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

2018学年课程计划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创建于2013年,由闵行区人民政府投资兴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承办。学校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立足校本,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开发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个性化教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创建特色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发〔2014〕57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16〕3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教委规〔2018〕3号)、《上海市中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等文件精神,在2017学年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制订2018学年课程计划。

 

  • 学校背景分析

学校建校以来,在附中的引领、辐射下,秉承“发展教育让每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现代素养”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育人目标,致力于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重视创新,使学校凸显个性张力。2018学年,在附中的引领下,学校成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

2018学年,学校共有12个教学班,高一、高二、高三各4个教学行政班。学校共有近469名学生就读。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70人,任课教师55人,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0人,二级教师28人。35岁以下年轻教师36人,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区学科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6人,骨干后备6人。与2017年的教师队伍相比,年青教师人数有所增加,表现在新引入教师上,这些教师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骨干教师和骨干后备的人数增加,他们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引领作用。

在学校发展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具体分析详见“学校SWOT分析表”:

  • 课程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在学校“发展教育让每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引下,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现代素养” 能自主、充分、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育人目标。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学校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考虑上海的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生源状况、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情况,确定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十三五”期间,在“发展教育”的思想引领下,学校要进一步创设有效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人和成功提供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准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和改善品德与人格教育,着力于塑造健全、向上、积极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与发展中所必须的现代素养,特别关注公民素养、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和生活志趣等现代素养的培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发展目标

秉承“让每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思想,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促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强化课程内涵、过程管理、制度建设、资源整合的方面,逐步构建“融通、开放、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融通—拓宽教育的内容视野。改变传统教学学科独立、各自为战的局面,理解学科学习内容之间地关联,各学科之间加强合作、相互渗透,打破学科界限,发挥各科优势,尝试进行综合教研,共同建设开发学校课程。

开放—拓宽教育的评价和方法视野。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片面、分数为上的评价方法,在学校课程中探索构建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初步建立学分制管理办法。

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应该是动态地,而非一成不变。对所开设地课程需逐步建立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方法,促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使课程的结构、内容、形式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选择和个性成长地需要。

(三)教师发展目标

无论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还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管理的革新,教师都是其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要达成“健全人格+现代素养”的育人目标,必须建立一支有敬业精神、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具有国际意识和个性化的教师队伍。

在2017学年教师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继续以“现代教育呼唤有个性的教师”为引领,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推进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名师队伍的建设。

1.制定自我发展规划

目标是发展的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才会形成捷径。十三五初期,教师在教育(班主任)、教学科研(公开课、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职称评审、指导学生活动)等方面已初步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在2018学年初,学校又再一次让全体教师制定学年发展计划,以及时完善和调整“十三五个人发展规划”。学校将根据教师发展规划尽可能提供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

2.优化梯队发展

相对于2017学年,教师队伍组成变化比较大,35周岁以下的教师增加了10人,其占全体教师的比例由55%上升到了65%,骨干系列教师增加了4人,其占全体教师的比例由6%上升到了13%,如何让年青教师尽快成长,如何让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是本学年的发展目标之一。

根据学校教师组成特点,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工作3年以内的老师,即“青年教师”阶段(主要是2015、2016学年、2017学年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师),教学经验不足,正处于摸索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指工作3—10年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正在成为学校骨干阶段,即“骨干教师”阶段(主要是附中编制的和在职招聘的老师);第三个是阶段是指对教学有深刻感悟的教师,正在形成特色阶段,即“特色教师”阶段(主要校、区等名级骨干老师)。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青年教师工作核心:规范教学(目标)+探索教学(方法),发展目标:校骨干教师方向。

骨干教师工作核心:擅长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发展目标:区名师骨干教师。

特色教师工作核心:特色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发展目标:专家型教师。

学校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把握,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并为这些目标的达成给予相应的方法指导,力求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目标见表2:

(四)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行动策略

图1   课程建设行动策略图

  • 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结构要做到目标统一、结构多元、差异发展。

(一)学校课程框架图

                        图2    课程框架图

说明:学科拓展科目包括“经典阅读”、“英语文化”、“数学思维”等,科学技术类等课程详见表2。

(二)学校课程结构表

表2   课程结构表

  •  
  •  
  •  
  •  
  •  
  •  
  •  
  •  
  •  
  •  

“经典阅读”——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古诗文阅读鉴赏

编导艺术

 

  •  
  •  
  •  
  •  
  •  
  •  
  •  
  •  
  •  
  •  
  •  
  •  
  •  
  •  
  • ——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经典文学、影视等文化作品,了解西方文化特点,对比中西文化异同。品味优美语言和深沉情感的过程中,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表达理解水平。

英语角

魅力法语

简单日语入门

英语文化节

英语演讲与辩论

西方文化和圣经

  •  
  •  

“数学思维”——高一:参加图形计算器的培训,让每个学生可以亲历图形产生的过程,体验数学实验的乐趣。

高二:《立体几何》与《平面向量与几何》,空间结构的代数化让学生从形中悟出数的原理。

数学思维拓展

  1. 图形计算器
  •  
  •  

为顺应新高考,在高二年级开设物理、化学、生物拓展课,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科知识,向等级考试学科要求过渡。

 

益生菌的应用、剑桥化学与离子液体、

化学趣味实验、物理课题研究、可替代能源的混合动力车、

机器人、

以及物理、化学、生物思维拓展。

  •  
  •  
  •  
  •  
  •  
  •  
  •  
  •  
  •  
  •  
  •  
  •  
  •  
  •  
  •  
  •  
  •  
  •  

为顺应新高考,在高二年级开设政治、历史、地理拓展课,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科知识,向等级考试学科要求过渡。

金融创新实验室

时政思辨

竞观奇“辩”

政治哲学

  •  
  •  
  •  
  •  

高一:南京、扬州文化景观课

高二:杭州、绍兴文化景观课

 

  •  
  •  

高一高二:职业测评、学生讲座、自我展示

高三:生涯规划与志愿选择相结合

生涯规划拓展

生涯实训

 

  •  
  •  

 

寒、暑假到英国、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的文化交流活动

  •  
  •  

高一:学军

高二:学农

 

  •  
  •  

高一高二:60课时志愿者服务

高三:利用寒假自主选择志愿服务内容和地点

  •  
  •  

学生走出校园到上海各大博物馆、艺术演艺场馆进行观摩,欣赏名画、名曲,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生活情趣。

音乐艺术欣赏、合唱排练

创意版画、陶艺创新制作

  •  

秋季运动会

篮球比赛

足球比赛

青春健美操、足球小将

我乒我乓、

舞蹈与瑜伽

羽毛球、篮球

  •  

 

各类创新大赛

 

(三)学校研究型课程结构

                             图3   研究型课程结构图

(四)德育课程结构

坚持育人为本,强根固本;坚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规划,整合推进。

1.目标

(1)教师层面,构建“三圈一体”的规范性德育体系;学生层面,构建“三会一体”的自主性德育体系。

(2)常规教育重落实、重规范到位。

(3)遵循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四个方面组成德育内容顶层框架。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各实践活动中。重视六大实施途径育人——主题活动重“导向”;文化育人重“内涵”;课程育人重“融入”;协同育人重“联动”;管理育人重“引领”;实践育人重“体验”。

    2.措施

(1)加强德育日常管理与常态项目落实

以新一轮“创全”工作为契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根据区德育管理“每月工作备忘录”提升管理的实效。行规教育中,除落实出勤、“两操”、卫生、礼仪等行为规范外,重点抓手机的管理,确保“手机不进校园”(鉴于有些学生晚自修无法完成作业,学校在晚9:00—9:50开放321教室,供学生自习);宿舍管理中,重点抓按时就寝纪律。

(2)“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围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落实好“开学第一课”的观看及观后感的撰写;组织学生参加第四届“君莲杯”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莘城杯”“黎明杯”书法大赛以及“非遗进校园”等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理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中,以辩论社为抓手,组织开展第二届高中辩论赛;围绕“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三爱教育,组织优秀案例征集;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开展好“我为祖国点赞”读书征文活动及校园影视节活动。高三年级组织好“十八岁成人仪式”,注重简朴、庄严、神圣,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注重提高电视信息课质量,让计算机老师录制中央5套、9套等节目,在电视信息课时间播放,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品味。

心理健康重“服务”——健全学生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生涯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从干预型向普及型转变,充分利用好心理健康讲座及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每天中午12:00-13:00开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生涯教育中,高一年级形成一整套生涯规划课程,从生涯测试到生涯实训,学生通过课内讲座、课外实践等活动,为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好铺垫。

以学校的景观文化课为抓手,注重学生审美教育。在学校各门学科中,注重学科德育的融入。

    除五项德育主要内容外,学校还将开展好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确保主题教育月月有主题,行规月(9月)、体育节(10月)、景观文化课(11月)、艺术节(12月)、学习月(1月),学术节(4、5月),主题活动重“导向”——充分挖掘活动内涵和价值,开展生动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增强活动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加强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建设。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以年级序列培养目标为引领,创建特色年级组、班集体。加强班主任校本研修,开展好序列化的专题教育培训系列。

表3  学年目标及落实方法

年级

目标

落实方法

高一年级

着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

通过反复的行为要求,把行为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

高二年级

着重“三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三观”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形成学生正确人生态度和道德判断力

高三年级

着重理想信念教育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独特个性和独到的道德批判能力

 

表4  班主任培训计划表

系列

培训主题

研讨主题

选取案例

一日常规

迟到处理、课堂管理、两操管理、晚自修、班级卫生、宿舍管理等

如何处理违规违纪行为

待选

学年常规

班干部推选

处处有学问

待选

评优评奖

待选

座位安排、教室布置

待选

手机管理

 

待选

校内外活动

安全教育

 

待选

校内活动

 

待选

校外活动

 

待选

突发事件处理

特殊学生(学困生、德困生、心理偏差生等)

 

待选

意外伤害事件

 

待选

学生纠纷

 

待选

专业发展之路

沟通能力(与家长、与学生)

班级微信群的引导管理研究

待选

职业道德

如果你是我的孩子

待选

科研能力

如何撰写德育案例

待选

 

(五)生涯规划课程结构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及《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意见,高中生特点和学校发展特色课程的情况,基于往年的课程经验,进一步推动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及学校生涯教育体系建设,形成学科课程与社会实训相结合,课堂授课与导师制度相结合,升学指导与电子化互动平台相结合的生涯教育实施体系。

  1. 生涯规划课程

通过全年的教学活动及学生实践进行。其内容包括职业测评、报告解读、项目确立、板块建构、专题辅导、生涯实践、生涯重构、成果发布等。

表5  项目计划

时间

项目

内容

备注

2018年9月

职业测评

*组织全体高一学生进行测评

*进行职业匹配

160名学生

2018年10月

职业辅导

*进行报告解读的介绍

*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辅导

160名学生

2018年10月

项目确立

*生涯规划项目介绍

1场讲座

2018年11月

-2019年1月

专题辅导

*划分为4大板块

*每个板块开展2次系列讲座

*课题辅导1次

每次4场职业讲座,2次共8场

1场课题辅导讲座

寒假

生涯实践

*划分为4大主题

*进行讲座、体验、参访等内容

每个主题持续2天

2019年3月

生涯重构

*分组进行

*与导师进一步沟通

每次4场辅导讲座,2次共8场

2019年6月

成果发布

*学生进行作品展示

*教师参与辅导点评

 

 

 

2. 生涯实训

生涯实训是学校生涯规划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不同行业的契机以及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有鉴于此,生涯实训项目将和生涯课程进行有机地衔接,兼顾学生在学术与实践的双重收获。该项目将拓宽学生职业体验的领域,择取不同行业中的多个实训基地供学生体验。学生将在实训中进行深入研究。对职业的选择,对行业的探究就是此次实训项目的意义。除了团队合作的项目,学生还在实训结束后完成个人的小结,并基于此次经历思考自己的择业观。

项目以实地考察加实践为主要形式。

项目实施安排表

日期

主题

 

第一天

(第一批学生,

约160人)

香季咖啡实训

光大银行实训

交通大学实训

彩虹鱼基地实训

 

第二天

(第二批学生,

约160人)

香季咖啡实训

光大银行实训

交通大学实训

彩虹鱼基地实训

 

四、2017学年学校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表7  2018学年度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高一

高二

高三

 

 

 

 

 

 

 

 

语    文

3

3

3

数    学

3

3

3

外    语

3

3

3

物    理

2

2

 

化    学

2

2

 

生命科学

 

3

 

思想政治

2

3

1

历    史

2

2

 

地    理

3

 

 

艺    术

1

1

1

体育与健身

3

3

3

劳动技术

1

2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7

27

14

学科类、活动类(含体育活动)

8

8

21

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研究型课程

2

2

2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8

38

38

 

 

  • 学校课程的实施

(一)组织结构

学校以校长室为核心,由校长室领衔成立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由教务处和科研室具体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与常规管理;由学生处负责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与常规管理。全校教职工是课程的实施者。

(二)基础型课程的实施

1.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努力做到三个年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实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细化在三类课程中在三个学段分步实施。

2.进行“实践教学民主,革新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探索。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激活思维和情感,获得积极地学习体验:不过于焦虑,心理安定;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兴趣浓厚,有成就感;善于表达和沟通,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思辨能力和包容心,尊重科学真理。

3.借力信息化,优化课堂组织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认知方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相呼应。为此需要营造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创设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核心素养提升创设条件。

4.加强团队合作,发挥教研组力量,共建校本数字化资源。学校教师队伍年轻,要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需要强练内功:备课组活动定时间、定内容、接地气;教研组活动定时间、定主题、见实效;备课组形成学习互助组,教研组形成研究共同体;注重资源共享、资料共建,逐步形成校本数字化资源,推进各学科持续有力地向前发展。

5.通过生涯规划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教师指导等多途径做好学生的选科指导工作。

6.抓实走班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如上课点名、作业收发、自习管理等工作。

(三)拓展型课程的实施

以校长室为核心,分级管理。校长室根据校情、学情统筹规划拓展课的开设情况。

  1. 科研室负责制定课题计划。

(1)明确本学年(本学期)应开设的拓展课程科目。

(2)动员统计教师拓展课的开发情况。安排拓展课的具体开设。

(3)学生拓展课动员。

(4)与信息组合作完成学生网上选课。

(5)根据学生意愿,协调学生选课。

(6)做好拓展课开设过程中的资料管理制定学分评定细则。

(7)做好学生拓展课的过程性管理。

(8)制定课程开发规划。

2.教导处根据学生人数、班级等情况具体实施课程。

教研组制定组内的拓展课开设计划,包括开设的课程类型、开设方式等。

3.教研组制定组内课程实施计划,教师开发拓展课。

(1)制定组内课程实施计划,协调组内拓展课型的开设。

(2)整合组内资源,集合团队力量开设特色课程。

(3)整理拓展课资料,力争特色课程连续开设。

4.教师根据自身能力,借助组内资源和其他校外资源开发开设课程。

5.落实路径如下:

(1)课程申报:教师按照学校要求填写申报表格交至科研室。

(2)课程审批:科研室和教导处组织相关人员组成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对教师提交的课程进行审核。

(3)课程立项:科研室将立项课程整理后编订《2017学年度拓展课程简介》,交教导处录入网上选课系统。

(4)学生选课(开学第一周周末):学生进入网上选课系统选课。

(5)中期检查: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对课程的实施进行中期检查。

(6)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前一周):拓展课程教师按照评价方法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构汇总至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生成绩赋相应学分。

(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1.由教导处实施教学管理,科研室负责研究提高,教研组实施课程开发与管理。

2.研究性学习分为全面普及型和个性定制型两类。全面普及型进行班级小组为单位实施。个性定制型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个别学生实施。

3.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由师生及外聘专家共同参与的研究型课程展示评价答辩活动,推选优秀研究性学习报告参加上一级评比。

4.优化和落实《学校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5.成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培训,明确职责和任务,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

6.通过必修讲座(包括人文和科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将学习目标分解,分三个学段进阶式的进行研究性学习。

(1)高一: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景观文化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体验;成立校内课题研究小组,有确定课题和指导教师,每位同学至少参加一个小组。

(2)高二: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在景观文化课中开展研究或在拓展课程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完成至少一份高质量的结题报告;能够掌握课题答辩的方法和技巧。

(3)高三:完善课题报告;准备参加研究性学习真实性认证;整理研究性学习的佐证材料。

7.落实路径如下:

(1)学生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拓宽视野等;

(2)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3)学生选择指导老师(包括校内、校外指导老师等)

(4)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5)专家委员会论证课题的可行性(每学期期末,除第四学期外)

(6)学生展开研究,学科教师指导

(7)专家委员会对课题进行中期论证(每学期期中)

(8)学生答辩(每学年期末)

(9)学生完成研究(包括报告、作品等)

 

六、学校课程、教师、学生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原则

1.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打破分数论,采用学分评价机制。

2.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

3.实行多元化评价机制。对教师采用教学、管理、科研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对学生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

(二)对课程的评价

科研室协同教导处、教研组共同参与评价。

通过学生问卷、座谈会、学生学习成果、听课反馈等多种途径多维度评价课程教学。

1.基础型课程教学评价:

基础型课程的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

(1)过程性评价:由学习态度10%、学习发展10%、平时学业表现80%组成,综合评定结果成为平时成绩。

(2)结果性评价:学年总评:上学期40%,下学期60%。

  • 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3)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评价

8   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评价表

评价

维度

具体指标

详解内容

得分

 

 

 

 

 

 

 

 

 

 

教学设计

(25分)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教学策略和活动体现关注学生

 

鼓励协作式的学习方式

 

能给学生充分的反思时间和空间

 

 

 

 

教学组织

(15分)

教学策略与学科目标相一致

 

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课堂管理的风格和策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进度适应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符合课程目标

 

提问技巧能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

(25分)

学科内容适合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容量合理

 

学生智力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教师把握教材,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

 

学科知识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予以丰富,并能及时反馈修正

 

注意学科与其它领域的适当联系

 

 

 

 

课堂文化

(10分)

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赋予价值

 

创设尊重民主平等和积极向上的氛围环境

 

创设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创设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高度评价学生建设性思想和对已有观念质疑的精神

 

 

课件制作与

使用(5分)

自制或改编课件,符合教学的有效性原则

 

简洁美观,使用中体现辅助功能和适度原则

 

板书设计与

书写(10分)

板书结构设计合理、美观,条理清晰

 

教师语言

(10分)

语言具有感染力

 

语言规范表达清楚

 

反思/

反馈意见

 

 

 

(4)实行学期末网上问卷调查评价。

 

2.拓展型课程的评价

(1)可根据科目性质和类型制定不同的评价计划,每门学科在课程提交申请时需明确评价计划,课程实施初将评价方法告知学生。

(2)提倡在拓展型课程中实施多元评价的方法、过程型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采取测试、表演、制作、演讲等。要探索过程性评价的具体操作办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经验。学期末量化评价(评价表见附件)。

 

3.研究型课程的评价

(1)对项目设计的评价

对项目设计实行准入制评价。由指导老师自主设计开发研究型课题。经过专家指导,项目设计老师修改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方可开始向学生推广课题。

研究课题具有创新性

研究课题具有前沿性

研究课题具有实用性

研究课题具有科学性

研究课题具有合理性

(2)对实施过程的评价

    受众性评价:根据学生选择课题的频率评价研究性课题的受众性。

    真实性评价:对学生进行问卷或座谈等形式的调查访谈,组织专家评委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进行真实性评审,从而推测研究过程的真实性。

    结果性评价:对学生上交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进行评审。

 

(三)对教师的评价

拓展和研究型课程中对教师的评价:

1.规范性评价。教师在设计、实施拓展、研究型课程科目时,必须做到有清晰地课程实施纲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

2.校本化评价。教师在借用其他教材实施拓展型课程时,要结合学生情况做校本化改造。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或讲义。

3.过程性评价。教师上课前,做好充分地课前准备,不敷衍、不将就,认真对待每一堂拓展课。学校对教师拓展课教案进行评比和指导。

4.常规性评价。拓展课教学采用“走班”形式,任课教师需严格落实点名制度,保障日常教学秩序。

5.结果性评价。鼓励学生在拓展课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地提升。

6.问卷调查式综合性评价。

 

(四)对学生的评价

学校实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学分制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每学年要至少获得最低学分才能升入下一年级学习。学生在高一、高二应分别最低获得6学分(高三不设学分考核),高中阶段合计应获最低12学分。其中全员参与的拓展课程(经典阅读/数学思维/英语文化)以学年为单位考核,即每学年1学分/课程;自主选修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以学期为单位考核,每学期1学分/课程。

分别由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室、任课老师、学生(互评)等进行评估打分,最后由学校完成认定。

学生需完成所选课程的4/5课时,才能申请认定学分。本学期不能获得学分的,可申请重修或更换课程获得学分。

 

七、学校课程的保障

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以教务处、学生处和科研室多部门合作的实施小组,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既分工又合作。

制度保障。学校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激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