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陶乐”文化  创办优质学校

——闵行区新梅小学2018学年课程计划

新梅小学创建于1997年,是莘庄地区的一所公建配套学校。校区占地面积10276平方米,现有班级20个,学生678名,教工60名。学生中,56%以上来自本地,其他来自上海市引进人才、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作为一所年青学校,二十年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一个个发展飞跃。不仅学科教学质量持续走在区前列,且艺术、科技、体育等多元发展,“陶文化”更是小有名气。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新一轮新优质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民创意手工体验基地优秀体验点、上海青少年科普宣传先进集体、闵行区文明单位、闵行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基地校、闵行区少先队优秀队室、闵行区优秀家长学校、教育局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保持办学绩效内涵发展二等奖,综合办学水平A级一等。

 

第一部分  学校课程发展基础

学校SWOT分析表

因素

S(优势)

W(劣势)

O(机会点)

T(威胁点)

学校管理

●注重人文关怀。

●以“陶文化”核心文化为引领。

●责任意识强。

统领发展的陶文化精神有待进一步深化。

 

学校领导十分注重中层队伍的培训、中层领导力量比较强

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等方方面面的关注度的压力。

德育

工作

●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有一定的教育操作模式。

●正逐步形成成熟的德育发展项目。

●活动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不够。

●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存在差异。

●学生喜欢各类活动,兴趣高。

●班主任的各级培训。

●班主任各项事务太多。

●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教学

工作

●基础课程教学扎实、有效,教学质量较高。

●有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教研活动多层次,教研形式多样化。

●有长效的研学机制

●课堂教学知识技能落实到位,但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等培养有所缺欠。

●新教师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 家长、社会对

教育质量的高要求。

师资

队伍

●教师教学能力较强,具有课改意识。

●打造“陶人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很高。

●教师自身提高意识不够强烈。

●教师间发展不均衡。

●对新教师的培养缺失长期规划。

●中青年教师比例高,发展潜力大,后备力量强。

●学校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指导教师。

 

行政

人员

●中年结构有经验

●工作热情、积极肯干。

●合作氛围浓。

各部门的功能发挥不够。

●敢于创新实践。

●加强沟通协调机会。

管理工作的提高与改进。

因素

S(优势)

W(劣势)

O(机会点)

T(威胁点)

学生

●有活力。

●多才多艺。

●学习意愿高。

●乐于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可塑性强。

●学习渠道多样。

挫折容忍力低。

家长

●家长普遍关注子女的学习。

●关心学校工作和教学品质。

●重视子女各方面的发展。

●家长自主性较强,对教育教学介入愿望较强。

●部分家长过多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漠视孩子成长。

●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工作意愿增强。

●开放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渠道。

少数家长与教师沟通、协调欠佳。

 

一、学校课程发展优势与经验

1.良好的课程研发基础

作为一所办学时间不长的学校,一直对其原有学校的陶文化与课程经验得到传承与融合。十一五期间学校本着核心文化的课程建设目标,以课程团队研发的模式,对新梅小学已开发实践多年的《来自泥土的魅力》校本课程进行了重新打造,丰富《陶艺》课程的建设,出版了《陶陶乐——少儿陶艺》校本教材。十二五期间,学校以“陶艺”课程和电子书包项目相结合,进行了针对性的数字化课程打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提炼课程建设的经验,依托信息平台,架构“五乐”生本课程体系,统整现有的科目,完善课程结构,逐步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五乐”课程体系,编制数字化“百微”课程。

2.优秀的师资团队建设

学校教师始终以“笃实、笃谨、笃创”为价值追求。形成了教师乐于奉献,学生善学善思的学校生态环境。教师中,35-45周岁教师达43%,大学本科及以上达92%,中高级教师达68%,“稳定、均衡、扎实、成熟”成为这支队伍最显著的优势。

在近几年的课程实践中,学校的《陶陶乐——少儿陶艺》校本课程获区优秀校本课程,《机器人课程》《健美操课程》《古诗文》等课程基本研发好,基本形成了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骨干教师力量。为十三五期间“陶韵”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3.丰富的课程管理实施经验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自然的敬重,积极推进学校课程的建设。学校建立了课程管理制度与领导小组,在倡导“陶精神”的理念下,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引导教师课程理念的转变。以课程申报与课程申领双向维度保障课程建设的质量;以完善校本研修的制度来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以健全绩效奖励方案实现教师课程价值的体现。学校将以更开放的姿态为教师搭建课程改革的平台,提倡“打破课程界限,年段界限、思维界限”,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4.切合的课程课题研究主题

近两年学校以区级重点课题 《小学生“五乐”成长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建设“五乐”生本特色课程群落,“乐省-行规养成、乐健-健美操、乐言-古诗文、乐雅-陶艺、乐创-机器人”五大领头课程开启生本课程新格局。研发并运行数字化校园应用模块——拓展型课程平台,新开发“五乐”空间站,将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依托创新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打破时间限制、跨越空间阻隔的多元化自主学习平台。为实现“五乐”课程目标,我们着力在“内交互、外打通”上下功夫,集聚所有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打造课程多棱镜。

二、课程发展的空间与生长点

1.学校课程哲学需要进一步厘清与丰富

学校课程设置的内容丰富,以“陶”为元素的校园生活形态基本形成。课程作为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内容来看,我们的课程理念和学校办学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够紧密,在培养人的目标上与课程的实施上缺少必要的联系。对于学校的课程哲学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厘清课程的原理和以及课程实施与培养目标的逻辑。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点,对“陶韵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实施路径与育人目标等方面进行丰富与完善。

2.学校课程经纬需要进一步梳理与管理

课程的校本化过程中存在着对课程边界、课程深度把握不清晰的情况,即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纬”没有很好的界定与思考。在实施的过程中,部分课程存在着流于形式;各自为政,人为割裂教育对象等现象。课程培养目标的不清晰、课程“经纬”的不明确、课程整合意识的薄弱,是造成以上困境的主要原因。学校在明确课程哲学的基础上将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统整与补充。在十三五期间,形成以培养“五乐”(乐省、乐言、乐雅、乐创、乐健)为核心要素的科学规范的课程分布形态。

3.学校课程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学校虽有先进而完善的教育设施、优美而雅致的校园环境,但由于学校仅是小区里一所普通的学校,面积不大,虽有“陶艺”专用教室、“科技”陈列室、“创新实验室”等,但随着课程的越来越丰富,专用教室明显不够,相比其它学校校园硬环境、软环境、潜环境的建设相对滞后,以至于学校在全面推进课程建设进程中受到了改革空间的制约。学校所处周边部分社区居民,怀有一技之长,是课程实施的优质资源,如何社校合作,充分挖掘社区物与人的资源是后续课程建设的新方向。

4.教师课程素养需要进一步发掘与提升

学校已基本形成有一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骨干团队,但梯队建设相对滞后。学校教师把课程概念简单地等同于课本或教材概念。课程理念还比较落后,对于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缺少思考,因此课程的执行能力还较为欠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还比较浅近。学校加要强课程培训,注重青年教师的课程素养的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课程实施氛围,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 办学理念与课程理念

  • 办学理念:

20年来,新梅小学始终融合陶艺特点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从1998年起,学校开始了“陶文化”实践,从“陶兴趣→陶课程 →陶实践→陶精神”,“陶文化”特色逐步形成,“以陶育德,以陶育人”办学理念由此确立。“陶”共有两层含义:一是办学至今学校所坚持开展的陶文化教育(包括陶课程、陶活动、陶实践),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为生活教育理论)。在陶精神和陶思想有机融合下,学校形成了以“做学创合一——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之中求创新”的文化主轴,培养具有陶精神的新梅陶娃和陶人教师。近5年来,新梅小学在办学过程中梳理并构架了一个完整的“陶文化”实践体系,即:以“以陶育德,以陶育人”办学理念为魂,以“陶品管理、陶人教师、五乐陶娃、陶韵课程、陶香校园”为发展体系,打造富有陶特质的校园文化。

通过“陶韵”课程的建立与实施,凸显的是“乐省、乐言、乐雅、乐创、乐健”的五乐价值文化。她既是对办学理念中的价值追求进一步的表述,也是引导学校与三类课程的“对话”,为儿童的成长营造适合他们生长的自由的、健康的、快乐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留下精彩无限的课程目标追求。

二、学校课程理念:

老教育家吕型伟为我校提出的“以陶育德,以陶育人”是学校历年来所坚守的办学主张,在此之下,提出了 “让每一个‘陶娃'尽显精彩”的课程理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参与者,是学校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陶韵”课程是学校生活的核心内容。教师在“陶韵”课程中实现自我的教育梦想,学生在“陶韵”课程中发现自己的梦想。学校以“陶乐文化”向全体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提出了行动纲领:“追寻‘陶乐’精彩,实现人生梦想!”。

   以课程为载体,教师通过对“陶人”的思考,引领自我的课程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学生通过“五乐陶娃”的浸润,既满足个性需求,亦激发童年的梦想。

 

第三部分  学校课程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理念以及学校发展目标,每一个新梅学生应具备乐省、乐言、乐雅、乐创、乐健五大核心素养,在陶韵课程的实践中成为一个“五乐小陶娃”。具体目标如下:

核心素养

核心目标

乐省

在行规养成中,乐于反省自己,提高礼仪自觉。

乐言

乐读中外经典,展现学习所得,提升语言素养。

乐健

积极参加运动,养成锻炼习惯,享受健身乐趣。

乐雅

参加艺术学习,感受艺术之美,绽放艺术才能。

乐探

乐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未知,增强科学兴趣。

2、教师发展目标

在陶文化的孕育下,教师具有“陶人教师”七大精神:无悔绽放的奉献精神、新苗破土的青春精神、质朴雅静的实干精神、千锤百炼的铸陶精神、柔水亲和的爱生精神、浴火焕彩的担当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陶文化的孕育下,着力打造“活火”型智慧教师;全力创造“活水”型有效课堂;努力营造“活力”型优质教研。

3、课程建设目标

积极夯实基础型课程、做实拓展型课程及落实探究型课程。根据学校实际,适切地开发《陶韵》学校课程,丰富学校课程的内涵。

 

第四部分  学校课程体系

一、学校课程模式

学校陶韵课程模式是“1+WL”。 “1”——指国家课程,不可自主改变;“WL”——拼音是“五乐”缩写, “WL”课程表示属于学校、属于学生的校本课程,具体包括经典诵读系列、节日文化系列、学习准备期系列、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课程。

二、学校课程设置

“1+WL”陶韵课程设置表

年级

核心素养

国家(1)课程

校本(WL)领衔课程

一至五

乐省

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制)

《行规养成》等

乐言

语文、英语

《古诗文经典阅读》等

乐健

体育与健身

《健美操》等

乐雅

唱游(音乐)、美术

《陶艺》等

乐创

数学、自然、信息科技、劳动技术

《机器人》等

 

●具体课时安排

 

年级

课程

周课时

说明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基础型课程

语文

9

9

6

6

6

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

数学

3

4

4

5

5

 

英语

2

2

4

5

5

 

自然

2

2

2

2

2

 

品德与社会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体育与保健

4

4

4

3

3

 

美术

2

2

2

1

1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1

1

 

周课时数

26

27

28

28

28

 

拓展型课程

兴趣活动

(含体育活动)

5

5

5

5

5

全校开展陶艺校本课程学习、开设兴趣活动供学生选择

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学校文化活动

读书节(3月)、科技节(5月)、陶艺节(9月)

艺术节(10月)、体育节(12月)

探究型课程

 

 

1

 

1

 

1

 

1

 

1

探究型学习包与主题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师走班形式

周活动总量

 

 

33

 

33

 

34

 

34

 

34

35分钟/课时

备注

一年级设置4周的“学习准备期”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科与综合)

周一下午为快乐活动日(详见活动方案);周一至周五放学后各社团开展五乐课程的学习。

 

第五部分  学校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1.基础型课程的实施。基础型课程是学校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现代生活发展、闵行区四化教育、学校陶乐文化等理念,通过“陶韵课堂”来实施。

“陶韵课堂”,是在遵循“主动有效课堂”理念的基础上,按照“情境导入     发现问题     尝试解决    归纳方法    拓展延伸”五个课堂环节,体现“兴趣、科学、主动、合作、有效”五个课堂特征,达到师生同发展,成为具有七大精神的“陶人教师”、形成五乐素养的“小陶娃”。

(1)夯实教学常规,细化教学管理

把学科教学的日常管理精细化,促成各学科教学的的均衡化发展。优化备课,提升课堂,规范作业,强化辅导,重视评价,通过精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形成各门学科学生课堂学习规范、教师教学研究规范。

(2)深化项目研究,提高专业素养

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的研究项目: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进项目、电子书包实验项目、等第制评价项目等,尝试以“练教学外功、传教学智慧”为中心的“微联教研”校本研修活动,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并在以学校重点发展项目研究为抓手的教研组建设中,整理精品案例,寻求教研特色。

(3)构筑活动平台,引领师生成长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陶人杯”读书漂流、论坛或沙龙活动。倡导教师进行自主研修,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自助学习风气,把研究反思变成自觉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还从不同层面搭建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磨练成才。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评比活动。做好陶人新苗、陶人青春、陶人脊梁和陶人专家各个教师梯队的发展工作,分类分层,齐头并进。

(4)重视课题研究,推进教科研工作

重视课题研究,加强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瞄准教改进程中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把问题转化为课题,以个人小课题为抓手,合力攻关,把研究做实、做深、做优。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规范教科研管理,积极培育课题精品,提高课题质量,真正做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使科研——教研——教学有机整合,逐步实现科研兴教。

(5)优化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我校在提高教研品质的同时,形成了各学科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实效,运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提升教学有效性;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升教学实效性;运用课堂观测量表策略,提升教学的科学性。

2.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实施。区本的《少儿围棋》列入一年级的拓展课程,《足球》列入二年级的拓展课程,《游泳》列入三年级的拓展课程,校本的《陶艺》列入一至五年级拓展课程,《机器人》列入四年级的拓展课程。30几个兴趣课程分为文苑、艺苑、科苑、体苑四大类,以学生走班的形式开展, 时间主要集中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的快乐活动日,做到人人参与(另见方案)。探究课程的实施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动的形式,主动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校是科技、艺术特色校,是节能减排示范校,所以本学年探究课程确定了科技乐淘淘、艺术ABC、环保你我他、特色123四大类共16个探究主题,分年级实施。(另见方案)

3.专题教育安排

我们聚焦学生日常校园生活,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以“五乐陶娃精神”为内涵,从“人”、“时”、“空”三个维度,组织教师对学校原有离散的主题活动进行梳理、分析、细化、重整,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文化特征和学生成长特点的年级育人主题,使学校、年级的主题教育活动呈全程性、综合性、系列性,既保障夯实育人基础,达成共性培养目标,又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情意的发展,实现儿童的个性追求。

学校层面的文化活动是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重要空间。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引领,构建体现校本特色的整体系列性学生活动“校历”,在提升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品质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培养目标的落实。同时,我们也开始探索“新基础教育”四季活动的设计,开展四季“yue”系列活动。

二、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通过陶韵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以及拓展课、探究课、快乐活动日、五乐空间站等平台组织实施。近几年学校先后参加了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学生个人成长空间、电子学生证刷卡应用、数字校园应用项目等试点工作。注重项目研究、动态管理、数据分析,按照“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数据共享、应用集成、一站式服务”的规划建设理念,为教学、管理提供一个开放、协同的数字化环境,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智能化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式进程提供有力的支撑。学校还重点领衔开发了拓展型课程管理应用模块项目,课程平台以其实用性,可管理;开放性,易扩展;安全性,能保障;先进性,跨时空等特点成为传统课程实施的有力补充。在课程平台研发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针对《小学生“五乐”成长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这新一轮科研规划项目开始新的探索。我们与“五乐”生本课程相配套地架构了“五乐空间站”,初步架构是这样的:

 

在“五乐成长空间站”中设置了“乐省站”、“乐言站”、“乐健站”、“乐雅站”、“乐探站”五个学习站。每一个站点又设计了四个相联的版块:

快乐我来淘——放置数字化生本课程,第一批的课程是:行规数字化生本课程、阅读经典生本课程、陶艺生本课程、健美操生本课程、智能机器人生本课程。

快乐我来闯——这里设置了闯关游戏让学生完成生本课程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自我检测。

快乐我来嗨——发布相关主题活动的信息,学生自主点击报名参加。

快乐我来秀——学习生本课程后,学习成果(照片、视频、作品)的展示。

 

第六部分  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

一、学校课程管理

1.师资管理。教师是陶韵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教师必须逐步成为一个“陶人教师”,即成为一个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真诚相依、正直向上的教师,形成一支以爱心为上、师德高尚、专业扎实、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的学习型、研究型协作团队。

学校成立教师发展领导小组,有校长室、课程教学部负责实施,通过个体发展(陶人教育生涯设计等)、校本研修(陶人讲台、陶人论坛、“微联“教研等)、专业引领(陶人工作室、陶人表彰)打造一支“陶人教师”团队。

2.课程管理。

基础型课程:构建以学习、研究和探究为主要形式、以学习型组织和制度的形成为重点的课程管理模式。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有机统一起来。要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效促进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教学研究制度的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做好课程或探究主题的选题、开发、完善、审批、实施、评价等管理工作,每学期组织2-3次课程研修,逐步完善学校的课程。  

 

 

 

 

 

 

陶乐课程管理流程图

 

3.课程制度。(另见方案)

二、学校课程评价

1.对课程评价

 

指标

行为描述

考核等第

5

4

3

2

1

1国家课程

课程目标(0.2)

符合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具体化。

 

 

 

 

 

课程计划(0.2)

严格实行上海市课程计划,校本化实施计划科学有效。

 

 

 

 

 

计划执行(0.3)

    按照各学科教学五环节的要求实施课程。

 

 

 

 

 

课程效果(0.3)

    师生的满意度、参与度、获取量有增强。

 

 

 

 

 

校本课程

课程取向(0.2)

选题来自于学生真实需求、学校发展需要与实际可能。

 

 

 

 

 

课目设计方案(0.25)

主题贴近实际,背景交代清晰,培养目标明确,内容组织结构合理,实施要求明确,课程评价指向多元、具体。

 

 

 

 

 

教材或学材(0.3)

呈现的教材或学材符合课程纲要要求,以教学活动为单元,单元间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所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得当,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开放、探究性与动态生成性。教材(学材)有不断优化的机制。

 

 

 

 

 

课程实施(0.25)

做到五个落实:课时空间落实,教师配备落实,相关配套条件落实,教学过程管理落实,学业评价与记载落实。

 

 

 

 

 

2.对学生评价

●课堂评价

 

指标

行为描述

考核等第

5

4

3

2

1

乐陶娃

学习兴趣(0.2)

对课程内容有好奇心,对课程形式感兴趣。

 

 

 

 

 

学习态度(0.2)

课程学习认真,主动参与,有活动积极性。

 

 

 

 

 

学习过程(0.3)

    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善于提问、实践、合作、反思、互动。

 

 

 

 

 

学习效果(0.3)

    五大核心素养(乐省、乐言、乐雅、乐创、乐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活动作品有效呈现。

 

 

 

 

 

●“五乐空间站”平台学习评价:

我们以积陶娃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指标设计。即完成“五乐”数字化生本课程的学习就能获5个陶娃。完成闯关游戏并能达到60%的正确率,又可获得5个陶娃(当然学生也可以反复进行闯关游戏,但陶娃的奖励只有一次)。参与“五乐”活动,主动承担活动任务可获得5个陶娃,没有担任活动任务,但只要认真观摩活动也能获得2个陶娃。能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作品,同样能得到5个陶娃的奖励。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校级、区级、国家级、世界级比赛来获取更多的陶娃奖励。最后以每个站积分排名前十的学生,获得“乐省小达人、乐言小达人、乐健小达人、乐雅小达人、乐探小达人”的称号。

●区“学生成长空间”平台学习评价:

学校参加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的试点工作,全校学生的学习评价均在此平台呈现。其中包括课程学业,身体健康等六大指标,评价主体有老师评,家长评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与全面性。

3.对教师评价

 

指标

行为描述

考核等第

5

4

3

2

1

陶人教

课程开发(0.2)

主题符合实际,方案设计合理,资料准备充分。

 

 

 

 

 

活动准备(0.2)

活动材料(活动设计、课件、学具等)准备充分。

 

 

 

 

 

活动组织(0.3)

    活动组织严谨,学生参与度高,有显著的收获。

 

 

 

 

 

活动成效(0.3)

    课程的开发能力、实施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乐省、乐言、乐雅、乐创、乐健“核心素养明显提高,能呈现活动成果、作品。

 

 

 

 

 

 

第七部分  学校课程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成员分别由学校分管副校长、课程教学部主任(学生发展部主任、科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校各学科的骨干等组成的五级课程管理网络,提供课程的主题、内容、要求、审批、实施等指导。

二、机制保障

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常态监控,确保拓展型课程规范、有序运行。成立课程教学部,主要承担基础型课程校本实施研究,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评价,设立校本课程研发专项经费。对三类课程的实施提供时间、空间的保障,严格按规定课时组织教学,特别要按课程计划开展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挪作他用;尝试建立课程管理的组织系统,建立由决策规划、组织实施、管理保障、质量控制等环节组成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

三、环境保障

学校为三类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硬件与软件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创设机会,提供资金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对拓展型课程专用室的改建与完善、外聘教师的支出、竞赛的开支、走班制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的调配、奖金的发放等,学校都作了较大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