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浦江汇秀小学2018学年课程计划

一、学校背景概述

办学优势

学校秉持“让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文滋养教育的发展思路,让学生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快乐成长,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学校在发展中立足课堂与教学,以汇文和毓秀两大课程来丰富个性体验,用特色的任务环境来滋养个性教育。认真执行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英语特色学科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拓展型课程,以《国际理解教育》为特色的探究型课程;同时逐步加强融合课程的建设,以大阅读课程和STEM课程为主要内容,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继续利用社会资源和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使学校的课程建设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存在问题。

1、 学校的课程框架还在搭建中,目前完成了英语学科基本框架,其他学科将继续推进。汇文课程和毓秀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目标需进一步明确,同时还需不断完善课程的具体内容。

2、特色课程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规划和落实,进一步发挥特色课程的作用,以及突出特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引领作用。

3、拓展型课程建设正在逐步丰富,但稳定性还需不断加强,努力建设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4、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就我校目前师资队伍现状而言,青年教师较多,入职三年以内的教师占65%。由于青年教师较多,青年教师从不成熟到成熟必然经历较长的过程,因此青年教师培养的任务十分艰巨,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5、课程管理的意识还不够明显,还需通过建立有效的课程管理制度,加强课程管理的规范性,以及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一)课程建设目标。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国家课程的执行,体现规范化,合理化。

根据学校特色,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围绕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培养师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及新入职教师的培养,以及不同层面教师的培养,使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得到发展。

 三、课程结构

说明:

(一)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代表着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在严格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课时,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二)拓展性课程

   1、各类节日活动包括:外语节、艺术节、科技节、阅读节、冬锻节等以体验多元文化,增强国际理解为主题,结合学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的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系统全面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树立全球概念。同时也能展示学生的才能,健全学生的身心,发掘学生潜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2、专题活动包括“农历下的天空”系列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统一由德育处管理、评价。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活动,锻炼学生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全球的眼光看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交流、沟通、合作的技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教育。我们学校的专题教育作如下安排:一年级安排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内容;二、三年级安排民防教育(包括交通安全常识、防火常识、紧急呼救常识等内容)、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内容;一至三年级每学期健康教育的课时不少于6课时。

4、深入开展社团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较为全面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兼顾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为出发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5、全面实施学校“快乐活动日”计划。活动内容于每学期开学初定计划,把各类节日活动、专题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统筹安排。

6、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的通知》 (沪教委基〔2018〕55 号)要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确保相应的课时。班主任每学期至少有 1 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

(三)探究型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课:精选国际知识、全球问题,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加以组合,成为可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国际知识,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全球视野。该课一-三年级每个班开设,每周一课时。

 

2018学年浦江汇秀小学课时方案

 

学科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语文

9

 9

6

---

---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

2

 2

2

---

---

数学

3

4

4

---

---

外语

2

 2

4

---

---

唱游/音乐

2

 2

2

---

---

体育保健

4

4

4

---

---

美术

2

 2

2

---

---

自然常识

2

 2

2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周课时数

26

 27

 28

 

 

校(班)会

1

 1

1

 

 

体育活动

2

 2

 2

 

 

思维训练

 1

 

 

 

 

兴趣活动

2

 1

 

 

外语活动

1

 1

1

 

 

周课时数

6

 5

5

 

 

探究型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

1

 1

1

 

 

周课时数

1

 1

1

 

 

 

周课时总量

33

 33

34

 

 

 

四、课程实施

(一)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课程意识

从转变观念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把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即时点拨式的案例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1、集中的通识培训,即通过集体培训打造共同的教育新理念,使全体教师对课程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认同感,提高教师投身课改实践的积极性。

2、开展主题式培训。把校本研究和学校教学主题活动相结合,促进校本研修在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中落实,做中学,学而进。

3、依托优青项目开展校内培训,加强师资队伍,请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指导,参加区、镇及区际之间的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学习和交流。

4. 聘请专家培训,即通过聘请学科教学专家来校指导,提高教师的学科教育能力。

5. 借助外出培训,即鼓励教师赴外省市参加学科研讨展示活动,拓宽教师视野,夯实专业基础,激发提高专业能力。

(二)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六个“注重”: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评价指南”、“单元整体设计方案”,活用教材、分析学生、收集信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2)注重整体结构的教学设计;

 (3)注重建立“趣课堂”;

 (4)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5)注重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方案,写教后反思;

(6)注重培养学习能力。

2、构建新型的教学课型

     创设条件,让教师在学习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开放的教学课型,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有效地组织教学。

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着手:

    1、对教材灵活运用

教师结合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如,调整教学进度、重组教学单元等。

2、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及其合理利用

(1)自主开发教辅、课件、教具。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和自己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教辅、课件、教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合学生交流、操作及合作学习中使用的课件、教具。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

(2)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整合优质资源,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3、各学科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不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2)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3)“实”与“活”高度统一,不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4)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5)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

(四)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1、主要渠道

(1)通过展示事实、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引导点拨、思维整合剖析事物、体验创新讲练评议、综合运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积极探索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

(3)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师生教和学方式的变革,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学科明确行为习惯的培养点,制定具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培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观察中监控,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实施策略

(1)学生的学习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创造多种方式让学生“随机学习”。

(2)教学的辅导策略:强调教师的“引航”作用。

(3)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策略:建立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

(4)学习内容的选择策略:开放学习内容。

 (5)教学手段的选择: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

     3、操作要点

    (1)要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情感。

    (2)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信息素养。

    (3)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精神,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及成果,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4、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2)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3)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独立学习与合作研究的关系。

(5)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关系。

(五)优化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师生积极性,激活师生内在动力,激发师生的创造激情,提高教与学的双重质量。因此,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是“人本化”和“生本化”,是由“管理型”转化为“服务型”。

1、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管理的着眼点从注重教师“教”的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的管理;从传统的半封闭型管理,转为开放型管理。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和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供条件和保障,要充分体现“规范”和“解放”的统一。

(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要充分发挥我校的优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致力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要充分发挥现有硬件、软件的作用,并不断充实学科资源库。

五、课程评价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从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意志等领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检测课程目标达到的情况。积极研发适应学生特点的评价手段、方式,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评价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一)       加强质量监控管理,每学期初确定质量监控的时间,落实命题的部门,对所有学科课的质量抽测的命题、批卷、分析做到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及时总结反馈。定期开展相关专业培训。

(二)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学科认真落实“教学五环节实施细则”。保证教学质量良性提升。

(三)    充分利用问卷、座谈等形式从学生、家长处采集更多的信息,及时拾遗补缺,纠正不足。

六、课程管理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发展管理领导小组。构建学校课程发展管理三级网络。

    领导小组:统筹学校课程建设管理工作;做好规划,组织实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协调管理;改善条件,提供保障;健全制度,制定政策;推广经验,做好宣传。

    教导处:根据课程建设管理要求,落实课程计划的安排,做好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

    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以及相应年级段的学科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发展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的反馈意见,并且及时研究、调整,从而使学校课程成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系统。

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