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花园学校

学校课程计划

 

 

 

 

 

 

 

20187

 

 

 

学校简介

 

闵行区花园学校创建于1994年,从一所村办校到如今具有20个教学班,761名学生,59位教职工的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网建设成熟,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专用教室设施一应俱全,校园环境洁净、幽雅,四季绿草如茵,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

 

 

 

目录

一、      课程背景... 5

(一)政策背景分析... 5

1、国家政策... 5

2、上海市地方政策... 6

(二)学校背景... 7

1、学校背景分析... 7

2、课程现状分析... 8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9

(一)课程建设目标... 9

(二)学生培养目标... 10

(三)教师发展目标... 11

三、课程结构... 11

(一)课程建设关键词... 12

(二)基础课程... 13

(三)烙印课程... 13

(四)创意课程... 16

(五)成长课程... 17

四、课程实施... 19

(一)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19

(二)课程设置说明... 20

五、课程管理与评价... 22

(一)组织架构... 22

(二)日常教学与管理... 22

1、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22

2、学生作业管理制度... 22

3、学校减负工作条例... 22

4、教学质量责任制度... 23

5、年级组视导制度... 23

(三)课程开发与利用... 23

1、校本研修制度... 23

2、三人行骨干研修制度... 23

3、生态区研修制度... 23

4、跨学科研修制度... 24

(四)课程实施保障... 24

1、 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24

2、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指南... 24

3、 教师科研奖励制度... 25

(五)课程评价... 26

1、课程计划评价... 26

2、课程实施评价... 26

3、课程成效评价... 27

 

 

一、      课程背景

学校的课程是从有到精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课程改革、以及学校自身发展所沉淀的文化内涵,都记录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在制定学校课程计划过程中,首先要从学校课程建设的背景进行分析,引出学校教育者对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政策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

2001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新时期学校教育与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落实素质教育 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素质教育的深化需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深入课程改革 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建设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小学各个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学习。文件的出台,表明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这也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发展提供了更为多元和可选择的丰富的课程和资源。

在课程建设方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和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态,通过设置综合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和类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国家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其具备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课程评价方面,强调通过课程评价,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通过帮助教师识别不同学生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

  1. 聚焦立德树人 系统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中小学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开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2017年9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应“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学校育人方式的优化是实现学校改革的重要路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认为,学校之中落实立德树人,最重要的是依托课程与教学,通过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培养“德行发展为核心、全面发展为导向、个性发展为支撑”的高素质人才。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要培养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学生,首先,需要有明确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能够准确定位学校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其次,需要有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要有清晰的实施路径和评价方式,能够呈现学校课程具体的育人路径,并且通过评价监控课程的育人效果。

2、上海市地方政策

早在1988年,上海市就启动了一期课改,在一期课改实施的十年以后,又启动了以“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二期课改。

为了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推动二期课改的实施,上海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改革:

(1)提出课程的三维目标 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二期课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描述了具体的课程目标,除了基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外,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支撑其未来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的有力条件。

(2)贯彻落实德育工作 多途径推进学校实践

在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想和方法引领下,通过六大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把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机制,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改革教学评价 促进“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以上海市中小学生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落实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并通过校本评价、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估课程落实的整体成效,促进课程的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4)聚焦课程领导力发展 激发学校课程改革的自主探索

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从学校的背景分析、学校的特色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整体设计课程计划,保障学校能够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自下而上地生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上海市近年来的重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就是课程领导力研究,其核心就是将管理的中心下移的学校,激发学校课程改革的自主探索。

上海市的政策背景,将教育者们引向的方向是:学校需要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德育工作落实到课程的各方面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属性;最后,改善课程评价,运用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综合发展。

国家与上海市的教育政策,都指向了学校课程改革的三个方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我校从本校的发展背景出发,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本校的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花园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学校背景

1、学校背景分析

  • 初创阶段(1958年-1990年):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初创模式

1958年,七一公社为解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创办了上海县莘北小学,学校性质为民办小学,属初级小学。1965年迁至娘娘庙,与娘娘庙小学合并,仍称莘北小学。1970年拆庙盖起了新校舍, 1972年扩为完全小学,为六个年级六个班。1984年又改为初级小学,1978年10月前由莘庄镇小学、之后由明星中心小学负责辅导教学业务和政治思想工作,属村级小学规模。

  • 规范阶段(1990年-1994年):顺应改革需要,规范办学管理

1990年9月,鉴于莘庄经济发展很快,区划频繁,经区教育局批准,莘北小学撤并到上海县实验小学,改名为上海县实验小学分校,校舍设在莘松五村47号。在这段撤并改办的规范时期,依托优质母体的教育资源,学校积极顺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不断理顺办学机制,规范办学管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稳定期和规范期。

  • 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播种花园学校,提升办学质量

1994年5月学校搬迁至现在地址,莘北路 485 号,改名为闵行区花园学校,是一所公建配套的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占地18.58亩即12125平米,校舍面积5286平米,这在当时属于比较高规模的校舍建设标准,所以区政府取名为“花园学校”希望学校办成像花园一般的学校。在优质学校的播种发展阶段,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逐渐为社会认可,整体知名度开始不断提升。

纵观学校从1958年至今60年历史,“一甲子燃情岁月,六十载自强不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我国教育领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我校形成了“崇生尚美”的办学理念,从教育的本源出发,崇尚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万事运行的普遍规律。遵循每个学生成长的规律,每个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律,努力满足师生在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促进每一位师生的生命自觉。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特点,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而展开。扎根生态教育之路,把学校的教育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和谐的育人生态,打造优质教育生态链。唯有实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培育和谐之花,结出和谐之果。

2、课程现状分析

(1)需加强对办学和课程理念的宣传

通过课程调研数据发现,我校教师对于学校“崇生尚美”的办学理念知晓程度较高,而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知晓程度较低,不足20%。因此,学校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课程理念的宣传,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等,并通过设计面向家长和学生的课程手册,将理念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等方式,增加教育利益多方群体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动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发展。

(2)大部分教师较好地使用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调研数据显示,我校教师近90%的教师都能够较好地使用课程实施方案完成课程设计和备课,90.57%的教师在集体教研时更多地使用到课程实施方案,81.13%的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使用到课程实施方案。数据还显示,教师从课程方案中获取信息的需求从高到低分别是:课程实施、课程理念及目标、课程资源、课程框架和课程评价。

(3)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愿和能力具有学科差异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意愿与能力。数据显示,各学科教师中,对参与新课程开发的意愿较为强烈的学科为体育、英语、自然、品社(道法)和数学,其中体育、英语和数学学科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新课程开发具有较高的信心。全校大部分教师有较高的创新意识,近六成教师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认可度较高。美术和体育老师都有较高的创新意识,愿意在教学研讨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大部分英语和体育老师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产生一些创新的观点,学校也将基于实际情况,基于这部分教师更多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机会。

  1. 各项评价有序开展 评价流程可优化提升

对于学科方面的评价,学校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方面开展等第制评价。对于语文和数学学科,低年级在日常采用表现性评价,对于英语和游泳等学科,利用信息化的课程和评价工具进行学习数据的记录和跟踪。

对于品德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学校现已形成了24个监测点的监测指标,并通过信息化的评价工具开展日常行为评价。但是,现有的评价中,教师们认为评价的指标和实施等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例如,现有评价中,一位老师只涉及部分学生的评价,这样容易使学生的评价较为片面。另外,教师的评价更多采用描述性的方式进行,有些学生的事件典型性不强,使评价的区分度较低。因此,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评价的顶层设计和架构,优化评价实施流程,提高基于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

  1. 家长希望增强学生评价反馈的频率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过程性评价“比较需求”和“非常需要”,希望学校可以增加对于学生的评价反馈的频率,可以每月提供一次评价反馈或更多。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一)课程建设目标

围绕“崇生尚美”的办学理念,构架学校“繁花似锦,生机满园”的课程建设目标。包括花园基础课程、花园烙印课程、花园创意课程、花园成长课程在内的“一体四翼”的课程框架。

“繁花似锦”,有“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意思,即表示学校的课程种类是多元的、丰富的,课程形式是多样的、课程的内容是综合的;“生机满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通过生机勃勃、活力满园的课程内容,带给学生美好的学习体验和丰盈的成长经历;另一层是通过课程的不断重组、增减和生成,满足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奠基。从学生的个体需求到课程的设置,通过构建锦绣般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打造花园学校的课程框架。

我校在国家、上海的政策背景指导下,在学校过去的发展基础上,以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课程为载体,创设花香满园的育人景象,使学生在学校内或在学校外,在当下或在未来,都能够着手于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盛开自己,绽放未来。

(二)学生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每个学生的想法和爱好都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在开设基础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充分利用我校教师的资源和校外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课程,希望其能寻求多彩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而有个性的成长,在它们的花期绽放属于他们的独特的生命精彩。只有每一朵小花都绚丽绽放,才会实现花香满园的育人景象。但是,静待花开并不代表学校没有作为,放任自由,我们仍然需要课程的培育。

因此,通过构建锦绣般丰富和系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共同的生长规律和个性的发展需求,使每一位花园学子在学习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美的价值,在快乐中真正去尊重生命,主动去创造美。在“崇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尚美”反映了我校的育人的理念目标和价值诉求。我们从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出发,崇尚教师的教育之美,学生的成长之美,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的育人之美。落实到学生培养中,我们深入梳理国家宏观教育目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聚焦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图 花园学校“四美少年”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学校确立培育“四美少年”的鲜明的育人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矫美的身姿;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慧美的心智;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志美的品格;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创美的能力;培养集“四美”于一体的“四美少年”,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智力、能力和品格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整体课程构建所围绕的核心和主干。

 

(三)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主体、课程研发者之一,需确定教师反思者实践家的明确地位,在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课程领导力项目为抓手,从课程思想力、设计力、执行力和评价力等方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而通过学校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达到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终极目的,同时为学校课程实施与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围绕“崇生尚美”的办学理念及“繁花似锦,生机满园”的课程建设总目标,把教师塑造成具有“花匠精神”的花园教师。秉承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的理念,将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浇灌于教育事业中,专注于课程建设、课堂研究、学生发展等各个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追求突破、追求创新。鼓励和建设花园教师成为具有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专精的课程实施能力,以及善于运用评价提升课程品质的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通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出符合花园学校育人目标的“四美”少年,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最大价值的同时,让一朵朵不显眼的小花苞绽放出属于她们自己的美丽,自己的精彩。

 

三、课程结构

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上海市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组成”。其中,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拓展型课程重在发掘学生个性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课程包括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探究型课程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形成,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方式以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为主。以上海市规定的三类课程的结构为指导,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设计我校的课程结构如下:

 

花园课程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烙印课程

成长课程

创意课程

 
 

 

 

 

 

 

 

 

 

 

                                                         

 

 

 

 

图 花园学校课程结构

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等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校构建了“花园课程”的课程结构,分为学科基础课程、烙印课程、创意课程和成长课程四个部分。“学科基础课程”,指的是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型课程内容;“烙印课程”,包括学科拓展类,体育和心理学科的延伸类课程,如游泳课程、头脑运动、快乐ABC等;“创意课程”,主要指信息、自然、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延伸类课程,如“藏书票”课程和木艺课程;“成长课程”指的是品德与生活的延伸类课程,具体又分为成长奠基石、成长导航仪和成长体验营三类。

(一)课程建设关键词

 “繁花似锦,生机满园”作为我校课程建设的关键目标,我们以此为核心,构建了“花园课程” (即Garden Curriculum)体系,课程建设有三大关键词(简称“3g”):普遍性(general)、独特性(gift)、发展性(grow)。

首先是课程要遵循普遍性(general)的特点,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要遵循普遍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遵循生命成长的共同规律,学校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惠及所有学生的全面成长的,所以课程要满足普遍性的特征。

其次,课程要体现学校校本个性,满足学生发展的独特性(gift)。“gift”的是“天赋”的意思,我们认为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这正是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所在。学校的教育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质,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潜质。同时,“gift”又是“礼物”的意思,我们通过激励学生的全面、个性的成长,还每个家长、每个家庭一个惊喜,一个天使的宝贝,一份上天赐予的礼物。

最后,在兼顾普遍性的规律和独特性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的课程评价注重发展性(grow)。我们关注的是每个孩子向上生长的状态,不是他最后的结果,而是他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我们给予学生鼓励,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步伐,关注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帮助和支持作用。

基于“3g”的课程建设关键词,我们在国家课程总目标的统领,市教委的课程改革精神引领,和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进一步构建了学校“花园课程”的课程图谱,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枝和干。

 

(二)基础课程

基于《上海市中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说明》中的相关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基础型课程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学校希望通过这一板块的课程,让学生在明确的学科目标导向下,夯实学科基础知识,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校特设学科基础课程,依据上海市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设置语文、数学、外语、自然、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美术、唱游/音乐、体育与健身、信息科技、劳动技术课程,严格按照该方案进行各年级的课时安排,并由专职教师实施教学。一至五年级学生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一、二年级为低段,三至五年级为高段。各学科专职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情况实施教学。

 

表:基础型课程板块主要内容

课程名称

学科基础课程

具体内容

语文、数学、外语、自然、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美术、唱游/音乐、体育与健身、信息科技、劳动技术

 

 

(三)烙印课程

烙印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拓展类,体育和心理学科的延伸类课程。该类课程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掘自身潜能,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在烙印课程中,经过多轮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实践,学校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游泳特色品牌课程。通过结合课程的特点,深入细化课程目标,探索多元学科融合的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更为综合、丰富的课程结构设计,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素养等多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现以烙印课程板块中的游泳课程群的建设为例,介绍学校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等环节的核心设计思路和方法。

 

图 烙印课程-游泳课程群目标设置

游泳课程群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建指向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游泳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生存性技能层面的游泳课程、发展性素养层面的游泳课程、审美性价值层面的游泳课程。三类课程的关系是,以生存性技能层面的游泳课程为基础(游泳的技能技巧、安全性知识),在横向上充分开展学科整合,开发发展性素养的游泳课程,在纵向上深化课程育人价值,开发审美性价值层面(包括形式审美与价值审美)的游泳课程。

图 烙印课程-游泳课程群模块与内容设置

 

在明确游泳课程群的生存性技能、发展性素养和审美性价值三层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学校的课程团队基于各个子目标和相应的课程领域的特点,开发涵盖知识技能、安全规则、心理、科学、艺术和品格养成六大方面的游泳校本课程。“游泳之基”指向安全和规则的目标领域,通过信息化互动课程和日常实践课程等、让学生了解运动中的安全常识和常见的比赛规则;“游泳之技”指向游泳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领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游泳动作要领,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的泳姿;“游泳之心”指向心理健康领域,以水上的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活动为形式来组织,在课程活动中融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心理小游戏,培养学生自信、抗挫等心理品质的发展;“游泳之行”指向科学探究的目标领域,主要依托探究型课程,以实验和探究性活动为形式组织开展;“游泳之美”指向艺术素养的目标领域,主要通过观看花样游泳的视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游泳运动之美,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游泳之魅”指向品格养成的目标领域,让学生通过泳坛健将、优秀学生的游泳故事、人生感悟、比赛视频等,让学生从伟大的运动员身上感受勇于挑战、突破自我的奋斗精神和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课程实施方面,学校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不同学科和活动的优势,以校本课程建设为依托,以丰富的游泳课程活动为载体,有效推进游泳课程群的实施。经过多年的课程实践,现已形成《稚游碧波》《智游学海》和《志游彩池》等校本课程教材,进一步明确一至五年级各年级学段学生游泳课程的阶段性要求。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各个模块的课程年级序列如下表。

 

表 烙印课程-游泳群模块、内容和课程实施

 

课程模块

课程内容

年段

游泳之技

笨拙小企鹅;欢快小鲸鱼;可爱小青蛙;淘气小海豚;欢腾小飞鱼

一至五年级普及

游泳之基

认识基础泳具;正确穿戴泳衣泳裤;完成准备工作;做好热身运动

一年级

游泳之心

勇敢;自制;坚持;自信;责任

二年级

游泳之美

团体花样游泳;单人花样游泳;双人花样游泳

三年级

游泳之行

科学奥秘;神奇水世界;科学探究小实验

四年级

游泳之魅

清晰目标,全力以赴;成就梦想,不留遗憾;努力奋斗,破茧成蝶;不甘示弱,全力以赴

五年级

 

通过游泳课程的横向拓展,纵向递进,充分发挥学校在游泳课程领域的丰富的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科课程和内容的深度交叉和融合,创新课程教学实践,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学生获得感。

 

(四)创意课程

创意课程,主要指信息、自然、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延伸类课程。通过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创意学习,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激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体验、发现、开展有意义的探索性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学习、富有创造力的“创美少年”。

创意课程以STEM理念为指导,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概念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使学生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将独立学科知识紧密关联实现整合;将知识蕴含于情景化的真实问题中,强调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设计解决方案;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以项目或问题为核心立足点,设计项目完成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资源工具、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支架、学习评价等关键环节,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的迁移。

我校结合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STEM理念建设花园创意课程,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通过学校“藏•书•票”系列创艺课程,指导学生创收藏、读书、制票之法,探生活、学习、情感之密,希望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挖掘学生本身具有的直觉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做、学、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崇生尚美”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亲身体验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倡导学生先读书,再爱书,再显示读过这本书。从传统的读后感,到现在用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创意点通过画画的形式表达进行制票。通过学生间彼此友情、爱情、亲情的交流,提升孩子欣赏美的能力。同时,藏书和制票又是版画的一个缩影,作为学校的美术特色。通过《制书票》、《读藏书》、《变废为宝》系列课程内容,进行多学科融合式学习,鼓励学生家庭藏书,引导学生养成在家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以社团小组为单位,形成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团队合作意识。

另外,学校通过“木创CLUB”课程,以木作技艺和文化为基础,开发与木工手作相关的一套系列课程,并借此带动整个社团课程的丰富和水平提升、探索真正适应STEM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段,课程内容以手工和工具入门为主,重在体验和实践;在中高年级段,主要通过木作基础、材料和工具认识、工具的使用以及木创与STEM结合等,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木创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通过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项目式学习方式、推进更高层次更有效的木作课程研究。这将木作文化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以木作技艺为媒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

另外,学校还引进机器人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获得设计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机器人课程融合机械、电子、自动化、材料、计算机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设计和开发智能。课程开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成长课程

基于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的要求,学校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教育规律,设置分层次的德育目标,注重德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在德育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重点覆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在我校的课程中,我们将品社学科、《健康与幸福》实验项目、行规养成教育、少先队主题教育等德育活动进行有效统整,形成了校本的“成长课程”德育教育序列。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形式,通过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等多种方式,将学校的德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图 成长课程模块与实施形式

我校的“成长课程”, 通过有效融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心理课程、专题教育、班队活动课、和社会实践等,统筹学科、学段、环节、力量和阵地等课程资源,形成成长奠基石、成长导航仪和成长体验营三个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既有横向的板块式推进,又有纵向的螺旋式上升。

 

表 成长课程年级序列设置

 

   课程模块

年级

成长奠基石

成长导航仪

成长体验营

一年级

掌握基本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遵守日常的学习和活动规则

了解家庭和学校生活,探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高对生活的认知度;认同自己的角色,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我是一名小学生!

二年级

乐于与小伙伴交往,认真履行小岗位任务

关注集体,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了解一些公共生活的规则,有初步环保意识;学会寻找身边的快乐,培养积极的情绪

我是班级小主人!

三年级

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主动争取发展自我的机会

关注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业,探究公共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关注个人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素养

我是中队设计师!

四年级

明辨是非,提升责任感,勇于克服困难,做弟妹的好榜样

了解我们居住的城市和民俗文化,学做适应社会的小公民;结交朋友和管理情绪

我是校园小当家!

五年级

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学会感恩父母与老师,主动塑造自我形象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为形成正确的人生、世界观打基础;尊重他人和学会拒绝

我是自信毕业生!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按照《上海市课程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内容,我校花园课程是基于上海市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而开设的,各类课程的课时安排见下表:

表:花园学校2018年度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一览表

课  程、科  目

周课时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广播操、室内操

每天30分钟

眼保健操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各5分钟

午会

每天20分钟

 

花园课程

 

 

 

语    文

9

9

6

6

6

数    学

3

4

4

5

5

英    语

2

2

4

5

5

道德与法制/

品德与社会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体育与健身

4

4

4

3

3

美    术

2

2

2

1

1

自    然

2

2

2

2

2

劳动技术

 

 

 

1

1

信息技术

 

 

2

 

 

周课时数

26

27

28

28

28

快乐健身

游泳2

体活1

围棋1

体活1

篮球1

体活2

体活2

头脑运动

数拓1

数拓1

数拓1

数拓1

数拓1

快乐ABC

外教1

外教1

外教1

英拓1

英拓1

缤纷社团

(午休时间)

(信息、舞蹈、游 泳、版画)

版画、游泳、围棋、篮球

三、四、五年级学生走班

专题教育

班团队活动

校班队1

校班队1

校班队1

校班队1

校班队1

周课时数

6

5

5

5

5

探究型课程

主题探究活动(藏.书.票课程、木艺课程)

1

1

1

1

1

周课时总量

33

33

34

34

34

                 
 

 

(二)课程设置说明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性管理,提升每位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随意增减课程,严格控制各年级学生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的课时,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关于“快乐活动日”的说明:

我校每周集中周五下午安排一个半天用于实施“快乐活动日”。包括校班会、缤纷社团、阳光体育等实践活动,以学期为单位,形成了“周常规活动”和“统整性活动”两类安排方式。

2、关于校班队会安排:

校会、班会隔周进行,每年级每周一节,由学生工作部统筹,由课程教学部统一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进行,以专题教育、集体性校会等为主要内容,具体由班主任及学生工作部负责实施。校班队会与学校“学生成长课程”相融合,结合学校节文化开展教育活动。

3、关于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及体育活动校本化特色:

保证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一至三年级为“四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为各班级学生安排《体育与健身》课程3课时,体锻活动1次,阳光体育活动1次,(一至三年级每周分别增设游泳、快乐健身各一次)。体育与健身课程和体育活动分散在每一天,切实保证每个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

为凸显学校体育团队特色,我校一年级借助冠军游泳俱乐部一周2次游泳课,分别在体锻课和放学后的社团活动,学校配备辅助教练(下水上课)和生活老师。二~五年级中各年级有一个班的学生每天一半上一次游泳一半上版画课,二年级四个班借助乐在四季的师资力量每周一节围棋课。三年级与启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每周一节篮球课。一年级根据每个班级特色,各加了一节兴趣课(游泳、版画、舞蹈、信息)

4、社会实践、社区服务:

每学年不少于一周时间,主要内容有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2天、观看影视戏剧等2次,社区服务包括各中队假日小队开展的系列活动:上街宣传、慰问活动、公益劳动等3-5次不等。各中队也利用寒暑假组织多元的团队活动、学校学生社团提供各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此课程上述部分内容与学校“学生成长课程”相结合,由学生工作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5、午间专题教育:

每天午间由学生成长部安排专题教育内容,周一集体午会;周二专题教育(由成长部制定具体内容);周三健康教育(一月一次心理教育);周四新闻播放;周五红领巾广播。

本学期三~五年级周二(单周)、周三(双周)中午午会课时间安排进行《幸福与健康》课程学习。本课程是一门生活综合类的课程,通过学校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生理、心理、保健等各方面有所了解。

6、放学后看护工作:

为了更好落实上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小学生放学后看护工作的若干举措”,为解决学校困难家庭小学生放学后的看护问题,学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认识做好看护工作,并把放学后看护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

 

 

 

 

 

 

 

五、课程管理与评价

(一)组织架构


图 花园学校课程管理组织架构图

在学校的课程管理中,实施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长担任课程规划和方案决策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教学部主任担任课程设计、管理和实施、推进的第一责任人,各学科教师担任课程具体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二)日常教学与管理

1、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主要从教师的日常规范、教学五环节等方面,对教师的备课、教学实施等进行要求和管理。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工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反馈和指导提升。

2、学生作业管理制度

学校的学生作业管理制度主要从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业格式与批改等方面进行要求和管理。同时,管理制度还针对不同的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规范化管理。

3、学校减负工作条例

学校依据国务院和教育部市教委有关《减轻学生负担,切实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拟定校本的减负工作条例,内容包括“不得擅自增减课时”、“严格控制作业量”、“学困生六优先政策”等,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减负工作的深入落实。

4、教学质量责任制度

学校建立教学质量四级责任制,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分级管理和行政蹲点的方法,每个层级根据层级要求担负起学校教学质量和安全的责任。任课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学科组长为二级责任人,课程部为三级责任部门,校长室为四级责任部门。

5、年级组视导制度

学校将视导工作作为课程管理的常规工作,建立年级组视导制度,对同一年级组的课堂和教学常规工作、班级建设、学生常规等全方位工作开展全面视导。科学制定各项检查表,如《教学常规检查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班主任常规工作检查表》,《学生访谈问卷提纲》等,有计划地开展全面教学视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跟踪视导。

(三)课程开发与利用

1、校本研修制度

通过改进和完善校本研修的制度与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坚持问题解决为导向,深入研究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具体来说,通过明确责任分工,明确校本研修各项工作责任人;通过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校本培训制度、良性读书制度、推门听课制度与课后反思制度、规范的课题各项管理制度、同伴互助制度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三人行骨干研修制度

理论学习制度:根据实际需要,学期初,定下本学期要邀请的专家,采用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的形式提高全校教师的教育理论、专业理论水平,为专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理论知识依据。

校本研究制度:指导教师制定发展规划;骨干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研究讨论制度等。

开展教学研讨:通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引领等,梳理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围绕问题实施课程改进,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3、生态区研修制度

学校生态区教研制度的主要工作措施包括:建立指导区域教研协作共同体的骨干队伍,齐研校本教研的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