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养在课堂中生长

——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2018学年课程计划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我们基于尚音校情,在原有课程建设基础上制定了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以期在国家课程和标准的体系保障下,既实现教育共性化的基础要求,又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

一、背景分析

(一)上海市对学校2018学年课程建设的要求

1、学校课程需进一步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化研究课程的开发、设置和实施、评价,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2、学校课程要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认真落实“四课(三课)、两操、两活动”。

3、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以本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学校课程需进一步加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基础、拓展与探究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为载体,以尊重个体差异的课程评价为保障的课程体系。

5、学校需按照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深入贯彻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学校前几年课程计划实施情况以及学校的现实发展需求

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源和办学形势,学校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为指导,形成了以“一体两翼”的教育体系。所谓“一体”是指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素养,发挥学生的潜能。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教学的核心。我校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力求达成教育教学的全面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两者兼备。所谓“全面性”是指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基础课程体系和拓展课程体系,涵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课程体系。所谓“个性化”指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构建适合各类学生的差异化的课程体系。

“两翼”指的是符合我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两类课程:艺术特色课程和双语特色课程。在课程计划设计与编制过程中学校紧抓课程标准,着眼于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深入思考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拓展、探究型课程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初步满足学生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通过项目引领,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着眼于“双语尚音”的两大关键词:双语及尚音(艺术),通过将呈现问题与课程建设目标的比对与分析、梳理,以支撑及达成学校培养目标为宗旨,对三类课程进行协同规划、系统设计,使其充分揭示它们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使其更为有效体现我校特色,从而体现三类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新一轮的课程计划,力争在原有基础上对于存在问题的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校的课程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学校课程改革的起点——特色课程的开设

  • 口琴特色课程
  • 朗文特色课程
  • 管乐特色课程
  • 形体特色课程

第二阶段: 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名家课程及社团课程的开设

  • 名家课程:京剧、二胡、芭蕾、绘画、音乐剧、戏剧
  • 社团课程

第三阶段: “课改”试验——科学构建三大板块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第四阶段: “课改”深化——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从“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转变

(三)学校SWOT分析

 

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学校基本概况

1、有历史,有累积,经验丰富。

2、学校基础硬件设置配备齐全,并在不断更新。

1、学校空间局促,场地有限,学生活动空间极度缺乏。

集团化工作一直都在践行。

教师流失。

学生情况

1、学生行为规范习惯良好。

2、活泼机智,兴趣广泛。

3、九年一贯制,学生清楚学校理念及要求。

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引领个性化成长。

2、近年来通过PBL项目推动教学改革。

家庭、网络、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与冲击。

师资队伍

1、敬业奉献,积极进取。

2、有较好的研修机制,教研氛围良好。

3、骨干教师引领学科教学。

1、师资队伍年轻化,带教压力大。

 

1、中青年教师发展潜力大,发展意愿强。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力量,开展带教。

青年教师较为缺乏经验。

行政管理

1、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执行力强。

2、中西融合,风格互补。

行政任务繁重。

积极培养后备力量,开展梯队建设。

强化专业性。

家庭情况

1、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2、注重家校沟通。

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式较为欠缺。

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家长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期望过于多元化。

二、课程目标

  •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的艺术教育和双语教育已成为闵行地区的品牌特色,我校也已成为在上海地区有一定声誉度的开放性、国际化、精品型的民办学校,生源较好,资优学生较多。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制定新的发展阶段课程计划时,考虑更多的是通过我们的课程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构建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课程如何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的需求。

  •  

(二)学生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均取得喜人成绩,生源质量得到质的改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日渐提升。孩子们对于课程的需求也从多年前的“能毕业、能考高分”,发展为“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除了各类基础型课程,我们还希望能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提升各类素养和能力,从而体现个体差异,彰显个性、特长。

维度一:基础扎实、全面发展

会学习,能有效地思考,各类基础课程测试合格率达成100%;会做事,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会合作,掌握与人共处、交流、合作的技能;全面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个性、艺术修养和美感等。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各方面的和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基础。

维度二:艺术见长、个性张扬

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通过以艺术为主要载体的审美教育,呵护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建构和谐健全的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未来社会的创造主体。让孩子展露自信、彰显个性和特长,具备批判性思维。

维度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

丰盈爱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爱国主义始终是一条情感“脐带”,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在传承爱国情怀的同时,跟随祖国的脚步,在尊重及接受不同文明的基础上,具备与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胸怀与能力。

(三)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我校教师不仅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完成教学课程。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团队老中青结构均衡,有经验、有创新意识、有时代精神,为各类课程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可能。

我校在接下来的两个学年将大力推进综合探究课程,执教此类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科学、艺体综合能力。我们将在现有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择性培养,与此同时,加大招聘力度,以更好地满足课程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结构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打造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蓝色为小学部课程内容,绿色为中学部课程内容)

核心

素养

尚音

内涵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

艺术素养

音乐、美术、唱游

京剧、戏剧、芭蕾、绘画、书法、二胡、古筝、口琴、管乐、合唱、艺术节

校管乐队课程

京剧、戏剧、芭蕾、绘画、书法、口琴、管乐、合唱、艺术节

校管乐队课程

科学精神

自然、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信息科技、劳技

头脑奥林匹克

IPC综合主题探究课程、数学思维训练

播种乐园、物理启蒙、头脑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辅导、魔方

趣味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探究、IPC、 数学思维训练

人文底蕴

语文、英语、历史

戏剧工作坊、书法、英语趣配音、文学社

语文阅读、英文原版阅读

阅读沙龙、英文经典歌曲传唱、中国古代文化、演讲与口才

语文阅读、英文原版阅读

健康生活

心理、体育

足球、运动会、游泳、健美操、啦啦操

 

乒乓球竞技、羽毛球基础、篮球竞技、足球、运动会

 

学会学习

语文、数学、

外语、物理、化学、科学

快乐阅读、英语节、学科竞赛、读书节、科技节

车模大赛

中文戏剧节、科技节、读书节、英文戏剧节、学科竞赛

趣味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探究、车模大赛

责任担当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

班团队活动、少先队课程

 

班团队活动、团课课程、春秋季实践活动

大手牵小手、学生自主社团、烈士陵园祭拜

 

 

(二)专题教育

    学校着力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打造课程-活动-评价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1、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特色德育课程体系

安全

行为

教育

  • 明确在校日常生活中遵守的安全行为准则,逐步改正在教学楼奔跑等不安全行为;
  • 引导学生辨识校园中的不安全行为,并提出改善措施;
  • 引导学生遵守交通出行的安全行为准则。

生活

行为

教育

  • 明确在校午餐、使用卫生间等生活行为准则,逐步养成安静用餐、文明如厕等良好习惯;
  • 引导学生辨识校园中雨天不带伞套、在休息区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并提出改善措施;
  • 对学生进行文明出行等社会生活行为指导。

交往

礼仪

行为

教育

  • 明确校园生活礼仪:进出办公室等师生交往礼仪、不起侮辱性绰号等生生交往礼仪、讲座中的着装和提问礼仪等;
  •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排队、靠右行等;
  • 师生,生生交往礼仪;
  • 男女生交往礼仪。

学习

习惯

培养

  • 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早自习、课间、午休等时间;
  • 明确课堂、作业、订正等学习要求;
  • 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学科从改善学习习惯做起。

手机

网络

安全

教育

  • 明确在校使用手机的规则,制定在家使用手机的规则;
  • 反思使用手机的不良习惯,并提出改善措施;
  • 引导学生辨识虚拟网络世界中的不良或不道德的行为,讨论网络道德行为准则。

 

(2)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团校课程

规范少先队仪式教育,明确各年级仪式教育及活动目的。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庆、美德弘扬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

依照市团委、少先队工作要求,落实少代会、少年团校、团员培训考察等活动与课程项目。与此同时, 规范共青团、少先队仪式教育,利用九年一贯制优势,进行生生宣传、帮带活动,普及且明确各年级仪式教育及活动目的,并以此突显团员、优秀少先队员们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结合传统文化、重要节庆、美德弘扬等主题,引导学生明史立志、尊重传统,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

(3)新生课程

通过新生入学课程,帮助新生认同校园文化,享受校园生活,热爱集体,树立规则意识。

2、 校园活动与文化建设

(1)       校园活动

加强学校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

(2)       学生社团活动

在成熟校级社团及各学部级的基础上,学校鼓励学生自主申报,自行聘请指导老师,自建新社团。统一制作《社团活动记录手册》,制定社团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开展社长会议,指导社团活动开展有序进行。

(3)       校园文化建设

中队文化通过软板布置、走廊贴板的展示,呈现各中队的活动成果、学生作品。大队宣传主要运用贴板及电子屏,张贴海报,展示校园活动照片等形式开展。

四、课程实施

  •  

(一)基础型课程(校本化)

  •  

问题一:国家与上海市课程要求与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存在差异

我校是协和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双语特色学校。一方面,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学习基础及家庭环境都较好;另一方面,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对于个人发展有较高期盼。在此背景下,统一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与学生层次和发展需求形成较大矛盾。

问题二:国家与上海市课程要求与我校教师教学追求存在差异

  我校教师具有先进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丰富,在集团大文化影响下,多具备较为前卫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形式,对于基本课程的落实都留有余力。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将依据国家的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采取以下举措:

① 根据我校的特点和条件,细化国家课程标准,统整多类教材(特别是英语学科)

② 发挥我校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及双语教师)的教学优势,创新课型

③ 优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进步

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中我们首先紧抓校本研修,特别是根据我们学生的现状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注重教法和学法,加强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着眼学科素养的培养,增加或删减或调整课本内容的例题、习题。在实践中,我们在注重分层分级、强化校本化和鼓励多元评价。

各教研组编写适合本学科教学的分层分级目标。主要目的是明确不同年级间的教学目标,区分同一年级间不同层次学生所需达到的不同要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全组认同的分层分级目标,各年级备课组长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调整、适度取舍,使之更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们积极自编校本练习,形成适合我校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检测、课后巩固、阶段评价等多用途的练习。与此同时,各教研组同时还商讨制定了各学科的评价方案,体现了重过程、重实践的特点。课堂纪律、作业、动手实践、同伴互助等内容都被放进评价体系,以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获得成功感。

(二)拓展型课程(活动化)

历时三年,我校“拓展型课程——学生活动” 一体化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我们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努力形成多学科、多渠道开展科学教育的大格局,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与途径,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学校科学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施办法和管理措施。学校构建自主选择、多元优化的拓展型课程体系,以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

(三)探究型课程(融合化)

我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创设研究型课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目前我校已在一至七年级开设综合探究课程,在接下来的两年,我们将致力于开设更加丰富的探究型课程,为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更多机会;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为基础,结合当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我校围绕九大类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来开设探究型课程。

我校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必修型和自主型课程的选课交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教师进行指导及合理调剂。课程的实施现状如下:

  1. 课程管理制度化

有且较完善

有但需改进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常规

课程申报制度

学生评价机制

课程审议制度

听评课制度

学生选课制度

质量分析制度

学生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制度

培优补差制度

教科研与培训制度

带教制度

命题制度

教育教学视导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各类奖励制度

 

 

  1. 课程实施多样化

目前我校课程实施的方式主要有:长短课、行政班+走班穿插授课、课程分级分时执行、以及“以大带小”的学生互助课程。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在已有的课程实施方式基础上,力求实现“模拟式的体验学习方式”(如辩论)、“操作式的体验学习方式”、以及“沙龙式体验学习方式”(如阅读沙龙)等。

  1. 教师培训常态化

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各类课程有效开展的基础。而核心素养的培育则是一次次融化与弥漫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我校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

立足于专业成长

立足于综合素养

十三五培训

集团“星计划”领导力培训

区教研活动

教师社团

集团教师专业工作坊

教师阅读沙龙

教师常规赛课及研修课

各类线上培训

带教

各类教师集体展示及比赛活动

 

未来两年,我们将把教师培训从“培训”引向“学习”,从“突击式”走向“常态化”,不断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的有效路径。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将努力实现:

  • 集体备课常态化——集体互培:实行定时、定点、定人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由主备人写出发言稿,其他教师进行评议、修改和补充,各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个性化教案,组织教学;
  • 推门听课常态化——相互学习:推门听课时,有关领导及同组教师共同参加,课后评课。使得教师自觉树立每节课都是公开课的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评课实现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 专业培训常态化——走出去、请进来: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校后要对同科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学校还尽量将教研员、外校教学能手等人的讲座、示范课等引进学校,让更多的教师进行现场观摩。

附件:

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小学部课程计划

 

四、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主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为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包括课程中学生学业成绩指标、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课程修习成果展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即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教师通过多年积累,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小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合作学习及同伴间的互助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鼓励作用。

(二)教师教学和课程效果评价

学校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学生、家长对授课教师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具体途径有:

1、通过线上问卷进行每节课的两分钟、纪律、拖堂情况的了解。

2、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

3、每学期都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随堂听课并填写教学质量反馈表。

4、每学期一次家长接待或一次家长会。

5、各教研组每月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与作业,并进行推门听课制。

6、每学期普查听课笔记一次。

7、学校行政执勤干部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不定时检查。

8、每学年对每个老师进行一次诊断性听课。

9、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开展教研组、年级组、学校层面严格、有序的质量分析。

以上的各项评价将对接教师的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等。同时通过以上的评价途径也对相应课程的效果进行了过程性评价。学校还不断通过专题研讨等形式及时对教学、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

五、保障措施

学校建立并完善以校长室、各学部、课程部、各教研组等组成的课程管理网络。在学年伊始做好学年课程规划,制定管理制度与政策,提供课程开展的条件和保障。

1、 课程相关规章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反思原有课程规章执行效果,制订并完善各项课程相关规章,保障课程建设目标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与学校整体课程发展规划相一致;确保各项工作按规章开展,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评价规范合理,有可操作性。

2、 课程实施的管理与监察

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各教研组有序开展课程实施工作,结合区域相关教研员的具体要求,完成学期中的过程性记录及反馈。学校行政对各门课程的开展进行监察,包括备课、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教学展示、作业反馈、质量调研、试卷讲评等环节。通过调研、问卷、访谈、座谈、评比、推门课等多种方式收集反馈信息,确保课程实施过程科学、有序。

3、 课程相关资源开发

学校积极思考利用社会、家长、社区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辅助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完善,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公共设施(如各博物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积极引导家委会等家长力量协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力确保课程相关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4、 教师专业发展

在全面贯彻实施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同时,本学年学校将把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作为重点工作。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情况,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区培训及校本培训,尝试实现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以教研组课题为抓手,加强推进教师的素养提升,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让教师队伍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推动优秀教师和优秀团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