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

                        

                        目   录

一、指导思想

二、背景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优势

   1、良好的社会声誉

   2、深厚的课程基础

   3、出色的专家引领

   4、优秀的教师队伍

   5、和谐的管理团队

(三)面临挑战

三、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体系

(三)课程改革

   1、人文领域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2、科技领域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3、艺体领域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4、实践领域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5、个性发展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课时安排

(五)专题教育

四、课程实施

  (一)按规设置课程

  (二)基于标准教学

 五、课程评价

  (一)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二)多元评价提升教师素养

  (三)课程效果评价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

  2、管理促进教学

  3、充分利用资源

  4、促进专业发展

                                     

 

 

 

 

 

 

 

 

 

 

 

 

 

 

 

 

 

 

 

                    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创设优质教育,开发儿童多元潜能,促进智慧养成;全面塑造有国际视野背景的、身心健康活泼、有丰富创造力,有爱国心和责任心的、具有今日和未来幸福生活能力的中华优秀儿童。学校坚持“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优质、高效、精致、创新”的办学特色以及“高质量、宽基础、厚素养”的学生培养目标。

 办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课程,课程是构成学校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日新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来开展学校教育,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与教育体系。课程改革的总思路是: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平台。课程编制以儿童的“三个世界”:知识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为出发点,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渗透几大教育观:多元文化观,人文教育观,创造性思维观和实践道德观。

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中严格按照教育部、市政府及市教委的相关规定,认真进行梳理和整合,规范课程教学工作,深入贯彻《两纲教育》的要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背景分析

    ( 一)基本情况

日新实验小学成立于2003年,是由闵行教育局和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联合创办的实验学校。

十年来,学校从最初的170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817名学生,从最初的7个班发展到今天的22个班;教师从最初的20名到现在54名,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已有硕士研究生17名。办学十年来学校经历了公办转制——民办——公办三种不同体制的试验,无论体制如何变化,日新人一直坚持课程改革。学校秉持着一切从学生出发,认真寻找教育规律,努力按教育规律办事,力图实现当初的理想——“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近年来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舞台。

   (二)发展优势

    1、良好的社会声誉

办学十几年来,日新经历了公办转制——民办——公办等不同教育体制的试验。尽管体制有所变化,但是日新人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课改,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赞赏和社会的广泛肯定。 

2、深厚的课程基础

日新自2003年建校至今15年,一直将课程改革为己任,致力于课程探索和实验。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基本构建了日新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确立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3、出色的专家引领   

为指导课程教学的优质发展,学校自建校起就组建了出色的专家组。先后聘请了教育科研专家恽昭世、儿童文学专家梅子涵、语文特级教师胡萍、张志芳、徐鹄、顾家章、数学特级教师黄建弘、袁霞茹、英语教授顾大僖、高红、音乐特级教师顾丽丽、美术教育专家薛文彪、自然教学专家周若新等一大批教育教学专家,他们定期到校对各科教师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们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引领日新的课程和教师不断走向新高度。

  • 、优秀的教师队伍

    十多年来日新汇聚了一批有理想、有激情、专业基础扎实的优秀教师。以及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校长是交通大学的科学史博士,硕士博士占全体教师的33%,本科占65%,大专仅占2%。教师平均年龄35岁,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对课程改革的主动意识较强,对新的教学理念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力,并能不断开拓创新。在校长的带领下,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5、和谐的管理团队

学校有一支勤奋刻苦、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管理团队。日新实行扁平化管理,管理重心下移。现有的管理队伍结构合理,工作效能高。各级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勇于开拓,在领导策划、实施推进以及沟通协作等方面都体现了较强的能力。同时管理层多为学校教学骨干,在教育教学一线以身作则,成绩显著,因此现有干部在群众中拥有较高的威信。

(三)面临挑战

    2003年学校编制了《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教育实验方案》,并努力予以实施。经过10年探索,当时拟定的实验方案已落地,当初设想增设的阅读课、思维课、形体舞蹈课、围棋课等校本课程已经及时开出,并随着对各类课程认识的不断发展,适时地进行了补充完善:电子琴、英语口语、经典阅读、ESL、仪式教育等。经过十年努力,首轮教育实验取得了预想的成果。

     但是,课程发展也呈现新的难题:

    一是学校德育面临的难题:能否让处处蕴含、时时皆有的德育形成一个合力?一方面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仪式应该含有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元素,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活动、所有仪式是否能够渗透儿童的核心价值观,从而让整个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具有核心价值观的儿童,也就是造就具有一定精神特质的儿童。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

    二是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过去的十年,学校课程建设中力图使每门课程清晰能力目标,在对学生培养能力目标的清晰化中,课程和学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学校也逐渐感到一个难题:每门课程都有学生需要发展的能力,这是每门学科在一定年段可以验收的,但是小学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对一个小学生,五年的课程到底可以给他什么样的完整能力,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五年教育到底培养出一个具有什么样明晰能力的学生,学校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

 

三、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纲要》促使我们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落实立德树人,贯彻能力为重,实现全面发展,我们探索新的课程体系,针对教育难题,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新目标:

1、实现德育的针对性、长效性。即如何能在日常课程中时刻融入德育,“德育为先”的观念能时刻引导着教师,从而使德育润物细无声,学生良好品性潜移默化形成。

2、确立能力发展的序列性、整合性。即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且不同课程的能力培养能聚焦到学生能力发展的总目标上,使不同课程发挥各自功能,目标导向上形成不同分工、有序结合,产生教育最大合力。

3、构建相对平衡而完善的课程体系。即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并配置相应的校本课程,使核心素养的培育得以落实,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以此实现学生发展目标:“开发多元潜能,促进智慧养成;全面塑造有国际视野背景的、身心健康活泼、有丰富创造力,有爱国心和责任心的、具有今日和未来幸福生活能力的中华优秀儿童。”

 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课程体系  

学校全面总结办学十几年来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努力构建核心价值观、学习能力、学习领域“三位一体”的全面而完善的小学课程体系。

1、确定核心价值观

首先,通过深入学习国家核心价值观,结合日新教育实践广泛讨论,确立日新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关爱、好学、坚毅、自律。核心道德价值观能把道德教育和学校生活质量(学习气氛、教学活动方式,尤其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关系的质量)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落实到年段目标,渗透到学科,成为每一位老师教育的依据。

 

  

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受到学生的热烈呼应。学生处发起“核心价值观动漫形象”征集工作,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个个参与、人人设计,总计收到376份设计稿。经过全校师生评选最终确定6个动漫形象为核心价值观形象大使。这些画形象贴切,易于理解记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核心价值观,走进心里。

 

2、制定能力发展目标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各科教学实践广泛讨论,确立《小学生能力发展目标》。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三条主线,其中“学习能力”分为自学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五项;“实践能力”分为生活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三项;“创新能力”分为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两项。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能力的发展既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需要根据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对小学各年级制定具体要求,形成各年级儿童发展能力细目(包括学习能力发展目标、创造能力发展目标、实践能力发展目标)。这是一项繁杂的工程,全体教师运用多年的教育经验加以总结、概括、提炼,归纳出具体要求。

 

 

 

 

 

 

 

 

 

 

 

 

 

3、构建日新课程体系

以核心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统整学生的四大学习领域——人文领域(品德与社会、语文、外语)、艺体领域(音乐、美术、体育)、科技领域(数学、科学、技术、计算机)、实践领域(班队活动、兴趣课程、社团活动以及综合主题活动、社会实践)。

    由此,构建小学“价值观-能力-学习领域”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1小学“价值观-能力-学习领域”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框架)

 

这一课程体系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所有课程的指导思想,力图真正实现“坚持德育为先”的目标;把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要求作为教育的第二层次,具体明确地提出来;并要求以此来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强化。整个方案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强化能力培养,要求知识学习、实践活动与此相适应,形成一个平衡而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改革

    开展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日新办学十几年来始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宗旨,对各类课程进行大胆深入的改革,构建小学“价值观-能力-学习领域”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使之更为有效。

 

人文领域      科学领域

           语文  全科阅读                           数学  数学实验

        英语  外教口语、ESL                             思维游戏

                 快乐ABC                                     科学  STEM+课程

  道德与法治  文化                                          信息  Scratch课程

              心理健康                                                     劳技 木工坊

                                                                                        3D打印

     艺体领域                   实践领域

      美术  创意剪纸                                              班队活动

       音乐  电钢琴、舞蹈                             社会实践活动  研学周

           舞向未来                               民族传统节日系列

     体育  篮球、网球                      仪式教育系列

               足球、游泳                兴趣活动

                       围棋、武术           社团活动

                          天天长跑    

 

 

 

 

 

 

 

 

 

 

 

 

 

 

 

 

                             

 

 

 

 

 

 

 

 

 

 

 

 

 

 

 

 

 

 

      

 2小学“价值观-能力-学习领域”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具体介绍如下:   

     1、人文领域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人文课程包括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语文和英语等。在充分利用人文课程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基础上,从四方面给予补充:加强传统文化;提高心理素质;全面拓展阅读;开阔国际视野。

    儿童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存,需要有立身之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根,也是当前品德和社会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2004年起学校在四、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里专设文化课程。课程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建立神话传说、节庆风俗、科技与艺术、古典文学、物质文化等五大板块,让学生有机会亲近并热爱中华文化。一个从小亲近本民族文化的人才会是一个爱国爱家的人。每个学生毕业时要完成一份文化探究作业已经成为日新的传统。学校在课程调查中发现100%学生喜欢这门课,家长在反馈中激动地写下:“这是一门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课程。”       

今日世界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重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里加设部分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学习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升心理素质,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全球化时代对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可适应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能够触及这种内在素质培养的教育,经典阅读是个极好的途径。2005年学校把儿童文学博导梅子涵教授请到学校,连续举办10次讲座,从此世界经典儿童文学进校园。2007年学校推出系列阅读课程:学生每天早晨以“自由阅读一刻”开始学习活动,推动个性化阅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周一节经典阅读课,指导阅读方法,学习整本书阅读;每年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有主题的阅读活动。同年学校还为学生编制第一版《日新阅读手册》,分高低年段两册,每学期为学生推荐必读10本,选读20本,让共同阅读和个性阅读相结合,确保每个学生在五年小学生涯中至少读200本书。2017年第三版视野更开阔,推荐书目涵盖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科技(数学)、艺术(音乐美术)等四大板块,分别由语文、数学、科技、艺术等各学科教师各负其责,协同指导学生阅读。倡导多元阅读、倡导面向世界的全科阅读。日新是上海首批全面开展儿童阅读的学校,对本市的阅读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英语课程注重开阔国际视野。准确的语音语调是开展国际交流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英语学习的核心能力。6—8岁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因此在一至三年级开设外教口语课程。为加强国际理解,在四、五年级开展英语经典阅读。

   《ESL课程》(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是学校在与澳大利亚悉尼卡拉马打西小学交流中获悉的,这一课程对于非母语为英语的孩子学习英语有良好效果。学校每年请悉尼专职教师来校为四年级学生开设为期四周的ESL课程,不仅快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有助于理解澳洲文化。

2、科技领域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科技课程涵盖数学、科学、劳技以及信息技术等课程。科技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需要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其在促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每年级开设思维游戏课程,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

    创建数学实验室是日新数学教学的一大创新。2014年学校获批上海市“基于课程的中小学创新素养实验室”课题——创建“小学数学创新实验室” 。数学实验室创导“动手学数学”,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老师们已自行设计了几十种数学实验,并多次在江浙沪和市区教研活动中展示。

    科技课程主动顺应高科技发展,注重学生动脑动手。十年前就从广东引进电动机床开设技术设计课程。2013年建成区创新实验室——“木工坊”,引进整套德国电动机床,设备功能更多、性能更优越,满足了学生设计制作需求。2015年在劳技课程中引入了3D设计打印模块,学生可以运用电脑将自己的创意设计完成,并用3D打印制成实物,使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还开设Stem课程,采用项目学习方式跨学科融合,

    四年级引进STEM+ 课程,通过探索综合主题课程,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加大了学生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分量,培养了运用跨学科的思维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和学习了不少信息技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显得有些滞后。为了使学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信息课程精简原有教材,引进SCRATCH课程模块(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发的儿童图形电脑编程程序),为学生提供探索创造的数字化实验平台。教师以主题学习(智慧校园、环保主题、游戏设计、外接传感器、Kinect体感人机交互等)带领学生开展学习与设计,学生想象力、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这一电脑编程课程自2014年引进后,经教研员推荐已向全区推广,为区域的课程发展作出了贡献。

     3、艺体领域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艺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秉承“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实施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质量、有深度的艺术教育。

    美术课程在培养儿童创造力上具有独特作用。2004年学校确立创造力培养和技能教学相结合的美术课程校本化改革思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开展各专题板块教学。如:把美术教材中所有剪纸的内容汇总,组成专题集中教学。并注重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下学习,理解中华民族传统剪纸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了解剪纸创作的背景知识和内涵;提出“以创作促技能”为学习目标。这些年陆续开发了创意剪纸、创意色彩、创意立体制作等创意模块课程,形成了创造力教学和板块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创意剪纸》被评为区第一批优秀校本课程。

    音乐课程确立以“发展学生歌唱能力”为核心的校本化探索。实践发现“音准与节奏”是音乐的关键能力,为此自2005年起在低年段开设集体电子琴课(2013年改进为集体电钢琴课)。电钢琴课程的开设快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听音识谱能力,小学二年级结束的乐理知识已达到小学毕业水准。同时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先进的发声和训练方法,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唱”的核心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二声部歌唱教学从低年级就可以实现。编著的《儿童合唱》教材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  

    形体舞蹈课程是日新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不仅使学生提高动作协调性、韵律感、节奏感、表现力和创造性,还增强了团体合作力。学校自2004年起就在低年段开发《形体》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接受两年的形体舞蹈训练。

《舞向未来》是来自美国校园的课程。2011年舞蹈教师参与区域“舞向未来”项目,到美国接受全美舞蹈协会专业培训后,在四年级引进《舞向未来》课程并迅速本土化。这一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位孩子快乐地学习;团队合作与尊重他人;想象力、个性、全面发展。学生在舞动中提升自信力、合作能力,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近几年《舞向未来》课程已多次在市区展示.

    体育课程的改革深受学生欢迎。体育老师发挥创新思维,对于一到五年级包括投掷类、踢跳类、滚翻类等基本体育技能教学都设计相应的体育游戏,让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技能,掌握要领。

    各年级体育课程中引进不同体育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几项体育技能。

一年级开设足球、围棋选修课程: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采用分班制,引进校外资源“优体足球俱乐部”和“乐在四季围棋培训中心”,由专业教练授课。一部分好动喜欢踢足球的孩子可以选择足球课程,另一部分可以选择围棋课程。这样既满足孩子的个性需求,又由于人数少便于教练管理。

二年级开设武术课程: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学校引进校外资源“摩顶武术俱乐部”,请专业教练教授。

三年级开设游泳课程:从2005年起学校和诺宝游泳馆合作开设游泳课,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加强日常管理和期末考核。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地上能跑,水里能游”,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五年级开设篮球课程:日新是国家教育部命名的篮球特色学校。孩子们非常喜欢篮球,学校引进校外资源“启跳青少年篮球联盟”,请专业篮球教练帮助本校的老师一起开设篮球课程,使孩子们受到篮球的专业熏陶。同时还开设

网球课程:学校建造了专业的网球场地,引进校外资源“巅峰网球俱乐部”,让喜欢网球的孩子能接触到网球,在运动中感受网球的活力。

   此外,日新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坚持10分钟长跑:从2003年10月起,除了雨天以外,日新的学生天天坚持长跑,冬练三寒,夏练三伏,1-2年级每天2圈400米,3-5年级每天3-5圈,600米到1000米。通过长跑既增强学生体质,又锻炼学生意志。

    4、实践领域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实践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乃至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2004年开始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开发了系列实践课程:仪式教育、民族传统节日和社会考察等课程。

   (1)仪式教育系列课程

    仪式作为一种文化或者说文化象征,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一些我们所经历的看似普通的事情件被赋予一些特别的甚至是无法言说的意义,直至触及人的心灵。办学十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仪式教育课程,注重每一次仪式教育的过程,从一年级入学典礼到五年级毕业典礼,每一次仪式我们力图创新。通过仪式和典礼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仪式成为学生日常规范的一种检阅;通过每一次仪式和典礼教育,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心灵起着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仪式教育中,学校首先确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其次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人人参与,让每个孩子充满自信;仪式教育中更重视的是和日常课程的整合。虽然是一次仪式教育,但是过程中依托各类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过程中体验自主与收获、获得自信与快乐,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 人。

 

(2)民族传统节日系列课程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特传统节日,是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是这个国家文化精髓之所在。学校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十年来日新一直探索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并从初期的元宵节发展成为各年级轮流举办五大传统节日的系列课程。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传统节日教育的主题课程模式。课程的设计包含学科渗透、知识讲座、体验活动等。如:元宵节主题活动会涉及品社、语文、科学、劳技、美术、舞蹈等学科,学生从制作灯笼到做汤圆,从了解元宵节来历到设计元宵游园会,从猜灯谜、走高跷到观舞龙舞狮,特别是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风格迥异的灯笼集中挂在大厅,由大家评出最佳创意奖。学生们在学与玩的过程中经历一次真正的传统节日。

 

   (3)研学周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学校通过认真学习,再结合上海市教委在《课程计划》中提出的“社会实践每学年2周”的要求,决定在原来春秋季社会考察的基础上,每学期设置“小脚丈量世界、童心感悟成长”主题研学周。在研学周的这一周里原有课程暂停,学校根据各年级课程特点,进行小学五年的系统设计,结合品社、自然、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诸课程,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各年级研学周主题活动方案。

    研学周活动坚持“德育为先”,各年级围绕相关主题,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并精心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研学周活动手册》。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课程的综合性,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方式,在开放的活动内容中了解世界、感悟成长。这一活动受到全体学生和家长一致欢迎,并获首届上海市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评比三等奖

                  日新实验小学各学期研学周活动主题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一年级

寻找秋天

走进春天

二年级

山地探秘

神奇之水

三年级

生态崇明

现代海港

四年级

上海风貌

苏州印象

五年级

  生态天目 人文西湖

名人故里  文化绍兴

5、个性发展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课程的改革和完善使全体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但是必须注意到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不同,促进学生不同智能的提升,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学校2003学年起就开设跨年级走班制的兴趣课程,以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五年级为另一组,每周一课时。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艺体等各个门类,由学生按兴趣自由选课,满足了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

对于有特长的学生,组建各种课外社团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合唱、舞蹈、科技、绘画、话剧都已成为市级有影响力的社团。篮球已成为全国基地学校。

    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复杂原因,公办学校总有一部分“学困生” 。若采取措施早期干预,将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生活。2013年起为这个群体开设小神龙俱乐部。根据学生认知分析、学习策略分析,采用矫治操、矫治游戏、行为训练、立体阅读、音乐治疗等多种手段;同时开展家长培训,提升家长理念,实行课堂作业和家庭长效坚持同步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帮教。通过不懈努力,已有 80-90%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0%学生通过几年课程回归正常生活和学习。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适合超常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2010年沈校长赴美国参加“上海—加州影子校长”项目特地把美国天才儿童教育作为考察课题。2011学年起开展资优教育实验。按年级设立资优班(约占学生数10%),在常规教育基础上通过抽取式方法实施每周半日资优课程。课程以综合主题学习为主。学校及时总结资优课程的成果,把成熟的综合主题课程再向全体学生推广。资优教育实验已经7年,其最大启示是:教师从资优教育中习得的新技能和策略将改善所有层次学生的学习,提升超常儿童学习的结果将改进所有儿童的学习。

(四)课时安排

                  

 

 

 

 

    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

                        2018学年课程设置表(2018.9)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备注

班级数

4班

5班

5班

4班

4班

 

道德法治/品社

2

2

2

2 / 1

2 / 1

/四文化、心理 /五文化

语 文(写字)

9

9

6

6

6

 

数 学

3

4

4

5

5

 

英 语

2

2

4

5

5

 

自 然

2

2

2

1/1

2

/四年级STEM +

劳动技术

 

 

 

/1

1

/四年级STEM +

信息技术

 

 

1/1

 

 

/SCRACTH

音 乐

1 / 1

1 / 1

2

2

2

/一、二年级电钢琴

美 术

2

2

2

1

1

 

体 育

3/1

3/1

3 / 1

3

3

/一足球围棋二武术三游泳

周课时数

26

27

28

28

28

 

经典阅读

1

1

1

1

1

 

快乐ABC

1

1

1

1

1

 

思维游戏

1

1

1

1

1

 

外教口语

1

 

 

 

 

区政府项目

体育活动

1形体

1形体

1游泳

1舞向未来

1网球/篮球

 

兴趣/体活

1

1

1

1

1

 

少先队活动

1

1

1

1

1

 

社会实践

5天

5天

5天

5天

5天

 

探究

研学周

 

 

 

 

 

集中开展(20课时/学期)

周课时总数

33

33

34

34

34

 

班会

                每天15分钟

眼保健操

                每天10分钟(2次)

广播操

                每天10分钟(2次)

长  跑

                每天10分钟

注: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三周“学习准备期”;各年级每周一下午安排半天“快乐活动日”

(五)专题教育

学校将专题教育纳入课程改革全过程,使专题教育成为学校坚持全面质量观,创新课程教学活动,提高办学水平的载体;使专题教育实施过程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引领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把各学段专题教育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妥善安排,全面落实。对于有些重要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等)直接以校本课程形式进入课程;有些内容(如:仪式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通过本校特有的《仪式教育系列课程》、《民族传统节日系列课程》等实践活动进行;有些内容(如: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科普教育、节约教育等)通过品社、语文、自然、劳技、艺术等学科渗透开展,还运用自编的《环境教育读本》作为辅导教材;安全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午会进行;特别是诚信、道德、法制等教育紧密结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班会、升旗仪式及品社课等进行。学生处还在升旗仪式上开辟《道德小剧场》由学生自编自演小节目,达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的效果。学校每月以一个核心价值观为主评选学生标兵(如:6月“诚信之星”等),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学生进步。

    学校针对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基于专题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多样性、重复性,实施的时效性、科学性、系统性,评价的过程性、表现性和真实性等特点,努力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体现专题教育的递进性;并结合研学周等各项实践活动,实施与专题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校依托各类社会资源,利用校内外各类公共资源,促进校内与校外、社区与家庭的合作,共同推进专题教育的实施。组织实践体验活动,强调体验、感悟和参与,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教育资源,使专题教育实施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并通过宣传栏、电子屏、校报、校园电视台、红领巾广播、黑板报等多种载体来统整专题教育内容,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氛围。

 

四、课程实施

     (一)按规设置课程  

    学校严格遵守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课程规定,按照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的不同要求, 关注各年级各类课程的适当比例,精心设置,形成小学阶段的逐步递进,使之适合小学生不同时段心理、生理特征,不增加课时负担,构建平衡完善的小学课程体系。

学校基础型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小学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按照学校课程体系对原有课程进行校本化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体验和感悟,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在四、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精简部分课时,把一些内容放在年级的研学周中学习。每周抽出课时开设《文化》、《心理》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各年级数学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积极开设《数学实验》课,提倡动手学数学。四年级《自然》和《劳动技术》课程中精简部分内容,合并开展《STEM + 》课程实验;五年级《劳动技术》课程加入“木工坊”和“3D打印”板块,加强学生设计与动手能力。一、二年级《音乐》部分内容利用《电钢琴》课来完成,使学生的音乐核心能力:节奏与音准获得迅速提升。一、二、三年级利用新增一节体育课开展足球、篮球和游泳等专项技能学习。美术课程为加强美术技能的掌握,对教材进行板块化重组,在一、三、五年级开设《创意剪纸》校本课程。

基础型课程不仅保证开齐开足,还要求加强教研,不懈探索,研究和掌握学科核心能力。如:语文课程推进了低年段拼音和识字教学及高年段的作文系列研究等。音乐课在掌握节奏和音准的基础上开展合唱教学的深入研究,小学二年级就能进行双声部的合唱,高年级更可以进行四声部的合唱。

    拓展型课程按照学校课程体系进行设置,做到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如:一至五年级的《经典阅读》课程带领孩子走进广阔的世界,面向未来的全科阅读则通过各学科(文化、数学、科技、音乐、美术等)教学广泛展开。学校自编《阅读手册》(高、低年段各一本),日新学生在小学五年学习中要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世界经典文学、数学科普、音乐美术等文化、科技、艺术类书籍至少200本,培育深厚的素养。思维游戏课程关注学生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创意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外教口语课让孩子在学语言的敏感期掌握纯正的语音语调;英语阅读课提倡经典阅读,让学生直接接触英语文化,了解多元化的世界。在体育活动中形体舞蹈、游泳、舞向未来、网球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不仅促进身体素质发展,还培养了兴趣爱好。

     学校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不同特长,在每周一节兴趣/体育活动课上开发出几十门不同类型课程,分低、高两个年段实施。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走班上课。不但学有所获,发展个性;还结交很多新朋友,学会合作。

    探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为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学校每学期精心设计“研学周”课程。研学周里每个年级确定一个综合主题,师生(包括部分热心家长)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实现主题统整,同时有序整合社会实践,诸学科交叉融合。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学生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程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学校在课后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合唱、舞蹈、话剧、科技、篮球、计算机等十多个校级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活动对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基于标准教学

     各学科老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对于校本课程,学校组织力量自行编制各类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以利于教学有章可循。在教学五环节中要求教师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读任教学科的教材。在备课组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一学期的课程总目标和教学进度表。教案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备课余量至少保持一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的特点,每课时有适当的活动和练习的设计。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分层教学。教师善于反思,每单元不少于一篇课后随笔。作业布置适度、适量、有效。合理控制作业量,提倡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研究布置有效的分层作业。各备课组根据本年级、本学科的具体情况进行研讨,平行班学生作业种类及作业量基本相同。要求学生做到簿本整洁、规范,每天按时、按量交作业本。作业批改准确、规范。各年级、各学科的批改格式由教研组内统一。批改及时,一般不超过两天。发现错误要求学生及时订正,在批阅完成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订正,订正回批率100%。

此外,在课堂教学上学校也形成一系列规范:课堂重视以学生为本,强调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感悟,重视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各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课堂重视各种教学手段使用合理、规范、有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学科学习习惯研究,倡导课堂做到活泼而有序,严禁训斥或放任学生,使所教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常规管理上学校要求教师上课严格按照课程表,不借用、占用其他课程,也不随意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利。“日新无差生”是学校对各科教学提出的要求,要求各科教师课后主动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

 

五、课程评价

    (一)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变革原有的学生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考查、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的提高”等诸方面出发,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精准指向。其次,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探索观察、交流、测验、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再者,为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学校明确评价要求: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 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

(4)实施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只是一部分,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还要结合学生在课堂表现、同伴交流、独立思考、分析表达、作业订正等平时各方面的过程性表现,结合成长空间,给予学生综合的评价。

  日常评价采用即时激励和过程积累相结合的方法。即时激励评价法(小奖品、表扬信+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加小奖品(五角星、粘纸、表扬信等小朋友喜爱的形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各项活动中。过程积累评价法:经过一月或半学期、一学期等时间阶段进行相对集中评价,确定学生的进步,鼓励不断努力笑脸或五角星+激励性语言)。

    (二)多元评价提升教师素养

  • 打破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指标的传统评价方式,注重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态度和工作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提倡人人皆是教育者,每一位教师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化学科德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身作则,师德高尚,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 “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坚持基于日常教育教学的研究性实践,提高反思重建的意识,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智能、情感发展规律;(2)教材处理符合科学性和艺术化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容量适当,注重拓展教学资源,落实课程育德。(3)教学过程优化、方法恰当,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分层施教,渗透学习方法指导。(5)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组织活动与互动,接受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交融相长。(6)教学媒体使用得当,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规范。(7)教与学的过程与学生练习过程构成有机整体,作业设计科学,布置适量。(8)正确把握知识、思想和方法。教学作风民主,语言规范、生动、有感染力,应变能力强。(9)营造融洽的师生合作氛围,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10)课堂秩序井然,绝大多数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保持浓厚的学习与探究愿望。(1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面广、程度深入,提问、质疑、表达个人见解能力强。(12)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生课堂口头答问、书面检测正确率高。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 每以第一学期开展“高级教师展示活动”、第二学期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的固定形式,为教师搭建舞台,树立先进榜样,促进教师发展。倡导每位教师具有科研意识,以科研带动教学能力发展,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出发点,选择和确立研究内容,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将具体做法和经验进行归纳、提炼,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  

   (三)课程效果评价

  •  
  • 更加关注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评价,通过组织听课、教师问卷、家长问卷等方式,了解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和教学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感受,给予综合性的评价。新开发的课程,特别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反馈,及时改进课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教学有关规定,通过讨论制定了《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备课制度》、《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上课制度》、《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上海市日新实验小学质量监控制度》、《学困生质量跟踪表》、《拓展课程管理条列》、《探究课程管理条列》、《兴趣和社团管理条列》等一系列制度,对课程教学常规做了一系列细化,以制度对照课程执行,以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控,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有效教学。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