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附中2017-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

基地附中自2007年初高中分离以来成为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学校目前有27个教学班,学生800多人。学生来源主要有四类:一是莘庄本地动迁居民的孩子;二是上海市老城厢动迁居民的孩子;三是新建小区房主的孩子;四是外地来沪务工人员的子女。

学生可塑性强,知识、文化各项素质提升空间较大。学校拥有一支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他们乐于奉献,有活力,有创造力,他们中有一批优秀的区学科骨干教师、智慧型教师及一批高级教师。在“成人·成事·成才”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发扬团队精神,形成教育的合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质量不断上升,已逐渐赢得了社会良好声誉。

  • 学校背景分析

(基地附中学校情境SWOT分析表)

因素

S(优势)

W(劣势)

O(机会)

T(挑战)

 

 

地理

环境

地处闵行区行政文化中心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人力资源比较集中。

名校集中,竞争压力大;学校对口的社区基础薄弱,大多属老工房和动迁房,社区教育资源有限。

地处闵行的教育文化高地;新一轮入学高峰校园环境的优化与改造。

学校周边交通流量大,对学生的出行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毗邻沪杭高铁,噪音污染较大;校园周边的社区环境不理想。

 

 

 

硬件设施

学校的硬件逐年改善,校舍与实验室等专用教室设施齐全;信息化设施与网络环境得到更新与完善,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普及于每个教室和办公室,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和管理系统成为现实。

校园占地面积小,周边无可利用的空间,学校外围发展空间全无。校园的操场、篮球场等人人均公共空间变小,专用教室和实验室将面临较为紧张的使用现状。

以“闵行区数字教材”实验校为契机,改善校园的信息与网络设备;区域义务教育均衡高位发展的利好政策实施,政府加大对学校的硬件投入。

部分的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高,闲置与浪费现象较严重;先进的教学设施未能得到充分运用,促进教育教学的功能与效益不明显。

 

 

 

 

 

 

 

教师资源

师资队伍不断扩充,全校共有教师97名,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65%,高级教师占13%,中级教师占46%,初级教师占34%;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36%;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比较高,师资整体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层次梯队不尽合理,骨干教师比例偏低,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稀缺。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经验不足,培养压力大;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够,职业倦怠现象在个别教师身上表现明显,教学研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青年教师的起点较高,可塑性强,发展后劲足;区域教育改革以及校本化研究的项目多,专家资源比较充裕,为教师发展搭建更多平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发展潜力。

适应学校新一轮优质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还需完善,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度受到挑战,造成教师不稳定的发展状态。教师的“学生观”还未发生根本改变,教学方式的转变进展缓慢,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还存在。

 

 

 

学生状况

随着学校社会声誉的改善,生源数量持续上升,生源供应越发充足;生源的质量逐步向好。

超过四成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动机不强,“学困生”数量居高不下;对口的社区居民结构层次偏低,学生视野狭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起点较低。

学校日益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实验室建设等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多元的成长渠道;“电子书包”、学科建设等措施促进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

生源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差异性明显等带来较大的教育难度;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对学生影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增加了教育的艰巨性。

 

 

家长配合

各个年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协助校方共同教育孩子;近年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家校教育合力逐渐形成。

社会经济地位落差大,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不尽和谐。

完善家长会、教学开放日等活动,更多的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管理;家校沟通机制日趋完善;家长的文化素质逐步提升,利于开展家校合作。

77.5%的学生家长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40%的孩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1.3%孩子来自贫困家庭,11.6%的家庭父母离异或孩子不与父母同住.

 

 

 

特色项目

德育特色明显,是上海市行规示范校;两大创新实验类课程是数学思维工坊和创意机器人;设置了围绕 “体验探究、快乐创造”的“芝兰创客”创新实验类特色课程。

支撑特色项目发展的课程体系、师资配备、社会资源等软硬环境还不尽完善;精品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整体设计与精细化管理还不到位;特色项目的影响力有待于提升,示范辐射效应的发挥还不够充分。

上级主管部门对特色项目给予资金、技术和专家等全方位的资源支持,特色项目的外部发展环境优越;教师参与特色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升学压力带来的社会普遍焦虑不利于特色项目的开展。

专业型师资紧缺,特色项目发展面临人才瓶颈。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发展目标

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遵循课程改革的总要求,根据学校“成人•成事•成才”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师资优势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继续开展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加强对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综合性研究,丰富具有学校特点的课程内容,构建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2、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良好人格得到一定的塑造,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培育“高尚、健康、自信、自律、自主”的学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教师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校本的师资培养模式和制度,以学校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重点,积极有效地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教师的校本研修,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师教学个性发展,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具有人文情怀及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方法的智慧型教师队伍。

  • 课程结构

1、学校课程基本框架

 

 

2、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设置框架

 

 

 

 

 

 

 

 

 

 

 

 

 

 

 

 

 

 

 

 

 

 

  • 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品位、有修养、有公德的情操高尚的基地附中人,开展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体验感悟,注重内化”,并使德育活动课程化,逐步形成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三大板块组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基地附中德育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类别

主要载体

课程内容

 

 

学科类

(立志、规范)

各学科渗透

学校明确提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各科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渗透德育内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思想品德课

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教育系列。

校班会课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等。

心理课程

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

 

 

 

 

 

活动类

(体验、展示)

校园文化

温馨教室创建、校园广播、校园“十佳班长”评选、板报宣传栏、“书香校园”读书节、五月放歌节、校园运动会、个性特长展示月活动、社团活动等。

典礼仪式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红领巾换巾仪式、十四岁生日主题活动等。

节庆仪式

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活动

家校联系

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利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班主任家访,通过家长问卷、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有效的家校交流。

实践类

(融入、感悟)

走进社会

综合实践

军政训练活动、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服务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假期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等。

 

 

基地附中主题性教育课程一览表

专   题

教  育  内  容

对   象

时 间 安 排

民族精神教育

传统节日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全校学生

第一学期9-10月

生命教育

珍爱生命教育

全校学生

班会课

行为规范教育

一日行规检查

全校学生

每个教学日

法制教育

法制讲座

全校学生

班会课

时政教育

每周时事广播

全校学生

周三午会课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广播

全校学生

周五午会课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常识

六年级学生

卫生室安排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

全校学生

周四午会课

安全教育

安全自救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全校学生

周二午会课

国防、民防教育

国防、民防知识教育

安全自救教育

全校学生

第一学期9月

第二学期5月

预防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

全校学生

周一午会课

禁毒教育

禁毒常识

初一学生

卫生室安排

环保教育

地球日教育

全校学生

第二学期3-5月

4、综合类拓展课程

综合类拓展课程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包含社会人文类、科学技术类、体育艺术类、综合实践类四个领域素养的拓展课程,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其中有长课程,也有短课程,采用学生走班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基地附中综合类拓展课程一览表

领域

类别

课程名称

所属教研组

开设年级

社会人文类

语言文学

课本剧表演

语文组

七年级

别让标点符号再哭泣

六年级

新闻采写

六年级

英语视听

  英语组

七年级

国际视野

国际理解教育

七年级

论辩入门

文科组

七年级

传统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七年级

硬笔书法

艺劳信

七年级

皮影机器人

七年级

 

 

袜子娃娃

七年级

科学技术类

思维训练

趣味数学

  数学组

六年级

应用数学

六、七年级

科普英语

英语组

六年级

 

七年级

科学探究

自然博物馆探秘

理科组

六年级

生活中的科学

八、九年级

理科综合实验探究

八、九年级

我们的ROBOSTAR——走进机器人世界

艺劳信

七、八年级

信息科技

PS图片处理

六年级

电脑绘画

六年级

摄影与摄像

七年级

 

科技制作

航模制作

六年级

车模制作

七年级

航拍

六年级

体育艺术类

体育健身

艺术体操

体育组

六年级

篮球运动

六、七年级

艺术欣赏

声乐与合唱

艺劳信

七年级

铜管世界

六--八年级

 

创意彩泥

七年级

综合实践类

个性特长展示月活动、“书香校园”读书节、爱心义卖活动、“感受春天”踏青赏梅活动、机器人创意实践活动、校园运动会、少年团校、“学雷锋”护校行动、敬老爱老志愿服务行动

5、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的教育活动坚持认知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除了学会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技能外,更要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和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形成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教育体系。

利用“学习包”开展探究活动:由市教研室组织开发的《初中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为学生规范和科学地开展探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教师可充分利用“学习包”,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

与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相结合开展探究活动:学校提倡将探究型课程的学习方式向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辐射,使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有更广的平台。教师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生成课题,每位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每学期至少设计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

  1. 学校特色课程

(1)数学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依托学校“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系列化的、分年段的益智游戏等课程活动,创设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环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愉快探索和思考,寻找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涉及数学中的几何学、拓扑学、数论、图论、统计学;心理学中的认识发展和个性发展知识等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包括:数字游戏实验、立体思维与空间规划实验、图形感与平面布局能力培养实验、棋类博弈对抗实验、事物关联性概念培养实验。

(2)“我们的ROBOSTAR——走进机器人世界”课程

依托学校“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和机遇,培养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课程呈现数学、英语、物理、劳技、历史、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特点,内容包括:简易机器人制作、机器人创意天地、极具挑战性的国内外机器人竞赛或科技创新大赛。目前已正式出版《我们的ROBOSTAR——走进机器人世界》校本教材。

(3)“探梅·赏梅·品梅”活动课程

源自于历年来中预年级开展的“感受春天”踏青赏梅活动,学校紧邻以梅花享誉沪上的莘庄公园,公园有梅树1000多株,梅桩400多株,品种达30多种,百年树龄的老梅有30余株,其中双碧垂枝绿萼、素白台阁、粉红朱砂、绿萼等为梅中珍品,这是不可多得的社会教育资源。春天里师生们徜徉花海,探梅、赏梅、品梅,在实地欣赏、亲身感受中得到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课程涉及语文、生命科学、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包括: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梅诗词品析、从植物学角度认识梅花、梅花的艺术欣赏、“我们的咏梅、画梅”摄影、写作、画画展示交流。

(4)“自然博物馆探秘之身披华羽能飞翔——恐龙新发现”科目方案

教师着力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初步认识生命活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由此,本课程选取了学生最为感兴趣的生物——恐龙为主题,依托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演化之道”展区各展品,共设计有三个板块,六个主要活动。

最后鼓励学生对自己及同伴的创作批判性思考。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贯穿其中。通过互相评价,学会尊重他人;通过成果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 课程设置
  1. 作息时间表

时 间

作息安排

 

8:00之前

学生到校

8:00—8:20

广播操(周一升旗仪式)

8:20—9:00

第一节课

9:10—9:50

第二节课

10:00—10:05

眼保健操

10:05—10:45

第三节课

10:55—11:35

第四节课

中午

11:35—12:25

午餐、自主活动

12:30—12:50

午会、专题教育

   下

 

   午

13:00—13:40

第五节课

13:50—13:55

眼保健操

13:55—14:35

第六节课

14:45—15:25

第七节课

15:35—16:30

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活动

 

 

 

 
  1. 课时安排表

按照上海市教委每年下发的“课程计划”文件的要求,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科特色和生源情况,采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实施与分散实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各类课程开齐开足,总课时控制在34课时,使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和课外活动得到落实。

        年级        

周课时

课程 科目

备注

 

 

 

 

 

 

 

 

语    文

4

4

4

4

 

 

 

 

 

在七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节心理课

数    学

4

4

4

5

外    语

4

4

4

4

思想品德

1

1

2

2

科    学

2

3

 

 

物    理

 

 

 

 

 

 

2

2

化    学

 

2

生命科学

2

1

地    理

2

2

 

 

历    史

 

2

2

 

社    会

 

 

 

2

音    乐

1

1

 

 

美    术

1

1

 

 

艺    术

 

 

2

2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劳动技术

2

1

2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6

26

27

27

学科类、活动类

(包括体育活动)

5

5

4

4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周课时数

6

6

5

5

 

探究型课程

2

2

2

2

 

晨会或午会

 每天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34

34

每课时40分钟

 

课时安排说明:

六至八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拓展用于写字,各年级安排2课时体育活动,特色课程安排在学科类拓展与综合类拓展中开设,详见学校总课表。

  • 课程实施

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课程,按规定课时开足、开齐三类课程,按规定的课时组织教学。做到不随意增减课时、不随意变换或异化规定科目、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面积补课并要求教师不私自调课;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规范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料。除使用国家规定的教材外,引进、移植优秀教材,拓展教材资源,对已开发校本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提升现有学校特色教材的品质,形成特色校本教材序列。

1、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

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是对国家基础型课程的再度开发,结合学校学生实际,针对差异来实施课程标准与教材,以“轻负担、高质量”的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设计针对性的课堂练习,科学安排学生的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 拓展型课程个性化实施

拓展型校本课程的管理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拓展型课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等需求来选择课程,这就要求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制,形成新的学习集体。这给拓展型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提高校本课程的效能,我校积极探索高效的课程管理体制、机制和平台,为拓展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拓展型校本课程实行课程招标、教师网上申报、学生自由选课等程序,个别主题的校本课程由学生自愿选择和有条件的选拔相结合进行。主要工作流程有:

第一步,学校调研。每学期末学校调研学生需求,提供给老师;

第二步,教师准备。教师利用寒暑假准备校本课程专题和内容;

第三步,网上申报。开学后第一周,教师进入校本课程系统,提交自己的校本课程名称、课程简介及大纲;

第四步,学校审核。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和要求,审核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并确定新学期要开设的校本课程,发布到网上;

第五步,学生选课。开学第二周,学生登录校园网数字化平台,查看网上呈现的校本课程,并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第六步,确定开课。开学第三周,教学处根据年级特点、场地等因素,结合学生选定课程的情况,最终确定开设课程和开班数额,正式开课;

第七步,考勤考核。教师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考勤和课堂考核,课后及时上传到网上,以便学校和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状况;

第八步,共享资源。教师所有校本课程的资源要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传到网上,能够让学生共享和进一步地学习;

第九步,教师评价。整个课程结束,教师要采取报告、动手实践、开卷考试、完成论文等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十步,学生评价。整个课程结束,学生对教师、教材、课程进行客观、主观的评价。

我们把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建设成数字化教学应用平台,主要包括选课系统(学生在网上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或最感兴趣的课程去学习)、评价系统(分为学生对教师、教材、课程的客观、主观评价和老师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交流系统(技术层面的交流、课程本身的交流)、电子教材(师生可在线阅读但不可复制下载)、学习日志(记录教师每次的教学心得和学生每次的学习体会)。

  1. 探究型课程活动化实施

探究型课程中的课题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帮助、引导学生确立课题,学生课余时间去收集资料,思考问题,在活动实践中学会合作。课题探究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建立探究型学习专门网站,学生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游,搜索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信息,又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共享,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搭建起一个良好的舞台。

  1. 全面落实学校对教学五环节的研究与管理,实施有效教学

备课精心:实行备课组轮流主讲制,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教学方法、反馈巩固等环节展开积极、有效的研讨,并做好相关记录。要求一人主备,小组讨论,规范备课模式。主备教师要认真准备,以保障备课质量,同组教师在此基础上做个性化修改,以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学生需求。教导处分别于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偕同教研组长展开全面检查,并不定期地对个别教师进行抽查,通过点与面的结合对教师的备课质量实施监控。

上课精彩:教师要做到按时上下课,不私自调课。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创设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导处通过推门课、研讨课对教师的上课质量实施监控。

作业精选: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英语忌死抄、死背,注重积累性、应用性作业的布置;数学、物理、化学忌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作业及订正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增加对关键错误之处的圈画。

对学习困难学生要加强面批的次数,对学习有进步的学生要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学管理部于每月末偕同教研组长展开全面检查,以监控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质量。

复习与辅导精细:期中、期末复习前要先制订复习计划,梳理知识点,精选练习,以达到精讲精练的目的。复习中要注重选择典型例题、典型错题,帮助学生弥补日常学习中的缺漏、纠正错误。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抓细抓实际。教学管理部偕同校长室通过检查复习计划、听复习课、检查复习卷等形式监控复习质量。

考试/考查精确:继续开展基于双向细目表制作考试命题研究,考试后要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工作,从年级组内到学校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分析中以平均分、合格率、优良率为主要参数,比较各班阶段性的发展情况,以对班级及其每个学生的情况正确定位。分析中还要反思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以期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能对症下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教研组建设,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校本教研模式

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理想场所,是学校实施落实课程建设的主要信息途径。教研组也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研组建设和研修活动是校本研修的主渠道。教研组研修旨在提升教师的本体知识,聚焦课堂,面对教学实际,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和科研精神。

教学常规研修:每周备课定主讲人、时间、地点、内容;每周周末作业和专题练习主备人;期中/期末考试出卷人;听课分为随堂课、听校级区级市级公开课;到校外听课;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节,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课评。教师公开课安排宜分布全学期;作业要求规范到位,作业批改率为100%。

主题研修:各教研组根据各自组内情况,确定每学期的研修主题(由每学期初务虚会上教研组讨论记录、统一认识),教学研讨课必须围绕主题开展。例如: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课例研究。课例包括三课(教学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再加上自己所上的每一节教学活动课。通过对课例的研究,以揭示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从而丰富教师专业发展中必备的实践性知识,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实现课例实践→反思;发现、分析问题→行动;针对问题学习理论、寻求理论支持→制订改进计划→再实践;改进行动→反思;改进实施经过、结果→再反思;阶段实施小结(实施连环跟进)。

案例研究。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行动故事,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后果,引发大家的反思,并分享每个教师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功的事例,促使教师的分析与反思。

  • 课程管理与保障
  1. 建立课程管理的组织运行系统,完善课程建设与管理的保障机制。

 

 

 

 

 

 

 

 

 

 

 

 

 

 

 

 

由校长直接领导的“课程建设与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的建设、开发与管理,研究与制订有关学校课程改革方面规划、设计和开发、实施等工作。同时成立了由课程与教学专家组成的“课程评价委员会”,对课程建设、开发与实施进行有效指导与监督,并进行课程、教学调研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并在学校课程管理与评价中根据需要邀请家长、学生代表参加课程建设与评价,不断完善学校课程整体结构和优化课程布局。

2、加强课程建设规范管理,确保课程计划有效实施。

调整、修订和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管理和实施的内容、途径,并采取分年度、按月份落实的办法,组织层层落实,逐步构建起学校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每学期有课程申报;每学年为学生提供一份自主拓展型、自主研究型和阳光体育活动课程选修资源清单,其中自主拓展型课程目前已实现网络平台自主选课方式;开课前由教导处组织召开相关教师会议,明确职责、任务和要求,保证课程的实施;同时规范教师课程管理行为,要求上课教师制订每门课程的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

3、以课题为引领,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做好《初中生数学认知结构问题诊断与自适应策略的研究》市级课题等相关工作,完成课题研究阶段结题工作,保证学校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 课程评价

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务求全面而有效地促进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定期进行学业情况调研,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相关课程的调整和改进。

1、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1)基础型课程的学业评价

基础型课程学习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按照《上海市中学生学籍管理》的要求,每个学年对学生给出一个学年评价,表示对该学年该学科的最终评价,记录到学生学籍卡。同时根据我区的规定,还须登录到闵行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中。

考试学科:

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发展等,即平时成绩;结果性评价: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学期总评=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学年总评=第一学期总评*40%+第二学期总评*60%

考查学科: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考核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并且不断完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非考试科目,运用观察、交流、测验、自评与互评等不同考核方式组织劳技、艺术和体育等课程的考查。

(2)拓展型课程的学业评价

拓展型课程实施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为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表现、学习能力等方面,可作等第式记录。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好学员获得者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收获园内做记载。

(3)探究型课程的学业评价

探究型课程实施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态度 、主动性、创意、协作、完成任务情况和采纳他人意见等。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方向的清晰、探究方案的可行等。书面文字材料,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探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口头报告或答辩、报告的结构、主要观点的突出、对内容的理解、论据的质量、仪态和表达能力等。

  1. 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

通过课堂教学的评价督查(详见《基地附中课堂教学评价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实效。对教师开发的课程进行跟踪评价,重视反馈控制,做好过程评价;以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状况和学习过程指导状况为依据对教师授课进行评价。继续修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绩效考核办法,促进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基地附中 课程研发部  教学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