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程领导 提高学习水平

                ——2018学年上海市莘城学校课程计划

上海市莘城学校创办于2004年8月,是一所闵行区教育局直管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9424M,原有建筑面积19004平方米,扩建建筑面积 8460平方米(尚在建设中)。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2484个学生,其中一至四年级教学班,五至七年级,八至九年级25个。教职员工共计194人,其中教师 172(在编160人),职工22(在编 11)人。

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五部门关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深入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11〕38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发〔2014〕57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16〕30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本市小学试行“快乐30分”拓展活动的通知》(沪教委基〔2017〕37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教委规〔2018〕3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体〔2018〕36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沪教委基〔2018〕5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如下:

一、背景分析

  • 优势与经验

1.基本形成九年一贯课程的校本管理模式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块为主,条线渗透”的管理模式,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和校务管理三大中心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较好地实现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有序运行。做到了基础课程校本化,拓展探究课程多元化、特色化。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步增强,课程改革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形成了结构化的校本课程群,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优点,培养兴趣,感受成功,体验乐趣。

2.初步形成名师辐射梯队发展的教师团队

近年来,学校适时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通过分层培训和实践培训等形式,逐步形成了教、学、研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组织了各类各项推进师德建设的活动,教师良好师德形象已然成为指导、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榜样和典范;学校的“师徒结对”“教学比武”“骨干示范课”“校际互动教研”等活动,引领着每一位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激励着大家高效合作,求同存异,稳步提高。学校成立了倪宏名师工作室,涌现了上海十大“语文教学之星”、上海市园丁、区“师德标兵”、区级骨干教师、区“希望之星”等一批批名师能人,班主任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发展梯队发展良好,教师队伍素养整体有提高。教师团队勤于学习,勇于行动,乐于分享。

3.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群”

学校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积极倡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各类课程,并想方设法为课程开设创造必要条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教研组校本课程系列化主题。与此同时,学校合理整合课程资源,不断开发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比如开设了无人机、3D打印课程,增设了机械奥运、小小STEM创想家等课程,奠定创新型工程技术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家长课程资源库也从新一、六年级开始试点建设。在拓展课程中,我们通过微信选课平台的运用,实现了科学高效的拓展课程管理。

4.明显形成尊重规律依托研究的教学质量

学校依托区级重点课题《九年一贯制构建“乐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科组教学研讨主题活动明确,“教学五环节”的日常检查突出了每月一个侧重点,定期开展校内教学视导工作,还积极开展中小学联合大教研、课堂研讨、学科衔接等活动,并以“超校均率、差异系数、及格率、优良率”四个维度开展多层面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整体稳步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经验曾在区各层面会议作介绍,连续四年获得闵行区办学绩效评估一等奖。

  • 问题与反思

1.如何加大课程资源的优化,为学生自主、全面发展搭建各种平台。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学校资源不能说弱,问题是怎么样去优化?比如教师资源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骨干教师引领的成效性以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教学设施资源本学度会是最紧张的一年。因为不断扩班,目前学校绝大多数实验室都已经腾出来做普通教室使用,体育场地也更加捉襟见肘,如何合理使用,效益最大化?还有家长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特别是一些全职家长能不能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等。

2.任何深化课程建设,加大学校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的实践研究。

学校第五个三年规划中在“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了:立足三类课程的校本设置与拓展探究课程的校本开发,丰富激发学生潜能的课程,基本形成学校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学校相对独特的课程文化,从而打造有明显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教师。重点在书法特色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发展项目,初步形成学校武术教育的校本课程。事实上本轮的课程建设已经到了规划末期,有进展,但突破尚不明显。

3.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群体发展中“高端”特色教师的带教和引领。

课程建设说到底还是要依靠教师,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存在差距的。学校教师的职称比例在同类学校中不高,学科特色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缺少一定数量的在区内、市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教师。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太善于发现教学改革中新的见解,缺少更新教学内容、创造优质高效的新方法,教学创造思维力受到局限。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群体量大,需要更多“高端”特色教师的带教和引领,以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二、课程目标

以“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目标”为愿景, “让莘城学校的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并且能主动发展、自我完善的初中毕业生。”为目标,努力在课程设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探索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结构化的校本课程群,构建学校课程图谱,让学生在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中树立自信,打好基础,逐步做到心理上减负,学习上主动,实现“快乐学习,智慧成长,多元发展”。

(二)探索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机制

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让教师们在研究探讨中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快速提高,在探索学生个性化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打造学校课程品牌,让部分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在区域有一定影响的特色老师。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总体框架

 

说明:

1. DWD课程即学生实践感悟德育课程

2.主题教育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3.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校园文化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主题教育、班队活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

4.学科拓展包括语文兴趣、数学兴趣、 英语兴趣、 阅读、书法、体育活动

5.五分钟拓展为1-5年级课前拓展课程(保证每节课时间与6-9年级一致)

 

  • 设置及课时安排
  1. 基础型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年 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语    文

9

9

6

6

6

4

4

4

4

数    学

3

4

4

5

5

4

4

4

5

外    语

2

2

4

5

5

4

4

4

4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2/

2/

/2/

/3/

/3/

1//

//1

//2

//2

物    理

 

 

 

 

 

 

 

2

2

化    学

 

 

 

 

 

 

 

 

2

自    然/科    学/生命科学

2/

2/

2/

2/

2/

/2/

/3/

//2

//1

社    会

 

 

 

 

 

 

 

 

2

地    理

 

 

 

 

 

2

2

 

 

历    史

 

 

 

 

 

 

3

2

 

唱游/音乐

2/

2/

/2

/2

/2

/1

/1

 

 

美    术/艺术

2/

2/

2/

1/

1/

1/

1/

/2

/2

体育与健身

4

4

4

3

3

3

3

3

3

信息科技

 

 

2

 

 

2

 

 

 

劳动技术

 

 

 

1

1

2

1

2

 

周课时数

26

27

28

28

28

26

27

27

27

说    明

1、严格按照市教委2018学年课程计划的要求,开足、开齐基础型课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进行基础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2、 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0课时学习准备活动。详见附:一年级学习准备期活动

2、小学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

3、小学三年级游泳课程普及,每一学期共安排14次游泳课。

 

 

2.拓展型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年 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自主拓展

兴趣活动类

(包括学科类)

1

1

1

1

1

1

1

1

 

限定

拓展

书法

1

1

1

1

1

1

1

1

 

思维训练

1

 

 

 

 

 

 

 

 

 

 

 

 

 

 

 

 

 

 

心理

 

 

 

1

 

1

 

 

 

英语/语文阅读

1/

1/

 

 

1/

1部分/

 

1/

1/1

应用数学

 

 

 

 

 

1部分

1

 

1

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1

1

1

1

1

体育活动

1

1

1

1

1

1

1

1

1

健康与幸福

 

 

1

 

 

 

 

 

 

周课时数

6

5

5

5

5

6

5

5

5

其他活动

小学五分钟拓展活动

课前五分钟活动

 

 

 

 

社会服务、社会实践

每学年1-2周

每学年2周

校文化活动

各类文化节日每学期3-4个,时间跨度为1周—1月

校科技艺术活动

每周各一次,小学每周五进行“快乐活动日”半日活动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分钟

阳光体育

每周70分钟,分两次各35分钟进行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说明

1.每周各安排一次科技活动和艺术活动也列入拓展活动中。其中小学进行“快乐活动日”半日活动,一年级入学初4周不安排“快乐活动日”,另见方案。

2.小学五分钟拓展属于短期活动,学校有专门的活动系列内容供教师选择组织开展活动。

3.阳光体育活动一次安排在拓展型课程中,一次活动时间安排在课后。

4.自主拓展课程1-2年级教师走班;3-8年级学生自主选择,打破班级限制,进行走班学习。5-8年级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1-4年级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书法特长生进行书法拓展,由专职书法教师任教,六、七、八年级安排在周一、周三、周五不同时段开展。

5.六至八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六、七年级安排专职书法老师,八年级部分安排语文老师兼任。

6.小学各年级每周三中午安排0.5课时用于学生阅读活动。

7.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等具体参见德育课程计划。

8.心理课程进入四、六年级,安排心理专职老师。

9.健康与幸福课程进入三年级。

                       
 

 

3.探究型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

年 级 

周课时

课程、主题

探究型课程

1

1

1

1

1

2

2

2

2

说明

1.小学探究以主题式探究为主,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包”加以实施。初中探究则以多主题式探究为主,采用“长期课题”与“短期课题”相结合的实施方法,组织探究活动。

2.Stem课程进入四、六年级。

 

 

(三)DWD学生实践感悟德育课程设置及内容

DWD学生实践感悟德育课程

课 程 科 目

对象

课时安排

课程内容及要求

说明

德育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

显性

课程

思想品德、社会

全体

学生

参见基础课程设置

用国家编写的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等

按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课时,以班级授课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隐性课程

语、历、地、音、体、美、数、理、化、生、科学、信息科技、英、劳技

全体

学生

参见基础课程设置

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寻找结合点,以多种方法和手段,随机、无痕化地进行有效教育

拓 展 型 课 程

学科类和

活动类

学科类拓展

全体

学生

参见拓展课程设置

用推荐或自编教材,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学校规定必须参加

兴趣活动

1-8学生

每周1节

自编或选用相关教材,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掌握技能,培养良好品性

学生走班自主选择

升旗仪式

1-9学生

每周一次

严格礼仪、规范程序,进行爱国、爱国旗教育

学校规定必须参加

兴趣活动

全体

学生

每周2节

强健体魄,培养集体观念、进取精神

规定游戏与自主选择项目

广播操、

眼保健操

全体

学生

每天约

30分钟

渗透纪律教育、集体观念、荣誉感教育等

学校规定必须参加

专题

教育

、班

团队

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   动

全体

学生

每周1节

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进行系统的安全、环境、廉洁等教育

本部分内容由“六六”组成(详见附表)

晨(午)会课

全体

学生

每天

15分钟

行规教育、青春期教育、时政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等

团队活动、仪式教育

全体

学生

根据活动

时间

六大仪式教育、“大手牵小手”活动、节庆活动等

校园文化

课程

全体

学生

根据活动

时间

六大校园节日、社团活动等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全体

学生

每学年

2周

春秋游、民防、军训、学雷锋、下社区写春联、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影视观摩等。

探究型课程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1-8

学生

每周1节

用“探究型课程学习包”、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

课题研究

 

  

(四)学生一日活动时间安排

时  间

初  中  部

小  学  部

8:00—8:10

广  播  操

 

8:10—8:25

晨    会

8:15—8:25

 

广  播  操

8:25-8: 27

升        旗

8:30—9:10

第     一     节

9:20—10:00

第     二     节

10:10-10:15

眼   保   健   操

10:15—10:55

第     三     节

11:05—11:40

 

第  四  节

11:05—11:45

第  四  节

 

午     餐  、  休     息

12:30—12:45

 

书 法 练 习

12:45—13:00

书 法 练 习

午  会

13:00—13:05

课     间     操

13:10—13:50

第     五     节

14:00—14:40

第     六     节

14:50—14:55

眼   保   健   操

14:55—15:35

第     七     节

14:55—16:25

课外拓展、阳光体育活动

       

说明

1.每天小学8:15,初中8:00开始集中教育教学活动。下午15:35小学部学生放学(小学一年级周一放学时间为14:40)。

2.初中8:10—8:25晨会,小学12:45—13:00午会。

3.小学12:30—12:45,初中12:45—13:00为校书法天天练。

4.小学部除第四节课外每节课均有五分钟课前拓展活动。

5.周五“快乐活动日”课程活动安排。

四、课程实施

(一)基础型课程要求

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足基础型课程,使用教育部、市教委规定的统一教材,并做好教材的校本化实施,对于基础型课程进行三类课程的开发及研究,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继续加强对练习设计的研究,通过课堂配套练习及课外的巩固提高课程实施质量。针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把中小学衔接作为课程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逐步形成衔接课程。

(二)拓展型课程要求

自主拓展课程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的特长,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的方向,开设涵盖人文阅读与素养、思维拓展与训练、中外文化与交流、艺术修养与审美等八大主题内容丰富多彩课程供学生挑选,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的教学纳入拓展课程设置中,小学五分钟拓展活动也是我校校本课程,《新编课前五分钟拓展训练》力求在试用的同时,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德育课程力求从学生身心发展考虑,寓教育于活动中,结合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节日活动等等,通过系列化的教育,在德育课程建设上逐步规范有特色。

(三)探究型课程要求

小学探究型课程采用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初中采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好探究型课程学习包,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教研活动,有选择性的确定年级探究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根据探究主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初中探究则以多主题式探究为主,采用“长期课题”与“短期课题”相结合的实施方法,组织探究活动。“长期课程”与课内教材相结合进行延伸,每个探究课题完成时间为一个学期;“短期课程”将探究主题拓展至课外更丰富的领域,每个探究课题完成时间为五至六周,一个短期课题结束后,教师再进行走班,改换其他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下一个课题的探究活动。课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可研究性的特点。选题的范围可以是对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等各种现象的探究,也可以源于学科知识点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五、课程评价

(一)发挥课程评价主体的作用,保证三类课程健康有序发展

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其中,教师在课程中是第一实践者,他拥有丰富的课程实践资料,所以在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增加教师评价的权力,进行评价“授权”,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通过他们特有的眼光对课程标准甚至课程目标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评价,并在评价中形成教师领悟层次的课程,提高他们内在的课程水平。另外我们还通过对课程实施的另一类主体学生或家长的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让家长、学生参与评价,了解此课程在学生学习中的实效,不断总结完善,真正发挥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其中家长参与基础型课程的评价,学生参与拓展、探究性课程的评价。

  • 完善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小学部统一采用“分享等第+评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一二年级期末进行表现性评价,三四五年级按《中高年级等第制评价》要求进行学生评价。

(三)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进课程的有效改革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拓展探究课程问卷评价   见附7

(四)注重日常性的监控和评价,促使教学实践的及时调整

以本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探索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注重过程有效管理。

由课程领导小组牵头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视导小组),对三类课程加强指导和监控,及时反思总结,提高有效教学质量。

主要形式以过程性质量监控和阶段性质量监控为主,加强日常性的听课指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水平进行客观公正评价,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座谈,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随机测试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教学过程生成性资料的验收进行评价等等

(五)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把期中、期末的质量监控作为评价指标之一,所以科学命题,依据课程标准,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客观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的情况,同时把考试看作是阶段性的剖析评价的过程,注重质量分析,发现或者指导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部成立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会文件精神,制定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校工作计划,形成了《莘城学校小学部等第制评价标准》具体方案,明确教改精神,并制定了“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计划,并根据相关内容开始实施,依据学生平时的课堂活动表现,对每位学生的多个方面作出客观、全面的等第评价,并将所有成绩填写在表格中向家长进行反馈。

(六)强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激励师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基础型课程学习的评价主要分为:学科知识测试评价、实践能力测试评价、道德品质评价、体能测试评价。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