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

2017学年初中部课程计划

第一部分  学校总体概况

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 学校位于闵行区平吉路,占地60亩,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综合办公室、学生宿舍、餐厅、大小会议室、多功能厅、音乐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室内外体育场等设施。同时,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健康合理搭配的午餐、学校的校车提供多条线路的上门接送服务。

学校创建于2012年,学校是由协和教育中心(集团)投资创办,开设1-9年级课程,秉承中西文化相融合理念的学校,通过了世界教育质量促进联盟(AdvancED)认证,成为一所致力于提供融合中西方教育精粹,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课程的学校。

目前是学校建校的第五个学年,学校按照规划,经过四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全建制,初建阶段告一段落,开始进入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精致化阶段。学校结合中西方教育的优势和课程特色,雄厚的师资、先进的设施、多方位的教育网络和资源为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开设中西融合课程实验课程,简称先锋班课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课外交流和其他国际学生交流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互动、轻松愉快、优质高效氛围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上海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在“多元、平衡、包容、创新”的学校价值观引领下,汲取中西方教育精粹,致力于提供学生高品质,多元化,全面化的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与胸怀;学科基础扎实且勇于探究和创新;具有中英文双语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有责任心的国民和公民和仁爱和坚毅的未来领袖。

为此,我们始终坚持:

一、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二、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作用,加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活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用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各类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班团队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三、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

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拓宽基础内涵,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加强普通中小学各阶段课程的衔接,整体设计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课程结构。

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通过整班教学、学生两两合作、小组合作及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学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关怀性思维和协调思维。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P4C(儿童哲学教学法)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加强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除此之外,学校鼓励各个学科利用多种资源,以各种方式开展拓活动,鼓励开展以开拓眼界、社区服务、户外生存、慈善义举等为目的各项活动,鼓励师生参加知识类、动手操作、运动艺术的比赛、展览和联谊。

 

第二部分  课程的设计与架构

初中阶段,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我校遵循《义务教育法》以及上海市课程整体框架和基准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引进国际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进行中西融合,培养中英双语突出、知识基础扎实、探究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终生学习者应具备的技能和方法。

一、课程结构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依据,根据协和培养目标的需要,万源协和课程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三部分组成,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体系。

(一)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这些课程由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组成,这些都是为了保底的要求。

(二)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协和拓展型课程,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突出双语特点,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以及选择性。在限定拓展中,包括各类学科拓展,在限定拓展中,包括各类学校传统节日嘉年华、生存训练、社区服务、专题活动等等。

(三)探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除了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融入、渗透到平时的各学科学习之外,协和还专门开设探究课程,是全体学必须学习课程。其内容包括数学实验研究、DT(综合设计科技)等。

二、课程设置

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先锋班初中(六至九年级)课时计划表

        年级        

周课时

课程 科目

 

 

 

 

 

 

 

 

语    文

4

4

4

4

数    学

4

4

4

5

外    语

4

4

4

4

思品

1

1

1

2

科    学

2

2

 

 

物    理

 

 

2

2

化    学

 

 

 

2

生命科学

 

 

2

 

地    理

2

2

 

 

历    史

 

2

2

 

社    会

 

 

 

1

中外合作音乐(双语)

1

1

1

 

中外合作美术(双语)

1

1

1

 

体育与健身

3

4

4

4

 

 

 

劳技

 

每学期三天校外拓展学习

每月半天博物馆研究性学习

 

信息科技

1

 

周课时数

23

25

25

24

语文拓展

2

1

1

1

数学拓展

2

2

2

2

外语拓展

2

2

1

1

化学拓展

 

 

 

2

外教英语

1

2

3

 

班队会

2

 

 

1

专题学习

春秋游,名家讲坛,每周80分钟兴趣课活动(柔道、京剧、园艺等),每周120分钟英文文体活动(阅读、戏剧等)

每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各40分钟双向预约辅导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周课时数

9

7

7

7

探究型课程

2(DT双语)

2(DT双语)

2(物理)

3(物理)

晨会

每天15分钟

体育活动、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34

34

 

 

 

 

三、课程融合

    协和20年国际化教育的感悟是:用什么国家的课程和教材不能决定一所学校是否是国际化教育学校,秉承怎样的理念、用怎样的方法来实施课程、使用教材才是真正的关键。上海市二期课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组成,学校如果能将三类课程有机结合,让三类课程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就能融汇中西教育精粹。

协和双语学校在将三类课程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国际化教育的四个特点:1、多元选择的课程,2、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3、拓展知识宽度,4、德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我们把这四个特点,与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上海市二期课改三类课程(纵向)与国际化教育思想(横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先锋班独特的双通道课程项目体系。

(一)校本化实施

坚持“三个大”的教学原则,即“大课堂、大课程、大教育”,以大课堂为例:我们坚持大课堂的理念,将课堂理解为“适合于教学的一切场所”,可以是传统的教室,也可以是学校的图书馆、报告厅、剧场、画廊、花园、操场甚至是餐厅,还可以延伸到校外如博物馆,更可以是扩展到网上的在线学习。师生的教、学行为应该突破时间(40分钟)、空间(传统教室)的限制,凸显“大课堂”的特点,教师应致力于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高质量的学习生活,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从课桌教学到课堂教学”。

1.校外实践学习。

包括博物馆学习、外出探究实践系列,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体现了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一国际化教育特点,落实了我们“视野开阔、善于合作”的培养目标,也有效地将二期课改中的“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学科延伸性学习。

各学科延伸性学习活动(如语文诗歌朗诵和课本剧表演、英语Spelling Bee比赛、科学蜗牛养殖观察报告、数学钟面设计、历史辩论赛、物理水火箭比赛、地理创意地图设计大赛等),这些活动同样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3. 跨学科主题教学

如中国人口的迁移,如陶器的研究等,目前我们的学生呈现出了知识面广、学习方式多样、学习兴趣浓厚、善于总结汇报、敢于登台展示、创意丰富、标准化考试成绩良好的特点,老师们经过实践锻炼,也从“行政驱动”到了“自我驱动”阶段,越来越多的“金点子”在丰富着我们校本化实施的国家课程。

(二)跨文化融合

一所学校必须要有体现其特点的校本核心课程。中西文化融合是我们的使命,因此我们选定了建设“跨文化主题教育课程群”来凸显我们的办学特点。这一课程群包括:

1.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课程。

小学的英语/美术/音乐/体育、初中的美术/音乐课目前是由中外两位老师合作备课、共同上课的,课程内容体现出了中西深度融合的特点。

以美术课程为例,中外教师经过了6年的合作教学,形成了高水准的中外合作美术教育,学生在技法、视野、艺术鉴赏、创作能力、中西美术风格比较认知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接受中外合作美术教育的优势,赢得了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上海市美术教研员等专家的关注、认可,学生作品入选中华艺术宫开幕大展,学生在中华艺术宫现场上美术课的场景被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7》栏目发现并录制成节目播出。

再例如音乐课,六年级的非洲音乐的教学,其中一节课就是将全年级学生集中起来,观看一个小时的表演,是外教音乐老师请来了她的朋友——来自南非的两支音乐表演团队,他(她)们向学生展示了古老、动感的非洲音乐,强烈的节奏、热烈的现场氛围和互动,完全将学生带入了充满魅力的非洲音乐世界;而中教音乐老师则开发了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上海歌剧院等博物馆学习资源,将音乐课堂延伸到了校外。

中外教师共同备课、上课,因两位教师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资源,使得这类课程对学生在跨文化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以学科学习为载体,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做好准备。

2.中外教师教授同一门课程,但并不共同上课。

初中的体育、英语课程是由中外两支教师团队执教,他们各有所长,如中国教师熟悉中考,可以在牢牢把握中考考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外国教师更擅长语言应用和国际教学方法,以及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语言教学方法,通过他们的教授,使学生能够在浸润式的环境中学习。

3.中外教师在同一门课程中承担不同部分的教学。

例如:科学课程中的一些探究性学习单元可由外教执教。这样可以在语言、文化、学习方式上进行跨文化的教育。

4.中外教师共同承担的跨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将学校课程中的国家教材知识为基础,由中外老师一起设计出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项目活动,如理工类的“STEM”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数学、劳技等学科知识,设计出清洁能源小车参与比赛。由于这种活动借助了中外教师不同的视角、资源,而且范围涉及人文类、理工类、艺体类,可以说对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跨文化教育。

 

第三部分  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审慎考量如何运用教育学的方法是中西融合先锋班课程的一大重要特征。在符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法规和上海市课程方案与标准的基础上,能否以合适的方式适度借鉴国外一些教学内容和手段,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教学要求全面达成的基础上,促进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协和在进行中西融合教育实践时非常认真考虑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有四大教学策略。

显然,每堂课的“内容”是重中之重,但是有效使用通用教学法能明显提升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因此,学校制定了《四大通用教学法》。

四大通用教学法分别是:

整班教学

两两合作学习

小组教学

个性化学习

过去五年间,很多校区通过自我评估尝试判断通用教学法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挥非常大作用。先锋课程的教学应体现出优秀的特点,但其标准不是唯一的。教师个人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也是先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师专业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若教师个人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想法并认为有所裨益,或将在随后的评估标准中融入、更新相关内容。

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具体到每堂课中应采用哪些或哪一种教学法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判断。

显然,每种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有其优势,举例如下:

整班教学。有利于引入主题和总结,也适用于“开放式或激荡思维”的问题。

两两合作学习。易于管理,能有效拓展学生听说能力和思维技能,总体而言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状态。

小组教学。强化合作与团队建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个性化学习。推进差异化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下面简单列举四大通用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整班教学过程中若较长时间内始终由教师提出“闭合式”问题,可能会导致(1)课堂氛围枯燥;(2)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才智挑战。“开放式”问题能立即引入更多挑战。

事先由教师安排好的两两合作模式能(1)满足个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解决男女比例问题;(2)从实际操作角度而言,节省课堂上学生结对所需的时间。

学生小组教学时,偶尔小组内人数超过四人并无大碍(如“头脑风暴”时)。但总体而言,事先构建好的四人小组能使(1)多数学生始终聚焦于“学习任务”;(2)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支持。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具体学科或探究主题是什么,四大通用教学法无疑将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有学校在自我评估中发现,那些在备课及实际教学中使用通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更为成功,特别明显的是学生始终聚焦学习任务和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该文件中的评估标准是经反复实践和论证的,有利于支持教师个人评估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但与教师绩效考核和校外督导评估无关。

我们完全能理解课堂教学中还有其它教学法,但以上四大通用教学法适用于先锋课程的所有学科。

从评估的角度,分别以“优秀指标”和“显著特征”进行描述。这为学校自我评估提供了基准,下面为部分内容摘选。

1.整班教学:优秀指标

整班教学旨在提升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业成就。

显著特征的若干范例:

l 教师是否根据不同学习目的和学生能力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l 教师是否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探索?

l 教师是否提出激发高阶思维、探索性的问题?

l 教师讲话时学生是否也在交流或学习?

l 教师在整班教学时是否关注意料外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相应拓展?

l 不同能力的学生(优等生、后进生、中等生)是否都取得了进步?

2.两两合作学习

两两合作是一项易于操作的教学策略,因为任何时候几乎半个班级的学生都在参与学习。

l 在课前完成两两组合,以(1)确保有效的差异性教学;(2)确保学习过程中的性别平衡;以及(3)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l 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例如:聆听他人。

l 教学活动前后进行两两合作的示范:教学活动前进行示范,以确保全体学生清晰了解活动主旨;教学活动后进行示范,以鼓励优秀并可要求学生评估两两合作的学习成果。

l 应在全班面前进行如何评估的示范,以确保全体学生能有效观摩。

l 在两两合作反馈时记得提醒学生:评估同伴。

3.小组教学

l 小组内成员数量最多为四人。若教师希望更大规模的小组,应在课前及课后帮忙重新安排桌椅摆放。

l 教师有能力组织六人或八人一组的小组活动。

l 课前分组时应像两两合作示范一样,为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示范。

4.个别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提高了具备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业成就。

可观察到的特点:

l 教师布达的教学任务是否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通过难度“递增”的练习纸或符合特定学习水平的个性化教学任务?

l 教师是否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支持?

 

第四部分 教学资源与评价

先锋课程教学的评价在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要求上,发展出了学校自有的评价系统,以阶段性有效评价教学成果和学生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改进和激励的功能,重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对课程本身,协和多年来一直坚持自我评估自我改进,同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达到课程的要求。

一、教学评价  

先锋课程体系内的学生评价是影响整体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课程的所有领域内,学生评价与教学目标息息相关,其实践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习得知识

理解概念

掌握技能

培养价值观

相较于认知领域,对于知识、概念和技能的评价,情感领域(价值观)的评价显然更为复杂和困难,但协和正在尝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先锋课程努力将精心设计的、有趣的形成性评价与有挑战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全方位评价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程各领域内,对学生的评价反馈对于后续教学规划都有帮助。

以英语学科形成性评价为例

2015年8月我们举办了先锋课程跨校英语学科小组的工作会议,共有八名教师和协和教育集团顾问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的主旨在于制定四个先锋校区的通用英语教学目标。大家一致认为,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

  • 帮助英语作为二外语言学习者学习英语;
  • 整合各个校区的英语学习需求;
  • 整合朗文英语的学习目标,尤其是语法目标;
  • 为先锋课程中任何可能使用到英语的领域提供支持;
  • 满足并提升先锋全体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 为英语教学提供清晰、渐进的发展通道;
  • 各个年级之间应体现出连续性和渐进性;
  • “符合”任一先锋校区的评价要求,并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目标;
  • 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已经清楚设定了各年级的学习目标,包括各年级需达到的知识和技能上的最低要求。纳入英语技能的要求有利于激励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批判式思维教学法。

这是四个先锋校区英语教师协同合作,探索研究的最好成果。

 

二、课程评价

    1.自我评估

学校正在制定独特的自我评估政策,这套自我评估将以学校达成共识的一系列关键准则为指标。以下是这些关键准则:

  • 领导重视并支持学校自我评估及其原则。
  • 所有员工都有参与的权力和参与的必要性。
  • 由员工适当承担自我评估的监督与评价工作。
  • 有充分时间实施自我评估、总结和后续计划。
  • 根据学校主要工作的制度、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明确的自我评估标准。
  • 通过大家一致认可的决策程序,确保所有员工参与了学校自我评估标准的讨论与确认。
  • 认识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达到平衡时,变化才最有效。
  • 认识到学生、家长代表、教师及专家顾问都应参与到自我评估中来。
  • 需要所有参与者相信,并清楚评价结果及其目的。
  • 清晰认识到后续改进活动必须聚焦于评估反馈的结果。

2.相关共识

评估教学的若干操作建议,学校已就此达成一致意见。

  • 审查学生的作业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既定标准制作的学生档案袋。
  • 根据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审查作业批改的质量;回顾学生评价的结果是否对后续教学产生影响。
  • 根据既定标准,例如高效教学、有效课堂管理、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等,来观摩课堂教学。
  • 评估学习环境,例如:教室布置、教室布局规划、教学物品存储以及检索系统。
  • 调查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其对学习的影响,例如ICT及教科书的使用。
  • 检查作业布置的流程、作业类型和范围,以及作业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或拓展作用如何。
  • 与学生面谈并调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态度。
  • 开展面谈,调查教师、家长和顾问团队是否拥有相同的教学观。
  • 分析教案,确保授课的质量和范围。
  • 调查课堂教学的特定方面,例如一堂课的导入和总结,或者差异化教学情况等。

3.自评策略

各先锋校区采取的部分自我评估策略。

  • 观摩公开课;
  • 各学科和各部门自我检查;
  • 通过听每一节课,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教学分析;
  • 跟踪研究学生;
  • 教师个人教研及小组合作教研;
  • 跨校区教师就特定主题进行合作教研;
  • 行动研究(详见第24-25页);
  • 校外顾问和(或)督学作为上述“团队”的合作搭档参与评估过程。

4.教师作用

先锋教师是学校自我评估中的“引领者”,自我评估与教师绩效评估不同,也并非外部督导评估。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同时获得作为学习者的四方面技能:

  • 改善技能;
  • 分析与反思实践的能力;
  • 调查、探究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 接受并给予想法及协助的自信。提升自信,接受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提供帮助。

 

三、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创新最重要的“引领者”。显然,确保课程创新的所有愿景都在最为重要的层面——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下图概括了为了支持实施先锋课程并完善其体系,我们为教师提供的专业支持,包括校内(蓝色部分)、来自协和教育集团(橙色部分)以及来自集团外的支持(紫色部分)。

 

  • 校内支持

努力在每个先锋校区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并确保:

  • 教师作为至关重要的专业人士在课程变革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 全体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关注教学,并将其视为重中之重;
  • 在互相信任的氛围内,大家愿意接受变化;
  • 整体而言,学校是师生共同的学习社区,教师愿意接受专业挑战并接受建设性意见和批评,从而促进学校完善;
  • 这一“文化氛围”渗透在“全校”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透过核心价值观得以体现。
  • 集团支持

协和集团跨校区的校际合作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变革策略。迄今为止,已分别成立了先锋课程协调员、英语教师、探究学科教师工作小组。这些工作小组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于制定清楚的课程政策,从而确保后续工作的全面开展。

两位协和教育集团的高级主管在两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引领”先锋课程及教学的改进;(2)确保先锋校区从财务、师资以及行政等方面的保障。

协和教育集团顾问团队的成员以“提供意见和建议的朋友”的身份与学校同仁共事,在各先锋校区推进先锋课程的跨校区协作并参与学校的自我评估。

  • 行动研究

由上海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开展的三大行动研究,将为先锋课程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持。具体项目如下:

“双语合作教学”项目。由9位先锋教师与3位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和确认双语合作教学的最佳教学实践。

“比较中外课堂教学法及其整体‘文化’差异”项目。2位先锋教师及1位研究人员共同就中国国家课程和英国南约克郡的4所学校内的课堂教学开展“中西融合”的比较研究,以确定中外教学法的共性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