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课程计划

2017-2018学年

课程部

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一所具有教育改革传统、倡导中西文化融合的学校。创校伊始,我们就自发进行课程改革。可以说,尚音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史。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学校基于政策环境、社会需求、学校文化、学生成长,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及可持续性发展来进行课程计划的研制。我们对学校课程历史进行全面的回顾、反思、分析,并将此作为学校研制课程计划的基础,进一步明晰课程目标、完善课程结构,使学校课程计划更有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的合理性、有效性,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课程背景分析:

1. 国家课程政策及上海市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集中反映了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目前,国家课程政策主要有: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布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国家的课程政策决定了全国所有学校的课程理念和方向,是我校课程计划编制的首要指导。

上海市的相关课程政策有:《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中小学拓展性课程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等。在国家宏观政策基础之上,上海市的课程政策结合了上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在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各类资源和民俗民风基础之上制定而成的。我校课程计划的制定也将与之相匹配、相结合。

基于以上政策,我校的课程计划将:

l 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l 建构一体化的“三维目标”,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培养

l 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l 尊重个体差异

 

 

 

2. 学校课程历史

Period1: 学校课程改革的起点--- --- 特色课程的开设

l 口琴特色课程

l 朗文特色课程

l 管乐特色课程

l 形体特色课程

Period 2: 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 名家课程及社团课程的开设

l 名家课程:京剧、二胡、芭蕾、绘画、音乐剧、戏剧

l 社团课程

Period 3: “课改”试验--- --- 科学构建三大板块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Period 4: “课改”深化--- --- 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从“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转变

 

3. 学校课程哲学--- --- 以学生发展为本

维度一:基础扎实、全面发展

会学习,能有效地思考,各类基础课程测试合格率达成100%;会做事,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会合作,掌握与人共处、交流、合作的技能;全面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个性、艺术修养和美感等。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各方面的和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基础。

维度二:艺术见长、个性张扬

   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通过以艺术为主要载体的审美教育,呵护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建构和谐健全的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未来社会的创造主体。让孩子展露自信、彰显个性和特长,具备批判性思维。

维度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

丰盈爱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爱国主义始终是一条情感“脐带”,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在传承爱国情怀的同时,跟随祖国的脚步,在尊重及接受不同文明的基础上,具备与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胸怀与能力。

 

 

4. 学生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均取得喜人成绩,生源质量得到质的改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日渐提升。孩子们对于课程的需求也从多年前的“能毕业、能考高分”,发展为“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除了各类基础型课程,孩子们还希望能满足自身的兴趣,提升各类素养和能力,从而体现个体差异,彰显个性、特长。

 

5. 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我校教师不仅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完成教学课程。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团队老中青结构均衡,有经验、有创新意识、有时代精神,为各类课程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可能。

我校在接下来的两个学年将大力推进综合探究课程,执教此类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科学、艺体综合能力。我们将在现有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择性培养,与此同时,加大招聘力度,以更好地满足课程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结构

1. 课程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的艺术教育和双语教育已成为闵行地区的品牌特色,我校也已成为在上海地区有一定声誉度的开放性、国际化、精品型的民办学校,生源较好,资优学生较多。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制定新的发展阶段课程计划时考虑更多的是通过我们的课程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构建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课程如何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的需求。

我校的课程计划力求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精神,注重基础性课程,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我们也充分开设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教育,为学生更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中学部延续部分小学部特色课程,从而形成对本校特色课程的传承,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习惯及各方面成长得以延续。

 

 

 

 

 

2. 课程结构

A. 小学部课程结构

 

 

• 基础型课程

 

• 拓展型课程

限定拓展课程

活动类科目

专题教育类科目

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英语节、学科竞赛、各类节庆活动、班团队活动、读书节、游泳

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户外教学

根据国家指定的专题教育内容设置

心理

教育

自主拓展课程

活动类科目

学科类科目

啦啦操、合唱、田径、足球、篮球

京剧、戏剧、芭蕾、绘画、书法、二胡、古筝

口琴、管乐、快乐阅读

 

• 研究型课程

 

 

 

B.中学部课程结构

 

 

• 基础型课程

 

• 拓展型课程

 

• 研究型课程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1. 各类课程实施策略

1) 基础型课程校本化

基础型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基础型课程实施时,我们遇到两个突出问题:

问题一:国家与上海市课程要求与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存在差异

我校是协和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双语特色学校。一方面,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学习基础及家庭环境都较好;另一方面,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对于个人发展有较高期盼。在此背景下,统一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与学生层次和发展需求形成较大矛盾。

问题二:国家与上海市课程要求与我校教师教学追求存在差异

  我校教师具有先进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丰富,在集团大文化影响下,多具备较为前卫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形式,对于基本课程的落实都留有余力。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将依据国家的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采取以下举措:

① 根据我校的特点和条件,细化国家课程标准,统整多类教材(特别是英语学科)

② 发挥我校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及双语教师)的教学优势,创新课型

③ 优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进步

2) 拓展型课程活动化

历时三年,我校“拓展型课程——学生活动” 一体化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我们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努力形成多学科、多渠道开展科学教育的大格局,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与途径,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学校科学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施办法和管理措施。

3) 研究型课程融合化

  我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创设研究型课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目前我校已在一至七年级开设综合探究课程,在接下来的两年,我们将致力于开设更加丰富的研究型课程,为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更多机会;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2. 课程实施的管理与保障

1) 课程管理制度

我们将在已有的各类制度基础之上,完善及补充:

有且较完善

有但需改进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常规

课程申报制度

学生评价机制

课程审议制度

听评课制度

学生选课制度

考试制度 (免试制度)

学生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制度

质量分析制度

教科研与培训制度

培优补差制度

命题制度

带教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育教学视导制度

 

各类奖励制度

 

 

2) 课程实施多样

目前我校课程实施的方式主要有:长短课、行政班+走班穿插授课、课程分级分时执行、以及“以大带小”的学生互助课程。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在已有的课程实施方式基础上,力求实现“模拟式的体验学习方式”(如模拟辩论)、“操作式的体验学习方式”(如木工课程)、以及“沙龙式体验学习方式”(如阅读沙龙)。

 

3) 课程评价科学化

我们将综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类方式,以求对课程有一个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的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对课程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评价诊断,也是在课程开展之前或进展到某一阶段的开始之前所做的评判,以求发现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确定下一阶段的方向及任务。

形成性评价是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探明计划的失当之处,以便为修订或改进提供证据,着重于分析、比较、诊断、改进。

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或进行以后对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总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做出关于课程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和等级。

同时,为了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性,我们将综合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内部人员评价其评价者是课程开发、设计的单位或个人,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开发、设计的过程,首要任务是弄清预先设定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外部人员评价是以外部人员为课程评价主体的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外部人员可以看问题不带有主观倾向,能更清晰地看待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外部人员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家长、第三方评价机构等)

4) 教师培训常态化

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各类课程有效开展的基础。而核心素养的培育则是一次次融化与弥漫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目前我校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

立足于专业成长

立足于综合素养

十三五培训

集团“星计划”领导力培训

区教研活动

教师社团

集团教师专业工作坊

教师阅读沙龙

教师常规赛课及研修课

各类线上培训

带教

各类教师集体展示及比赛活动

    未来两年,我们将把教师培训从“培训”引向“学习”,从“突击式”走向“常态化”,不断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的有效路径。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将努力实现:

a. 集体备课常态化 ---- 集体互培:实行定时、定点、定人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由主备人写出发言稿,其他教师进行评议、修改和补充,各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个性化教案,组织教学;

b. 推门听课常态化---- 相互学习:推门听课时,有关领导及同组教师共同参加,课后评课。使得教师自觉树立每节课都是公开课的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评课实现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c. 专业培训常态化---- 走出去、请进来: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校后要对同科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学校还尽量将教研员、外校教学能手等人的讲座、示范课等引进学校,让更多的教师进行现场观摩。

3. 课程资源的开放利用与共享

1) 改革自身,优化资源

2) 三部融合,分享资源

3) 欢迎家长,争取资源

4) 走进社区,共享资源

5) 走出校园,开发资源

四、课程计划的更新:

1. 课程计划是否需要更新的判定标准

1) 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

我们将关注每一年国家和地方课程政策的变化,并根据相关变化对我校各类课程进行调整。

2) 体现我校的教育哲学

我校所有课程的设置都从我校实际出发,建立在已有的课程基础以及教师能力、学校愿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我校的课程设置也将有所改进。

3) 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的主动性

当某类或某个课程契合了学生的兴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形成的规律、满足了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养成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到教师的能力及发展的总体特征,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就能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反之则说明我们的课程和我们的期待及师生的发展需求有所偏离。

2. 课程计划的审议

审议主体:学校课程部、教师、学生及家长

审议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审议方式:专项会议、问卷、报告

3. 课程计划更新路径

通过信息收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对课程的各类指标进行评估,在评估结果出来之后,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完善现行的课程计划方案,再实施,再评价,再改进,经历多次动态循环之后,使之逐步成为符合国家及地区政策且符合我校发展、我校师生发展需求的更为科学的课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