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致和 崇真尚实 为成长助力 让童年多彩

——闵行区梅陇中心小学学校课程计划(2018学年)

一、背景分析

(一)指导思想:

课程是实现办学理想和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特定的素养。本年度学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沪教委基〔2018〕55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沪关于在本市小学试行“快乐30分”拓展活动的通知》教委基〔2017〕37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等文件指导下,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课程建设理念。

(二)发展概况:

我校是所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在“和静怡真”校训精神,“致和求真、品慧行健”办学理念引领下,积极投身二期课改、“新基础教育”实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探索、电子书包等区域重大教育改革,营造茶香诗韵校园环境特色、构建多元致和课程体系、打造敬业爱生、智慧育人的教师队伍,努力培育“和、静、怡、真”育人文化,明确“培养明理诚信,乐学笃行、有良好行为习惯、较好民族文化底蕴、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社会小公民”育人目标。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三)学校优势

1.办学基础良好、教育资源丰富

目前,我校是全国篮球特色校,“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上海市语文、数学课改实验基地、市少儿茶艺特色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小学古诗词培训基地;被评为全国创新型学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优秀示范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市模型特色学校、市摄影教学特色校……连续十二届被评为闵行区文明单位(区和谐校园),荣获“区艺术特色学校”“区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区科技特色校”等称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新民晚报等10多家知名媒体专题报道学校办学情况。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经区政府督导室全面评估,于2010年进入A级一等校行列。2015学年,学校通过区政府督导室新一轮综合办学水平全面评估,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优秀。

学校北有航宇科普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东临上海铁路南站和最大的市内植物园——上海植物园等,南有大批工业园区,西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加上周围“望族苑、世纪苑、西班牙名园”等一批具有较高品质的住宅小区日渐成熟,社会和家庭从各方面给予学校教育较大的支撑。

两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完备。最近几年,学校每年要投入2百多万进行校舍维护、设备添置、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具有室内学生剧场、篮球场、图书馆、科技创新空间等多功能新综合大楼也已顺利立项;教师队伍均衡、稳定,整体质量较高,也有一定数量的特色品牌教师。学校有中学高级教师2名;市、区园丁奖6名;区级骨干及骨干后备教师17人;区“金奖”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多名;区中心组成员3名;另有茶艺、古诗词、心理健康教育、篮球等多名特色教师。先后有8名教师在市级以上教学评教、科研成果评比等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学校新建了校园电视台、云录播教室、创科空间等。

2、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品质不断提升

梅开陇上,疏影横斜。百年办学,也形成了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 “启新”办学思想作为立校之本代代传承;着眼全人教育,注重夯实基础的学校办学特色在新基础研究、新课程改革等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凸显民族文化教育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顺应时代变化,更加多元开放……

我校在百年办学中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办学资源。发展到2006年,学校将茶文化精神与学校办学思想融合为一,确立了“和静怡真“校训精神。茶文化以“一个承接”“五个融合”方式逐步渗透进学校艺术、科技、德育、课程、队伍建设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从“少儿茶艺”活动到“茶文化教育”的拓展和突破,提升了茶文化对学校育人价值的探索。 在“致和求真,品慧行健”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紧紧围绕前一轮发展规划的实施,立足每位学生发展需要,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近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校、区电子书包实验校、篮球项目传统校、“健康幸福”课程优秀实验校等,每年获区内涵发展等第奖。学校科技、艺术、体育、卫生等条线各有特色,如科技“生态环保”、“空模航模“、艺术“茶香诗韵”、“三团一社”、体育“篮球”、“击剑”、“围棋”等特色在区域有相当影响,学校篮球队、茶艺队多次在市赛中获得好成绩;学校获得区艺术特色、科技特色、篮球体育传统项目建设校等称号。学校图书管理、红读指导工作与学生工作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面向班级和学生、规范中求创新,每年组织的书香节系列中,沈石溪、许诺晨等大批作家进校园成为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之一;卫生保健积极与社区医院合作,提高服务品质。

(四)不足分析:

近20年来,我校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课程散点建设阶段:90年代中期到2003年,学校根据本校师资,引入了篮球、少儿茶艺、中国绳艺、腰鼓、民乐、剪纸等一大批课外兴趣活动项目,满足学生课外学习需求,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这一阶段,缺少校本课程规划意识。

2.聚焦特色课程群建设阶段。2003年至2006年,学校基于民族文化教育办学特色打造,开始有计划地打造民族文化教育特色课程 。2004年起,学校结合区级课题《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特征的校本课程建设》实施,将篮球、少儿茶艺、中国绳艺、腰鼓、民乐、剪纸等课外兴趣活动课程,都纳入了学校拓展型课程领域,茶文化节、古诗节等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也同时在全校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全校性人人参与的重大盛会。这一阶段,课程建设重点指向做大做强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教育类课程,形成专题教育课程群,对学校整体课程框架的逻辑结构、课程运行机制、课程质量评价等缺少足够关注。

3.触点变革推进阶段(2007年——2014年)。 长期实践中,“和静怡真”茶文化精神与学校办学思想逐渐融合。2006年,学校正式确立“和静怡真”校训精神,提出“致和求真,品慧行健”的办学思想,明确“培养明理诚信,乐学笃行、有良好行为习惯、较好民族文化底蕴。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社会小公民”育人目标。通过“无形精神引领、有形载体落实”策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一个承接五个融合”,从此,学校茶文化教育特色拓展、升级到培育“和静怡真”育人文化,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高度。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建设及学生发展目标

学校在 “致和求真,品慧行健”办学理念引领下,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以“德育改革”“课程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建设,努力培育“和静怡真”育人特色文化,致力于培养“明礼诚信、乐学笃行、有良好行为习惯、较好民族文化底蕴、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社会小公民”。

为了促进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建构、结构设计、指标评价等关键性问题上更清晰,我们提出了梅小人核心素养要素:体现一个精神——“和静怡真”精神;具备两大“趣”——享学习乐趣;养健康情趣,凸现三个(类)行为特征——敬静净,优化四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随后以“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四大能力为支撑,重新构架形成了三大领域、九大版块,具有本校“和静怡真”文化特质的学生素养培养校本课程。通过科学规范的课程设计和评价研究,基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构建与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形成具有本校“和静怡真”文化特质的、有质量的学生素养培养校本课程,促进新一轮学校内涵发展。

(二)自主拓展课程目标

课程群

领域

侧重

和谐、和诚

(指向关系优化) 着力重点培养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核心素养。

专注 坚持

(指向习惯养成)

着力重点培养:1、注意的稳定性、抗干扰力;2、意志的自制力和坚韧性。

兴趣 乐趣

(指向情趣培育)

着力重点培育多方面兴趣、乐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品质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 创新

(指向科学探究)着力重点培养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核心学习目标

1.通过“和”课程学习,逐步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学会保护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通过 “和”课程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交往的基础礼仪,掌握与他人相处的基本方式方法,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3、通过 “和”课程学习,了解社会,关注世界,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规则,主动融入社会。

1.通过“静”课程学习,收集、交流、分享相关“专注”和“坚持”的小故事,感悟、体验“专注”“坚持”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静”课程学习,乐意参与聚焦“专注”和“坚持”习惯养成训练的“听”“说”“读”“写”“算”“做”游戏、活动等;在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过程中,了解浅显的注意力、意志力知识,确立适合自己的“专注”“坚持”好习惯养成目标,学会制定相应的养成计划,掌握若干好习惯养成基本方式方法;

3.通过“静”课程学习,较好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各项需要克服困难,静心专注、长时间坚持才能学会或做好的某种技艺、某件事、某项活动等,在完成各项任务中,逐步提高注意力、意志力的品质;

1.通过“怡”课程学习,广泛接触、参与生活情趣类的技艺学习课程,发现自己科、艺、体、美、劳方面的技艺学习兴趣点;

2.通过“怡”课程学习,在尝试、学习若干技艺过程中,多维度、分层次地发展个人的兴趣点,初步掌握3—4个生活情趣类技艺,发展1—2个特长,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或有一定水平的技艺特长。

3.通过“怡”课程学习,追求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具有主动创造健康、快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1.通过“真”课程学习,收集、交流、分享相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感受科技创新力量,激发爱科学、乐创造热情。

2.通过“真”课程学习,学习、探究科学技能、劳动技术、科学思维方式、方法等,在学习2—3项现代科学技能或劳动技术过程中,探究、体验技术、技能形成(产生)的过程,了解掌握几种基本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3.通过“真”课程学习,学习并运用2种以上科学技术或方法,开展若干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意活动。

  • 课程结构:

 

和静怡真

(一)课程体系

 

(校训)

 

致和求真,品慧行健

 

 

 

(办学理念)

 

明理诚信,乐学笃行

 有良好行为习惯、较好民族文化底蕴

  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现代社会小公民

 

 

 

 

                                                    (育人目标)

 

多元致和 崇真尚实 为成长助力 让童年多彩

 

 

 

(课程总目标)

 

 

探究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

                                                   (课程类型)

 

 

拓展学习领域

丰富学习经历

培养综合能力

支持个性发展

学习合作交流

鼓励发现问题

培养实践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习习惯

掌握双基方法

经历学习过程

提升思维品质

 

 

 

 

培养学习习惯

 

 

(课程分目标)

 

上海市课程计划规定学习的内容

探究学习包

快乐茶世界

主题探究活动

限定拓展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

 

 

 

 

(      (课程内容)

 

自主拓展课程

(年级必修)

                  

 

 

茶香诗韵

篮球、足球

围棋、游泳

茶艺、茶科技

心理、数学思维

HAPPY TIME

茶艺双语、

书法、健康与幸福、传统游戏、高尔夫、STEM课程

限定拓展课程

班团队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

 

自主拓展课程

(自主选修)

 

“ 和静怡真”校本课程群

(4个课程群50多门)

 

“ 校园四季”活动课程群

(4个课程群30多门)

 

 

 

 

 

 

 

 

 

 

 

 

 

 

 

 

  • 课时安排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说明

 

 

 

 

语    文

9

9

6

6

6

(1)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的学习准备期。

(2)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

(3)科学与技术课程一至五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2,2,2,3,3。

数    学

3

4

4

5

5

外    语

2

2

4

5

5

自    然

2

2

2

2

2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美    术

2

2

2

1

1

体育与健身

4

4

4

3

3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1

1

周课时数

26

27

28

28

28

兴趣活动

(含体育活动)

5

4

4

4

4

开设短周期兴趣活动,供学生选择;部分兴趣活动与学生体育活动相结合。

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部分内容采用“快乐活动日”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实施。学校每周安排1个半天(按4课时计)实施“快乐活动日”,每学年安排30次,课时总量为120课时。分年段、分年级、分主题设计安排。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1至2周

每学年2周

学生必修;时间可

分散安排。

探究型课程

1

1

1

1

1

单独设置,学生必修;课时也可集中使用。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35分钟

 

周课时总量

33

33

34

34

34

每课时按35分钟计。

                             
 

附:分年级课程设置安排:

基础型课程:

年 级

基础型课程

一年级

语文9

数学3

英语2

自然2

道法2

唱游2

美术2

体健4

 

二年级

语文9

数学4

英语2

自然2

道法2

唱游2

美术2

体健4

 

三年级

语文6

数学4

英语4

自然2

品 社2

音乐2

美术2

体健4

信息2

四年级

语文6

数学5

英语5

自然2

品社2

音乐2

美术1

体健3

劳技1

五年级

语文6

数 学5

英语5

自然2

品社3

音乐2

美术1

体健3

劳技1

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年 级

限定拓展课程

自主拓展

研究型

课程

一年级

班队1

茶 韵1

H T1

阳光体育1

思 维1

探究1

二年级

班队1

茶 韵1

茶艺1

阳光体育1

 

探究1

三年级

班队1

茶 双1

 

阳光体育1

走班兴趣1

探究1

四年级

班队1

茶 韵1

心理/健康1

阳光体育1

走班兴趣1

探究1

五年级

班队1

书法1

 

阳光体育1

走班兴趣1

探究1

(三)专题教育:

年级

安全与防范

法律与道德

民族与文化

环境与健康

综合与实践

一年级

校园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健康教育

三节教育

二年级

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治安防范教育

诚信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健康教育

三节教育

三年级

防灾自护教育/防溺水教育

反邪教教育/廉洁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

科普教育/三节教育

四年级

交通安全治安防范/国防民防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

科普教育/三节教育

五年级

消防安全/食品卫生教育/公共安全教育

法制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

科普教育/三节教育

课程设置说明

1.各年级全学年教学活动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

2.一、二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3节,三、四、五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4节。每节课的时间按35分钟计。学校安排学生在校课堂教学时间不得突破规定的周课时总量。

3.各年级每天安排15至20分钟的晨会或午会,每周在晨会或午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教育,每月在校、班会时间安排一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时事教育活动。

4.各年级每天安排时间约为35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每周安排两次时间为35分钟的体育活动,活动时间安排在拓展型课程中。

5.小学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专题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小学探究型课程建议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

6.每周集中安排一个半天(建议安排在下午)用于实施“快乐活动日”。学校根据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教育要求,系统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具体包括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专题教育等限定拓展活动以及自主拓展探究、兴趣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分年段、分年级、分主题进行安排。“快乐活动日”的课时安排计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课时,每次按4课时计,每学年安排30次,每学年课时总量为120课时。

7.小学一年级入学初4周不安排“快乐活动日”,利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时,落实16-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8.各年级每周安排0.5课时用于学生阅读活动,可安排在拓展型课程课时内,也可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9.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2014〕54号)要求,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确保相应的课时。四年级每班每两周有1节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活动课,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执教。班主任每学期至少有1节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

10.专题教育作为拓展型课程,一般安排在拓展型课程的课时内进行,部分专题教育的内容也可安排在晨会或午会时间进行。

11.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安排,保证每周各有一次科技活动和艺术活动,可作为“快乐活动日”的内容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 

三、课程实施:

  • 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与管理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引导教师认真贯彻与执行市区有关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认真落实《闵行区梅陇中心小学教学常规制度》,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

  1. 实施目标:
  1. 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倾听、讨论等学科学习的基本习惯。
  2. 掌握双基方法: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3. 经历学习过程:经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过程,习得学科的学习方法。
  4. 提升思维品质:在学科学习中开发潜能,提升思维品质。
  1. 实施要求:

在“基础型课程”建设方面,狠抓三个强化:

强化“致和” ——强化全学科质量监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强化“求真” —— 强化静心研究,推进教改理念的“落地”实践。强化“乐学”“专注”——强化“减负增效”的实践与管理。例如:强化静心研究方面,学校依托新基础课堂教学研究、区域二期课改推进、教育信息化探索等平台,以课题或专题研究项目形式,着力推进本校学科教学研究,培育教师生“和静怡真”教与学行为文化。近年,我们聚焦“学科三J学习习惯培养”、“促进课堂开放互动实践”、“深度开发学科育人价值探索”、“绿色质量评价探索”四大方面……在理念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凝练基于学校“和静怡真”文化的学科教学共识,总结推广体现学校“和静怡真”核心精神的学科教学经验与案例。基于和静怡真育人文化建设的学科教学行为优化研究校本化地推进了新基础教育、二期课改、教育信息化探索等区域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在本校的创造性落实。

3.实施方式:

  1. 开足开齐各类课程。

    学校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确保音乐、美术、体健、自然、劳技、体育活动等课程学习时间,并以《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导,切实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并积极建构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1. 落实课堂教学改进行动。

A.围绕闵行区新三年课堂教学改进行动计划,优化学科教学管理,依托教育学院教研平台、新基础教育生态区建设、信息化电子书包项目等平台,借力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探索课堂教学“改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结构”方式方法,尝试对“评价、技术、资源”三大难点有一定的突破,努力形成校本化有效实践经验。

B.探索优化校本教研机制,借力校内外优质培训资源,提高校本教研品质。加强课程教学部与教师发展部、学生发展部、信息中心等部门合作,继续推进优秀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文化建设;继续策划实施全校性跨学科教研和学术节活动;积极承担和参与区域和校际联动教研任务;抓好骨干工作室建设,加强学科教学整体系列性探索,提高学科教研前沿性和针对性。形成体现“致和求真、品慧行健”办学理念的“自主—合作—发展”教研文化。打造一支“能奉献、善研究、乐反思,勇实践”教师队伍,师资均衡优质有特色。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A.教师要严格依法从教,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方式。由课程部引领、学科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管理项目组深入课堂、班级实时实地的通过听课、作业检查、学生随机访谈、随堂测试等形式对各学科各班级的课程教学执行率和质量进行检查和反馈,留下更多基于实证的评价数据。

B.进一步落实减负增效精神,协调、处理好提升教学质量与搞好其它工作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实行”三查三审”制度,保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一查备课,二查作业三查记事本;一审练习卷,二审单元卷,三审质量监控卷。实行定期问卷、访谈,每学期一次,向家长和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负担。具如有违反师德规范、违背减负精神,教学常规制度等情况,经核实后获得作为师德违规处理,成绩免予奖励。

C.校长室负责落实经费保障,重大质量问题处理;课程教学部分管领导负责条线质量奖惩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包括对有质量问题人员的预警、谈心及相关处理、管理跟踪改进措施等。

(4)利用”电子书包”项目,深化课堂教学改进。

继续推进学校共建共享资源建设项目,电子书包实验班借助区域共同体力量和经验,改进日常课堂教学。同时,电子书包区域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不仅锤炼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基本功,而且拓宽了学科育人价值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新思路。

  • 拓展型课程特色化实施与管理

1.实施目标:

(1)拓展学习领域:在基于基础型课程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拓展学习领域。

(2)丰富学习经历:在多样化可选择的拓展课程学习中,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

(3)培养综合能力:在拓展课程中培养学习和生活是的综合能力。

(4)支持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打造学生特质。

2.实施要求:

在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中,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出发,从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时间、课程组织形式等角度入手,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和静怡真”校本课程研究,进一步完善“快乐活动日”、“快乐30分”等活动运行机制,使更多的学生能拥有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内容。同时不断完善“和静怡真”校本课程体系,健康幸福、生涯教育等专题教育系列,“茶香诗韵”、“校园四季”等系列活动,力求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等多角度实施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3.实施方式:

在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建设方面,根据每一阶段对“和静怡真”内涵的理解,广泛征询、多方挖掘课程资源,每学期开设40门左右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主要在优化现有的课程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做法有4条

第一,立足“求真”的课程结构调整、管理优化。

从原来的单纯看内容、求数量,到研结构,求质量。

1、推进“少儿茶艺”“茶艺双语”“茶香诗韵”“篮球”等7门高品质校本课程从原来的自主选修课程转化成各年级限定拓展课程,扩大优质课程效益。

2、“少儿古筝”“网络先锋”“模型俱乐部”等35门广域课程继续以学生走班制形式进入二——五年级自主拓展课程中;

3、一年级实行教师走班短课时拓展课教学探索,让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经历。

4、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学校定期开展校级社团活动。

第二,体现“求乐”的课程自主申报机制探索。

组织教师主动申报、自我推荐拓展型校本课程建设计划。学校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课程计划质量,制定学校自主拓展课程“菜单”,采取“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任教教师招生相结合”方式合理组班。充分体现课程建设“教师主动、学生喜欢、学校双向调控”等特征。

第三,实现“致和”的课程建设效应。

学校以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统领三类课程框架和内容,创造性地推出了长短课程相互协调、三类课程相互沟通、显性隐性相互补充的实施框架,办学特色也全面进入课程。如:拓展课程《茶香诗韵》《茶艺双语》《篮球》分别对接于“语文”“英语”“体育保健”基础型课程;《快乐茶世界》沟通了探究课与拓展型课程的学习,并与基础性《自然常识》、拓展型《班队会》等课程对接、补充。各年级“茶文化节”“古诗节”班队活动短课程进入松散型德育课程体系;茶文化专题探究短课程补充到各年级探究课学习体系……初步呈现三大类课程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还采取团队开发课程、滚动建设课程策略,《快乐茶世界》《少儿茶艺双语》等校本教材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等。不但锻炼了教师队伍,还推进新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优化以及新课程实施流程规范性制度建设。每学期,课程部还组织全校性拓展和探究课程学习成果展示、汇报、质量评价活动

(三)探究型课程特色化实施与管理

1.实施目标:

(1)学习合作交流:在主题式探究活动中培养分工、合作、交流、共享等方法和能力。

(2)鼓励发现问题:在主题式探究活动中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培养实践能力:在主题式探究活动中学习查找、比较、分析、综合等实践能力。

(4)激发创新意识:在主题式探究活动中体验发现,激发创新意识。

2.实施要求:

     探究课程将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中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及学校校本教材《快乐茶世界》相关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 课程评价

(一)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评价

围绕年度主题“优化课堂多维度评价,提升学科育人价值”主题,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字化环境下的多维度教学与评价;继续推进学业水平绿色质量指标探索,完善学业水平评价。落实中高年级等第制加评语的评价实践,各个学科从“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两个维度分项目对学生的“卷面整洁”“过程专注”以及学业成果进行等第制评价依托区域质量监控平台和本校相关试点,完善各年级各学科质量监控机制;加强绿色评价数据库建设,做好本校学生学业电子档案数据库建设,确保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业质量分析的科学性。

(二)对校本拓展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评价

1.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五部分组成:课程计划与课程目标的适切性评价;课程开设与投入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课程资源利用利益化评价。五项评价内容分别在课程质量的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2.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与方法:

(1)教师及课程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我校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方面的评价包括几个监测点: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并能全身心致力于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

★2教师对校本课程应当熟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

★3教师有组织、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并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

★4教师比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中获取教学经验。

★5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成员,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反思自己。

评价的主要途径是听课、巡课、访谈学生、检查备课、成果展示等,给予教师相应的四个等第的评价结果。

(2)学生学习质量及效果评价:

学生评价是学校管理与评价的终结目标,期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监测学习效果等。我校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自我评价:让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帮助他们建立学会控制自我的意识。

★2相互评价:让学生开展相互交流、评价,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横向的对比。

★3家长评价:家长参与孩子的活动过程或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家长参与活动,参与评价。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必须坚持全面、辩证的学生观,并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注重即时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应辩证地整合个人与小组(班级)、方法与效果、公平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3)对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评价:

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以及各个教研组共同评价。通过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课程是否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发展的时空。通过区级有关职能部门、社区有关人员了解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课程保障
  • 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根据《梅陇中心小学管理引导手册》中关于《学校三类课程管理常规制度》、《拓展型课程设置、管理、实施若干规定》、《探究型课程设置、管理、实施若干规定》相关要求,为充分保证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学校建立有效地课程组织机构,分配有关职责、权限和运行规则,提高团队的课程领导力。

  • 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保障课程管理质量。
  1. 完善基础型课程管理制度。

研究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制度,完善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制度,有效保障课程教学质量。重视学科建设,打造一批精品学科。

  1. 完善拓展型课程管理制度。

    对课程与教材的设置、开发、选择、考核、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定。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同需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1. 完善探究型课程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有效地课程组织管理网络,实行过程性管理制度。研究特色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与途径,形成校本特色。

  • 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开展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特征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分层学习、理念引领、让教师明确课程开发的职责;通过科研引领、课题研究,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通过聚焦课堂、实践研讨,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实现“课题、课程、课堂”三课整合的专业发展策略。

  1. “周周研”校本研修
  1. “新基础理论”学习(每月一次)
  2. 校级教研组组际研讨(每学期二次)
  3. 区级或共同体校际研讨(每学期二次)
  4. 教研组大教研:(每两周一次)
  5. 备课组小教研(每两周一次,下午一个小时)
  1. “月月查”年级教学视导

每学期按月对不同的年级进行三类课程教学情况的视导,包括听课、检查备课作业、召开学生座谈会、师生调查问卷,撰写视导分析诊断表,组织集中反馈等。如有必要,可对个别年级在一个学年内可以进行再次视导。教学视导团成员由课程部、学生发展部、教研组长、校级以上骨干教师组成。

  1. “年年评”校优秀教研组
  1. 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岗位纳入工作量,学校以学期为单位对教研组长考核,考核合格,享受期末的绩效奖励。

  1. 教研组

根据梅陇中心小学优秀教研组评价表的内容,每一个学年由教研组自评、申报。经考核组对教研组长工作考核和本组任课教师工作考核后,对教研组工作作出综合考核。学校依据总分情况给予优秀教研组奖励。优秀教研组比率为30%左右。

学校“优秀教研组”一票否决内容:

*1组内有严重不团结现象,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组内有拒不接受学校布置的任务的现象。

*3组内发生严重的教学事故或严重影响学校声誉的事。

  • 加强教师梯队培养,落实对各层面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要求。

进一步规划教师梯队发展的层次,落实对各层面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要求。继续组织教师围绕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学习、反思、提升。通过骨干引领、师徒结对等活动,借助新基础生态区建设、“电子书包项目”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实现让每一位教师充分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