组织升旗、维护校园秩序、常规检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热爱校园的情感。

劳动周

高一、高二

每学期3-6天

培养学生勤劳的品质、热爱劳动的习惯。

保洁区劳动

每周1次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品质,重视卫生保洁的好习惯。

 

(四)国际部课程

2009年正式成立文来高中国际部(Shanghai Wenlai International School)简称SWIS,办学宗旨是“汇融东西文化优秀传统,贯通中外教育经典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成功机会,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精神的未来公民。”

SWIS为有志于接受国际课程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愿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当前及未来的成功做出重要贡献。

SWIS认为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习,因此SWIS根据美国高中教育的要求,分别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通过课程的有效设置,考试、评分等内容的严格设定来保障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与运行。

 

 

五、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2018学年课时计划

课程和科目

周课时

说明

高一

高二

高三

基      础     型     课     程

语文

3

4

3

1、 在高一开设生命科学学科,每周3课时。高一周课时为30课时。

2、 高二基础型课程保证市课时计划最低标准27课时,由于生命科学挪至高一开课,故高二语数英各增设1节课。

3、 高三按照14课时执行。

4、艺术课高一为美术欣赏,高二为音乐欣赏,高三侧重心理辅导。

数学

3

4

3

英语

3

4

3

物理

2

2

 

化学

2

2

 

生命科学

3

 

 

思想政治

2

3

1

历史

2

2

 

地理

3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1

2

 

体育与健身

3

3

3

艺术/心理

1

1

1

周课时表

30

27

14

 

拓     展      型      课     程

学科类,活动类(含体育活动)

9

12

21

每学期开设40门左右学科类,体育专项活动类,特色课程类拓展课程,科目的开设从各阶段学生学情和需求出发设置,学科类拓展主要放在高二高三参加等级考的学生开设。高二生物地理同时开设拓展。

主题教育

班团队活动

1

1

1

班会


社区服务与实践

每学年2周

校园八大主题文化节合计一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两周,高一军训,高二学农,高三成人仪式平均一周

周课时数

9

13

22

 

研      究     型      课     程

文化与人生
人与自然

走向社会

2

2

2

研究型课程各年级以主题模块形式开展。高一为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高二为生涯导航专题研究学习,高三以高考政策为研究主题。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平均40分钟

周总课时量

42

42

38

 

 

 

★特别说明

1、学校坚持三类课程进课表,根据学校实际,贯彻落实上海市高中课程计划。

2、三个年级的体育课,在满足每周三课时的基础上,又落实2课时体锻课,1课时为全体活动类,1课时为专项活动类(用社团时间开展)

3、在高一开设3课时的生物课,以便让学生在高二具备选择生物等级考的资格。

4、本学年学校将根据特色学校创建的要求,统整拓展型与社团活动的学习时间,保证“视觉素养培育”的特色课程有效实施。开创轮修与选修制度,为每个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课提供保障。

 

六、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指导思想

学校严格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开足开齐三类课程。基于高考改革新背景,优化课程实施和管理模式,实现了新旧高考模式的平稳过渡。力求在改革中走出有文来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

主要思想是:夯实基础型课程主阵地,分年级开展拓展型课程,保证研究型课程常态化。并在三类课程中分重点融入特色课程建设。

  1. 基础型课程
  1. 整体安排:

保证基础型课程的课时量,加强语数外,注重三加三,兼顾其他各科的均衡发展。高考改革前后,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适应新高考要求的校本练习的修订,目前,数学组,生物组,地理组的校本练习已经修订成熟,并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2016学年起,对课堂教学领域又进行新探索,以每学期的精品课、探索课活动为抓手,进行全员课堂教学改进实践活动,有效推动教研组建设,真正提高了学校基础型课程建设质量。

  1. 高考新政背景下,调整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新高考采用3+3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面,对学校走班的安排也提出了探索的要求。我校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利用研究课及大型讲座,家长会等平台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学业引导,帮助他们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通过学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教务处设置适合各年级的走班模式。

例如,2018届高一时增开生物课,在高一学期结束,全体学生考完地理和生物的合格考,具备次年参加两科目等级参考资格。

高二阶段学生进行三种等级考选科模式,单选生物,单选地理,生物+地理。走班模式是按班级不动,不选该科目等级考的学生出班进自修教室,学校安排语数外老师进班辅导。

高三阶段选课模式是三加一、三加二,三加一分为:物理(10人)、化学(15人)、政治(14人)、历史(33人),三加二分为物历(10人)、物化(3人)、化历(19人)、化政(5人)、政历(25人)、政物(1人)。

根据这一情况,高三采取相应行政班和走班模式的安排,成立4个行政班,三加一行政班两个,三加二行政班两个。

选科时段每天两节课,以AB班的形式展开走班。A班时段同时开设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四个走班班级,B班时段开设化学政治历史(同时开2个班,分别由2位老师上课)四个走班班级。

2019届在总结上届经验和瓶颈基础上,高二采取只选一科(地理或生物)的教学策略,生物地理同一时段开课,更理性地稳步推进了学业发展。目前高三全体学生3+2。

2020届继续沿用2019届做法,2021届的具体做法将在2018届和2019届的完整一轮实践基础上进行调整。

总之,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遵循学校优势学科,是我们选科的标准。学校根据每届学生个性的选择,制定走班最优方案。目前三届学生,选用的是三种比较适合各自发展的走班方案,学校将继续总结经验的事,力求最终走出一条最适合文来学生发展的走班化道路。

2.拓展型课程

(1)课程设置:

高一开设有特色课程拓展课、兴趣类拓展课(社团活动)、学科类拓展课(语数外物化)、体育活动专项类(体锻课,和社团课结合),特色课程共开设编导、摄影、合唱、钢琴、书法、戏剧、飞行,健美操、机器视觉、篮球、10门课程,前期进行全年级学生分组轮流走班体验课程,后期正式按兴趣选科,专业研修学习。兴趣类拓展课共开设篮球火篮球社,海歌合唱团,明日之星健美操社等17个课程。

高二主要开设学科拓展、兴趣类拓展、体育专项类拓展(体锻活动,和社团课结合),学科类拓展主要是对物化政历生五门等级考学科进行拓展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科学习能力,语数外高考科目开设拓展课活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兴趣类和体育专项类和高一同时上课。

高三考虑到毕业年级,在满足基础型课程科目设置外,语数外和五门等级考科目均开设一定数量的学科拓展。

(2)实施流程

教师开学前上报可以开设的拓展课,输入教务处拓展型课程资料库,学生需求提出可能需要开设的课程——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情况,开学第一周整合方案,确定课程内容——第二周学生网上选课——第三周正常上课。

多年的拓展课程实施经验,从今年的高一开始,试行(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学生)走班轮修------学生选课------定向选修的学习模式。

(3)过程管理

学校建立网络反馈制度以监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基本状况。利用数字化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导师组定期听课,掌握课堂教学情况,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总结典型案例。

(4)成绩登记。

由课任教师在学期结束之前在数字化平台上完成。教务处将各班按课程与班级进行统计,班主任与年级组长通过网络了解本班级学生成绩,并登录学生成绩到学生成长手册上,学生与家长可用智慧校园卡查阅自己的成绩。

(5)拓展型课程管理流程

学校开课告示——教师自主申报——领导小组审核——教务处公布结果——学生自主选课——教务处公布拓展课学习班名单——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期综合评价——教师上交成绩和教学资料——学生问卷调查——教师申报本学期课程等级——领导小组评估课程教师等级——实施分级管理奖励办法。

(6)课程开发原则: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师自主课程开发相结合。

(7)课程评价(评价原则:鼓励参与,支持特色,推广成就,扶优筛劣。)

评价方法:采用分级管理办法

一级课程:(1)学生评价良好   (2)教学目标合理(3)教学设计完整

(4)教学计划完成

二级课程:(1)学生评价良好   (2)教学目标合理   (3)教学计划完成

(4)教学讲义完整   (5)学习成果明显

三级课程:(1)学生评价很好   (2)教学目标合理   (3)教学计划完成

(4)自编校本课程资源包   (5)特色成果明显

四级课程:(1)学生评价很好      (2)教学目标合理   (3)教学计划完成

(4)自编校本课程资源包(5)特色成果明显   (6)在校内外推广

 3.研究型课程

(1)课程设置:

高一进行课题研究方法指导基础型,举行定期讲座。并于第二学期期中考前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开题活动,期中考后讲座课转为指导老师进班辅导课。

高二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研究奋斗目标,有效制定奋斗计划。为高三学生志愿填报做好辅助工作。

高三进行高考政策及定位择校的专题研究学习。

(2)高一研究课的推行流程

第一阶段:方法学习期。

利用每周一次的课时进行课题研究入门与通识教育。另一课时安排每周五下午,高一全年级研究型课程时间进行科技与人文类的专家讲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对研究方法与技能有初步的了解,为进入后续平台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选题开题期。

知识的积累与志趣的聚焦发展。在高一阶段,利用拓展课、社团课等各种平台、资源以及自主发展的模式,不断聚焦兴趣点,在自己关注的领域积累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从问题到课题的转化,对接后续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期。

课题的开题、实施与结题。指导老师进班辅导。在高一暑假前,汇总学生上报的研究课题,对申报的课题进行专项评审。对于评审未获通过的课题经过修改完善后再予实施。对于没有申报课题或课题初审未通过且无法通过修改实施课题的学生,则从课题资源库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所有的课题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学初完成结题答辩工作。

(3)高一研究型课程授课方式

1)指导学生如何研究 (先集中,后分班活动):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

2)指导学生如何选题 (分班上课):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一个课题,自愿成立小组,经老师和全体学生投票,通过开题申请的方可开始研究,未通过的需要修改或改变课题方向,再次通过开题申请才可研究。

3)指导学生如何写开题报告并如何进行开题申请。(分班上课)

4)聘请校内外指导老师进行定时定点的指导。(走班制)

5)指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 (分班上课)

6)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开题论证、结题答辩(年级交流或分班展示)

(4)高一课程评价方式

1、根据研究型学习手册的要求进行评价

2、 对过程进行评价

1)对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2)对研究过程进行评价  3)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 4)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3、采取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自评和互评方式

4、采取教师对学生参与过程的整体评价

5、学校评委会对学生课题结题报告进行盲评(匿名),各位评委背靠背进行评分,算出平均分,自上向下按比例分级。

6、评价结果分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占20%左右,二等奖占30%左右,三等奖占40%左右。                                                       

 

4、特色课程

以三类课程的教学平台为载体,培育“视觉思维”、开展“视觉交流”、实施“视觉学习”,实现学生视觉能力的培育与学科知识学习过程的高度统一,为培养有技能、有智慧、有品位的社会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特色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四个一”工程建设:一类培育“视觉能力”的特色课程群建设、一组提供“视觉创新”的特色实验室建设、一批拓展“视觉技能”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个彰显“视觉文化”的校园环境建设等。

5、国外课程

SWIS根据美国、日本等高中教育的要求,分别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通过课程的有效设置,考试、评分等内容的严格设定来保障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与运行。

 

 

 

 

 

 

(二)课程管理机制

学校实行教务处与学科教学研究所互相支撑、互相融合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的工作机制,并按人员与组室制定了各类规章制度,系统结构图如下:

(三)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将体现多维多元,具体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如下:

 

附件:

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培育视觉能力   优化视觉思维   提升视觉品质》

-------文来高中“视觉素养”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随着手机、无人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视觉表达成为人类之间的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特别是以数字化和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出现后,每天面对着生活中价值交错的视觉资讯,如果缺乏视觉认知能力,将成为现代“视觉信息文盲”。如果没有批判地、直观地思考图像的能力,以及运用图像进行交流的能力,就难于解构包含在这些信息中的深层含义,所以,视觉认知能力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必须具有的能力,视觉素养的培养已然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全面推进上海市普通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基础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确定了“以校本课程群建设为培育视觉能力的载体,以现代科技参与课堂教学为优化视觉思维的手段,以特色工作坊的创建全面提升学生的视觉品质为目标,聚焦‘视觉素养’为特色的学校创建活动” 。下面就我校特色学校的创建基础、创建思路及规划设想等方面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一、学校概况

(一)基础条件分析

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的美术、摄影、陶艺、编导、音乐、体育、心理等逐渐成为特色学科,先后成为上海市摄影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陶艺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影视编导特色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摄影教学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联盟、上海市摄影教育示范校和中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与美国肯德艺术学校、上海视觉艺术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2年和肯德艺术学院在上海举行了师生作品联展。

学校在实施多元课程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课程选择权,让相应的多元专业学科放低身段,设置了一般拓展课、精品拓展课、专业课的“三步走”的课程模式,充分利用学校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平台,让拓展课、社团活动成为特色课程的孵化基地。

“多元化教育、多课程选择、多途径成才”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也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近年来,学校的升学成绩喜人,(近三年,一本35%左右,二本93%以上)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区域一所品牌学校!尤其让人欣慰的是,学校每年约有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学生经由多元化教育渠道顺利跨入理想的高等学府,多元化办学成效显著,受到社会各方广泛赞誉。2010年,我们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反映文高注重学生多元成长的微电影《着色》,看后让人动容。2015年5月,学校面向全区作了“多元教育、着色青春”的智慧传递活动,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师资条件分析

文高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99名,外籍教师19人,国内部高级教师占50%,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准较高,近年,我校教师代表闵行区参加全国、上海市中青年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多个一等奖。

学校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类教师,有摄影教师黄迈、美术教师门青、合唱教师王海波、陶艺教师艾朗华、编导教师张健、健美操教师张新茗、物理特级教师马九克等。马老师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深度应用的成果受到美国微软公司的高度评价,其中PPT制作的创新成果给教师们带来了制作的便利和极大的视觉冲击,其本人也被聘为华师大兼职教授。学校投资近百万元添置相关多元课程所需设备,配备多元课程专业教室,先后开出美术、摄影、编导、体育、音乐和陶艺等特色课程。目前,学校腾出教学楼五楼的教学空间共计十多间教室,规划在2017年暑期装修建成“视觉素养创新工作坊”

(三)学生的发展需求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才能是多元的,青年学生有多元发展的需求,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也被称为读图时代,需要我们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智慧的欣赏、高效的辨别、批判的分析、英明的选择,并能够运用视觉信息表达思想与交流的能力,这就是21世纪人类该具有的基本能力——视觉素养。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各种新生事物,思维能力发展迅速,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这是进行视觉素养培育的最佳年龄。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目标与定位

(一)视觉素养的定义:视觉素养是指能运用传统媒体和21世纪媒体,解释、运用、鉴赏和创造图形或影像,促进思维、决策、沟通和学习。即:视觉素养是通过解释和撰写视觉信息而获得的一类能力。

(二)视觉素养内涵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视觉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教育、学习、观察和训练等途径可以获得的能力。第二,具有视觉素养的人应该能理解和创造图像。第三,视觉素养是运用视觉信息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视觉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

1、通过“视觉素养”特色课程的实施,从图像的视觉感知能力、图像的视觉解读能为、图像的视觉应用能力、图像的视觉创造能力培养的入手,提升学生对视觉信息有效的获取(读懂)、处理、理解、欣赏、交流和使用,进而能够评价和创作视觉信息的能力。

2、通过常态化开展“视觉思维、视觉交流、视觉学习”的教学活动,突破艺术领域的局限,教师能够站在更广泛的视角讨论关于学生视觉素养培育的问题,掌握必要的视觉能力训练的理解与欣赏的方法,优化视觉素养,促进教师自身视觉素养的健康发展。

3、依托信息技术课程平台,打造一类视觉学习的特色课程;利用社会和高校资源,创建多样化的教学基地;构建良好的“视觉创新”体验平台,提供有利于学生视觉素养教育成长的校园环境,提升视觉品味,力争成为可示范可推广的上海市“视觉素养”特色学校。

(四)特色学校的创建定位:

1、从“人文立校、多元成才”办学理念出发,以“多元化教育、多课程选择、多渠道成才”为基础,以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依据,确立“视觉素养”为特色的学校创建目标。

2、以三类课程的教学平台为载体,培育“视觉思维”、开展“视觉交流”、实施“视觉学习”,实现学生视觉能力的培育与学科知识学习过程的高度统一,为培养有技能、有智慧、有品位的社会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视觉创新工作坊”的建设为抓手,拓展“视觉素养”培育的技术与手段,提升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价值与功能,师生全员参与,为培养艺术专业人才、高科技领域人才、更多的是培养具有高情商的工匠后备提供平台。

4、以教育资源重整为契机,改革“视觉能力”的培养模式。发展学生的视觉素养并非只是艺术教师的工作,而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全员教师的“视觉素养”的同时,充分依托高校、社区等社会资源,合力拓宽教育的途径。

三、特色学校创建的依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教育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里写道“通过图像进行传播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一切视觉的表达方式正在侵入每一个人的世界,正在渗透到全部的现代生活方式。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体,还是作为娱乐和科研的工具,形象在今天的文化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表现了出来。”根据科学调查,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2003年,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NCREL)公布了题为《面向21世纪学习者的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该报告指出科学素养、经济素养、科技素养、视觉素养、信息素养等八大素养视为21世纪年轻一代得以生存的基本素养。早在 1968 年就成立了专门研究视觉素养的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VLA: The 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许多国家已经将视觉素养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而我国的视觉素养教育相对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可以说在中学阶段是空白。在现有的基础学科课程中,视觉素养的能力培养几乎没有受到关注。因而,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体系,将视觉素养培育与先有课程有效结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批判性地、直观地思考所呈现的图像的能力就成为一种关键性技能,培养视觉素养能力已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事实上,人类文明从认识世界那一刻起,就与图形、符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总是现有图画后有文字。几千年来,图画与文字共同发展,承担着各自的角色。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这种图文平衡正在被打破,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视觉影像已经全方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需要我们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智慧的看、高效的辨别、批判的分析、英明的选择,并能够运用视觉信息表达思想与交流的能力,这就是21世纪人类该具有的基本能力-------视觉素养。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各种新生事物,思维能力发展迅速,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这是进行视觉素养培育的最佳年龄。而国内中小学视觉素养培育的事业刚刚起步,基于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资源匮乏,所以我校将在借鉴国外视觉素养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将视觉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有效整合,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视觉培养新途径。

由于我校一直坚持多元办学,使得学校比较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权,营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其自身的办学品味也在提升。学校因为在多元特色办学方面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摄影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陶艺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影视编导特色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摄影教学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联盟、上海市摄影教育示范校和中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目前,我们釆取政策导引、课程支撑、结果呈现形式等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特色发展的平台,其中摄影、编导、合唱、戏剧、美术等课程特色尤为显著。良好的多元化课程建设基础形成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这是学校发展视觉素养能力培育极为重要的基础,也为今后创建“视觉素养培育”特色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创建思路

以“视觉素养”培育为特色的创建思路重点围绕“四个一”工程开展特色学校建设

“四个一”工程建设指的是:一类培育“视觉能力”的特色课程群建设、一组提供“视觉创新”的特色实验室建设、一批拓展“视觉技能”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个彰显“视觉文化”的校园环境建设等。

五、创建的任务与举措

(一)创建任务

与学校整体教育的路径相契合,视觉素养培育主要有与视觉素养培育相关的课程群建设、专项实验室的创建、专业的实验基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层面的任务。

1、培养“视觉能力”的课程群建设。

2、提升 “视觉创新”的特色实验室建设。

3、拓展“视觉技能”的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4、彰显“视觉文化”的校园建设。

(二)创建的重要举措

1、创建有利于“视觉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群,强化学生“读图”的能力培养,优化视觉思维的训练。

(1)学校课程架构。以下是学校课程框架和特色课程框架设计的思维导图部分截图:

 

 

(2)课堂教学实施。作为基础学科,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学科图形”读图能力的培养,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读图”的视觉素养。为体现我校课堂教学的特殊之处,教务处在开展精品课、探索课的活动中精心设计了与众不同的“三环节”做法:第一环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明确 “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思考如何让学生“看懂图”的手段;第二环节教学实施明确教学中充分进行“读图”的互动和学生“用图、绘图能力”的培养;第三环节教学反思中以教研组为单位总结本学科教学“视觉素养”培育素材的选择方法和培养路径。

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马九克工作室作为学校基础型课程的重要技术支撑和“视觉素养”培育策略的教育实践基地发挥着技术引领的作用。为提高课堂视觉冲击效果,教师们在备课时积极运用马九克老师研究的PPT制作技术成果,在每个学科教学的中充分使用动画技术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如今马九克老师已经用PPT动画完成高中所有物理学科的实验,并且制作了高一高二物理200多个微视频,深受学生欢迎,课堂绩效明显。

作为特色课程,在拓展课领域,学校致力于创设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自选课程,培育学生的视觉能力。教务处定期组织展示课,探讨培育路径。比如,已经开设过美术、摄影、编导三节课,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研讨并做了精心设计,把原本各自为阵的三门课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呈现的手法是通过美术课中对传统桌案家具来发现美、编导课中用蒙太奇手法来感悟美、摄影课中借助相机的不同角度方向来创造美的系列课程。这种利用课与课之间共性与个性进行整体设计的思想,是我校课程规划与实施的一个创新亮点,充分体现了文高“视觉素养”培育之“润物无声”却“处处留痕”的一个有效举措。

(3)应用现代技术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具体包含“机器视觉”体验课程、“构图视觉”摄影课程、“PPT视觉”制作课程、“情景视觉”编导课程、“舞台视觉”戏剧课程、“3D视觉”美术课程、“符号视觉”手工课程、“书画视觉”体验课程、“形体视觉”健美课程等。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都需要后天培养,学校创建“视觉素养”创新工作坊,旨在从主抓“看到的”显性能力培养入手,逐步渗透“看不到的”隐形内涵素养的提升。

2、一组提升“视觉创新”的特色实验室建设,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多元化活动场所。

创建“视觉素养”创新工作坊。将原来互不相干的专业教室打造成系列化主题突出的“视觉素养”教学基地。通过专业教室的升级改造成为体验馆、小剧场、涂鸦墙、手工坊、练功房等,让信息、机器、书画、摄影、美术、编导、音乐、体育等专业实验教室的视觉教学功能进行聚焦。

“视觉素养创新工作坊”教学区布置在五楼整个层面(包括计划建设中的活动综合楼),包括七个平台,即美术教学基地、摄影教学基地、影视编导教学室、戏剧活动室机器科普体验馆书画艺术体验馆、手工创作室等。

其中作为创新亮点的“机器视觉”体验馆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之一的“视觉科普馆”将成为同学们最直观体验“视觉”功能的场所,之二的“视觉实验室”将成为理化生等学科教学以及视觉创新社团活动的重要阵地。

机器视觉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医疗、金融甚至体育、娱乐等等行业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生产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高中生有必要也有能力充分利用机器视觉系统及早了解并进入人工智能的领域,为学生增强看的本领、培养动的能力、提升悟的思维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体验馆设计方案见附件1)

另外,作为另一个亮点的“书画体验馆”,学校将邀请展示名家作品,书画名家坐堂,现场笔墨互动,既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之功,又有审美视觉培育之意,一举多得。(体验馆设计方案见附件2)

3、开发社会资源,拓宽教育途径,为视觉创新培育拓展校外教育基地。

(1)立足本校谋发展。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开设戏剧、摄影、编导、话剧、合唱、形体等选修课,成立“未来之星”摄影社团、影视编导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