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智慧教育 促特色发展

——上海市古美高级2017—2018学年课程计划

【前言】

上海市古美高级中学建于2007年,古美高级中学创办于2007年,由基地附中和市西实验中学高中部合并而成。校园占地面积19041平方米,是一所闵行区中下位的普通高级中学。现有教学班18个,在籍学生数660人。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人数81人。其中教师77人 ,平均年龄43.6岁,男教师28人,女教师49人,均具备高中教师资格,学历均达标;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7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22人占比28.6%,中级42人占比54.5%,初级13人占比16.9%。

学校现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科研示范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心理健康达标校、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最佳推广学校”,被评为2014、2015年度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优秀实验校”。

【对课程现状的思考】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

学校开办以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方略,以“凝心聚力、规范创新”为统领,以创建闵行区特色普通高中为发展目标,以智慧教育创建为途径,以电子书包为手段和抓手,通过规范创新智慧化管理机制,提升依法依规治校的管理水平;通过打造特色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教师的特色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全员特色化办学思想的实践,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学校办学形成了新亮点,实现了新突破,办学质量与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我们把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研究校情和学情,研究新高考,调整教学难度和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建设校本训练系统和校本课程,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平台,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更加广阔的自主成长自主学习的空间,完善学校课程的保障体系与实施策略,为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丰富而有效的课程支撑。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艺体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参加高考专业考试,开设美术、编导、摄影、体育等专业课程,为学生的升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矛盾

作为一所区级普通高中,特色高中的建设为高中学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我校是闵行区电子书包实验学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使学校实现了内涵发展。但同时,现有师资和校舍场地等资源新高考制度的矛盾也同样尖锐和突出,师资结构、专业能力和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之间的矛盾较大。学校还会出现上课缺人的尴尬,在课程理念与教育内容的“回归”、课堂改革与教学评价的“落地”、课程计划与教学方法的“生根”等方面,依然遭遇了许多矛盾、困惑与问题,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

1.师资是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短板。课程校本化,就是通过重组教学内容与资源、优化教学环节与方法,实现培养目标与教育价值的过程。这就对学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古美高中的教师年龄达45周岁左右,优势的一面是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不利的一面是这个年龄的教师往往处于职业疲倦期,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学习热情和能力不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只有自己讲过了、学生练过了才能放心”的教学习惯,加剧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教育时空间的矛盾;“齐步走”的教学安排、“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大一统”的教育对策,使得我们在一些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问题的处理上,缺乏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课堂改进往往只在教师公开课层面的落实,恰恰缺少家课的改进,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根据教学计划与自己的理解生产”而非“依据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状态生成”;一些教师工作尽心尽力,但并不能换来尽如人意的教学效果,个别“资深”教师的教学成绩不尽如人意。

2.对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理解不够。古美中学招生的对象是中考成绩为公办高中后25%的学生。尽管是全区招生,但闵行区区域面积大,学校没有学生宿舍,所以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招生范围,总体生源结构不可能改变,生源质量不可能提升。与区内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相比,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稀薄,家庭教育缺失,经济贫困生和父母离异家庭占了一定比例。不少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比较明显,偏科严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很成问题。少数学生因为不能适应高中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虽然教师们也知道生源情况,但教育对策还没有完全跟进,再加上我校师资调配已基本实现了三年大循环,用不变的思路或者用高三的标准来衡量新进校的学生,期望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育习惯;少数教师教学中忽视基础与规范,喜欢从高一开始就赶进度提难度;日常教学中,一门学科作业并不多,但几门学科同时布置,就让学生淹没在作业堆里了。过多的作业量,挤压了学生的学习时空,作业效率底下,以至出现了学生觉得“作业太多了”、“高中学习怎么这么难啊”的感叹,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学习自信;教师困惑“现在的学生作业怎么错得那么多呢”、“讲过几遍的问题怎么还是错了”,发出了“这一届不如上一届好”、“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的感慨。当然这里有评价标准的压力。但这些教与学的偏差,从表象上看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但究其实质都是“课程”惹的祸——缺少与时俱进的课程校本化的调整、改进与实施策略。

3.缺乏真教研的意识和能力。每个学期一开始,各学科组都能根据要求提交教学计划,但说句实在话,一些计划与过程和结果的匹配度并不高,只停留在“教”的计划与进度安排上,缺少教研的专题与问题安排,“教师不清楚,等待组长布置;学生不知道,等待老师开讲”的现象是常态。学校通过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和教研活动上网的活动,促使教研活动不再是上传下达的通气会,但从务虚的“共识”、“智慧”到务实的“行动”、“办法”,还是有不小的落差。教学的成效一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科间的联系与互补常常被忽视,一些教师仍把学生视为“学科的人”,以至把“整体的教学”分割得支离破碎。现有的评价体系与项目,缺少与起点的比较和与过程的联系,在评价结果上“唯分”“唯名”,无法帮助师生建立起充分的教与学的成就感。

三、学校课程建设的动因

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课程与课堂是关键。在新老高考政策交替之际,我们深化课程建设的动因,主要居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与教育发展和评价改革相匹配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写实性要求到高招录取依据的调整,从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完善到学业水平考试方式的改进,这对高中学校的课程开发、设置、评价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学生选择增多,学习层次分明;考试文理不分,语数外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如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是需要学校优先考虑的问题,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对教学计划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学生作业与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调整和改进,增强学校课程与师生自主发展的匹配度。

2.与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相吻合

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是对教育价值追求的行动诠释。学校已经形成了“凝心聚力创新发展”的学校精神和“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 ”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的学生培养目标,清晰了“办智慧教育”的学校特色。这些精神、理念、目标和特色,如果离开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支撑和校本化实施策略的保障,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3.与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相适切

古美高中的学生,待人淳朴、做事认真、热情阳光,“不谈学习各个都很可爱”,但他们也易受媒体文化熏陶和家庭环境影响,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个人目标模糊,学业上自我要求不够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在增强他们自我意识的同时,又让他们常常带有浓烈的自我中心色彩。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学校必须依托课程校本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实施,通过电子书包的建设和应用,智慧课堂的打造,和学习环节的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才能实现“智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对课程实践的反思】

近几年来,我校的重点是以信息化为引领、依托,以电子书包项目为手段和抓手,以“四个融合”,实现“四个推进”,智慧化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深入推进。

一、“电子书包” 实验与“课堂教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引领”的课堂教学改进取得明显效益

“以学定教”与“电子书包”融合为我校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方向与模式,“电子信息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改进积极性。结合“闵行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计划”要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进围绕着“以学定教”与“电子书包”实验融合,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与课后训练的有效性两个维度目标推进,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实践,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地减轻了学科间、班级间的过大差异,也有效地减轻了学习困难生现象,教学成绩逐年提高。

构建校本课程+电子书包平台的模式,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利用酷学习和学科网的名师微课资源,编辑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古美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教程》,将配套的微课上传在学校电子书包平台,引导学生假期学习和日常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学生课外针对自身的问题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或复习就有了相应的载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在课外进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了基础和可能。

运用学案+电子互动白板,有效实现教学互动。经过两年多努力,全体教师都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电子互动白板,部分教师采用学案+电子互动白板进行课堂教学,讲练结合,直观或动态呈现,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运用网络题库选题+作业辅导,有效提升训练效果。学校购买中学学科网和菁优网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便捷质优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差,许多学生完成作业(特别是像数学这样的理科作业)困难比较大,尤其是周末或假期的作业,学生碰到疑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帮助,作业质量就非常差,甚至抄袭作业。作业辅导微课有效解决了作业疑难问题,而且实现了个性化辅导,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改进”与“校本教研”融合,推进“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取得明显实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改进”必定需要有效的“校本教研”跟进,因此,我们要求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要与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相一致,研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也把课堂教学改进需要解决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作为教学研讨的主题,开展学校层面的教学研讨。

首先,利用网络化管理校本教研。在校园网上开辟“教育教学”栏目,要求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内容过程都要在该栏目中体现,学校和教师都能够及时直观地了解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情况,教研组之间也可以从中相互学习。

二是聚焦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开展学校层面的主题教学研讨。几年来,我们通过教学论坛、骨干教师展示课、参与“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命题大赛等形式,比较深入地研讨了如何有效运用“作业辅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和完成课后作业,如何有效运用“中学学科网”选编练习及试题,如何有效运用“电子互动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怎样借助“零距离”研究成果,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怎样运用学案+“电子互动白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怎样运用电子书包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怎样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要求,以适应新会考、新高考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怎样提高复习课、作业(试卷)评析课教学的有效性等主题研讨,直面教学改进实际问题,教师参与面广,普遍感觉有用可学有收获。

三、“以学定教”与“电子书包”实验融合,推进“信息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果。

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我校几年来课程建设努力的目标,我校是一所高中录取成绩靠后的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比较薄弱,学习效果差异很大。我们把“以学定教”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要求校本课程建设与“电子书包”实验相融合,通过教师的录课讲解,提供学生应用“电子书包”平台自主学习,构建“电子信息化”特色校本课程,学生可通过平台预习新课,以减轻听课可能跟不上节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平台把上课理解不好的问题加深理解,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负担,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的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些探索实践的过程告诉我们:建立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是教育改革的硬道理。教育的价值,归根结底是发展人和成就人,“发展什么”的目标、“如何成就”的过程与“怎样成就”的方法,都离不开课程的支持和课堂的培养。所以,课程校本化就是居于对校情、学情的分析和培养目标的认识,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优选教学方法,教师从帮助学生建构与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开始,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智慧平台,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认识学科知识的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构建生活目标与人生理想的重要依据,进而形成支撑学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使古美学生成为“互联网+教育”的受益者。。

教学质量总是在解决教学问题与优化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获得提升的。所以,对于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我们不能仅凭课程、教材等以文本形式呈现的结果,来进行判断,更要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与节奏的把握、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学生疑难困惑的解决等,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量,信息技术和平台有效应用的考量。智慧教育的实践,就是教师在引领并成就学生的同时,完善并提升自己。

智慧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校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为学生的发展做好铺垫与准备,拓展学生发展的时空,也要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示范、引领。智慧课堂需要教师研究平台、学习技术、调整策略、不断实践。

学校必须贯通校本、师本和生本,密切德育与教学、成人与成才、课程与课堂、学校与社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进一步找准制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问题,理清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优化课程实施的途径与策略,形成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科学统整三类课程,疏通学校课程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过程与师生自主发展的通道,切实推进减负增效工作,探索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操作性策略,构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学校课程平台,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有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课程目标】

一、学校培养目标

1.办学目标

2020年建设成为智慧教育特色学校。

主要标志是:                                                                                                                                     

(1)校园网络全覆盖,信息技术设备设施、软件平台等达到电子书包实验校领衔位次。学校智慧教育特色鲜明。

(2)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具有领跑者地位,在区域层面甚至全国层面具有辐射引领示范作用。

(3)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能将智慧课堂平台应用于日常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其他学校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4)家长具有较强的通过“晓黑板”、“极课大数据”关注学生成长,及时家校互动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学校教育有力的合作者。

(5)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各学科基本形成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基本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框架体系;1—2个学科教研组成为区内的较优秀学科教研组。

(6)内涵式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学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科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能满足学生多元选择的需求,30%以上教师能够开设一门以上选修课,并能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2.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确立这一总目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从事的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是他们世界观形成和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许多优良品质,行为习惯,特长优势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高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这个性质决定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基础工程;二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实际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仍然严重,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只有确立和贯彻这样的办学目标,才能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高中教育的正确方向,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把这一目标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是否有利于“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评价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标准。

具体目标: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强学力行,自立自强,和谐发展。

具体做到“四个学会”,达到“四个目的”:

(1)学会做人:培养具有健康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实践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遵纪守法;服务社会;基本形成健康的人生追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达到“成人”的目的。

(2)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积累学习底蕴,多方面获取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业素养,具有自主发展的能力素养。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实现“成才”的目的。

(3)学会健体:培养学生健强的体魄,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使其适应未来步入社会的各种竞争,积极向上,实现“立业”的目的。

(4)学会审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协调统一的意识,以各种社团、协会、小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实现“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学校课程理念

基于实践,贴近实际;满足需要,丰富体验;自主发展,共同成长。

基于实践,贴近实际: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师生实际和教学实践,贯彻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原则,在学段设计、学程规划等维度上,分解并落实市、区教育综合改革和高招制度改革要求,挖掘并生成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让课程的校本特色更加鲜明、课程的实施成效更加显著。

满足需要,丰富体验:借助电子书包平台、智慧课堂、智慧黑板等软硬件,不断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内容与课程的呈现方式,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形成分层、分类的课程菜单,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载体作用,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与体验,又关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与方式。

自主发展,共同成长:依托课程实施过程,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责任意识、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求新求知的探索精神,训练借助电子书包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端正成长动机,增强成长动力与自信;进一步着力于教师培养,发挥学科组、班级任课教师团队的智慧和优势,让打造智慧教育特色学校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强化学校课程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过程与师生自主发展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课程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

三、学校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市颁课时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型课程分类、研究型课程分组的办法,构建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科学统整教学内容,全程贯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培育学校特色课程,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更好地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

2.年级目标

高一年级:初步适应古美高中的学习与生活要求,了解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要求;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乐观自信,关爱同学;勇于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初步掌握借助电子书包平台和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课内师生互动析疑讨论、课后通过作业辅导自主巩固、订正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主动扬长避弱,初步设想自己的三年学习与发展规划。

高二年级:文明诚信,乐观豁达,能主动关注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自觉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理想;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强,能自觉弥补自己的弱项与不足,选择性学习的方向明确,特长比较明显,善于和师生共同破解学习问题;具有主动反思、自觉调整和自我完善并提升学习目标的习惯,踏实勤奋,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行为,视野开阔,胸怀坦荡。

高三年级: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能主动承担社会责职;善于从对自己、家庭和班级负责开始,学会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负责;具有良好的自尊与自爱、自信与自强、自理与自律的习惯和修身养性、健身强体的意识与方法,文理并重,素质优良,善于辩证分析问题,能够学以致用;结合高考复习和高考志愿填报等工作,具有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融入到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需要中去的意识,情趣高雅,志向高远。

 

【学校课程结构】

一、整体结构

课程类别

基本原则

主要目标

基础型课程

校本化,统一与分层结合

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养

拓展型课程

特色化,升学与兴趣结合

着眼兴趣,激发潜能,发展个性,构筑特色

研究型课程

生活化,探究与生活结合

培养问题意识与合作精神,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学校课程结构的重心,要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实现“育德”与“育能”的双突破,切实落实好对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师生共同发展提供资源和载体。学校以基础型课程的规划为起点,依托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在校本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不同课程间、同类学科间的沟通联系,实现教师教学品味的再提升和学生学习品质再发展。

 

 

 

 

二、基本类型

课程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国家课程

限定性

拓展课程

选择性拓展课程

思想德育类

人文修养类

科学知识类

社会实践类

智智慧自主

自规划与追求

语言与人文学习领域:语文、英语、政治、历史、艺术……

 

数学与科学学习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体育、心理……

 

技术与综合学习领域:劳技、计算机、地理……

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法律文化漫谈、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学……

科学与人生、科学家的故事、创造与发明……

志愿者服务活动、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爱心义卖、自主管理委员会…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形成以智慧生活为主题的课题群

自德育与体验

军政训练、学农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民族精神、论语讲堂……

青年党校课程, 校园节日志愿者、感动中国……

当代国际关系、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共建系列活动 ……

社会调查、科学与人类、科学史话……

自学习与反思

人文阅读与写作、科学实验与创造、学法交流与探讨……

智者的叮咛、叩开名人的心扉……

古诗文选读、第二外语、演讲赏析……

学科知识拓展、艺体科等特长训练……

创新论坛、校园辩论、校园新闻写作实践……

自生存与管理

行规教育、校园礼仪、生活管理、防灾演练、生命教育…

综合素质评价;生长档案;中学生人际交往…

礼仪文化、毒品与中国社会 …

安全救护、预防传染病…

防震减灾、学生干部论坛、班级值日活动…

 

学校课程框架要充分体现四个一致性:一是与国家课程的一致性,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逻辑起点与基础;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延续与补充。二是知识文化素质、公民道德素养与身心健康要求的一致性,课程既要引导学生内化“成人”规矩,又要培养学生“成事”本领。三是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一致性,通过限定性拓展与选择性拓展的结合,发展特色项目,培养特长学生,满足个性需求。四是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谋生存”的技能与“求发展”的精神,锻炼创新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校课程实施】

一、课程大纲

1.德育课程

德育工作居学校工作之首,德育工作对于学校工作非常重要,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外在形象的体现。重视德育,学生有了高尚的思想情操、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了内在的精神动力,在学习中才会精力充沛,在探索中才会其乐无穷,精神面貌才会为之一新,和谐发展才会得以落实。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重点要落到“激励并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上来,结合学生实际和学习过程,建立涵盖理想信念、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科德育、身心健康等方面内容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能激发并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与做法,使德育无痕又走心入脑。

2.基础型课程

全面、深入、系统地贯彻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上海市高中7门学科课程标准调整意见》,主动对接高考改革,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教师特点和学生基础,强化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突出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基础型课程教学体系。

(1)编写基础型学科的校本化课程

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是基于学科质量和师生现状,落实国家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评估教学效益的主要载体。各学科要在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导学案和作业体系,从有利于减负增效、有利于学生自我诊断、有利于教师掌握学情的目标出发,形成课前预习、课内理解、课后巩固三位一体的校本学材。

其包括如下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描述具体、确切,达成过程与标志清晰,体现可检测性

学习重点:根据《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上海市高中7门学科课程标准调整意见》,确定学习重点,不随意拓展内容,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

自主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观看导学视频,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内容难度为A级。题型为填空题和选择题。

课堂练习:教师精选习题和课堂探究内容,便于学生课堂记录、练习反馈。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独立作业,提现分层要求。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技能及核心概念(相当于合格考水平);整合拓展学科知识,训练学科思想方法(相当于等级考或高考水平)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理解核心概念

校本化课程类型:一是提供高一新生开学前自主学习的课程,做好初高中学习的衔接,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是改“教材”为“导学案”,适当增加自主学习环节内容、增加基础性练习、增加作业自主订正环节等 三是专题复习归类方面校本课程

①作业量的要求

高一、高二语数外:2册/学期/学生,数学每课时不超过3个A4页面,语文、外语每课时不超过4个页面。

高一、高二、高三+3学科:1册/学期/学生,合格考科目每课时不超过2个A4页面;等级考科目不超过3个A4页面 。

高三语数英学科:2册/学期/学生,周一至周五每天不超过4个A4页面,双休日不超过一份试卷的量。

②作业质的要求

高一、高二各学科作业一律以校本作业为主,如确需补充其他作业的,必须经过审核认定。高三各学科可选用部分外来的试卷或练习,但周一至周五必须对试卷进行整合后才能下发,双休日可以使用1套外来试卷。

③作业格式的要求

每节课的作业应包含如下四个部分:

基础类作业:以合格性的教学要求为主,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突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兴趣类作业:以等级性教学要求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可以选择完成的作业,突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变式训练。

预习性作业:通过梳理本节知识和预习下节教学内容而完成的作业,突出前后课内容间的联系,是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

④诵读、记忆类作业要求

诵读、记忆类作业必须提前一周布置。人文类学科建立针对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形成阅读教学、材料教学常模与评价要求;理科类学科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编制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

(2)完善各学科电子书包微课资源和作业辅导微课

 利用酷学习和学科网的名师微课资源,优选高质量的各学科学习微课,将配套的微课上传在学校电子书包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可供自学和巩固的微课。将学生每天的作业和假期作业录制成辅导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纠错、建立错题本提供资源和支持。

(3)完善“智慧课堂”课堂环节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有效的关键在环节。所以,精细落实好每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既是破解问题、促进主动的“原点”,又是增强效益、提升质量的抓手。其主要表现为:

备课:教师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前提下,在学科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要求和班级学生实际,对教案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把自己的理解转变为学生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生成课堂活动过程;完成能够体现知识点内在逻辑关系的板书设计。教师课前了解班级学生的问题与症结,确定应对之策,把深奥的概念、定理、公式与复杂的知识结构过程,讲得通俗易懂易理解,才是教师备课的真功夫。学校要在继续完善新课教学设计的同时,重点关注专题复习课与试卷讲评课的教案设计。

上课: 借助电子白板增强师生互动,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知识情景、生活情景等,激发兴趣,抓住学生;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比较同类知识、运用学习资源等,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与问题,及时调整、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体现课堂的鲜活与灵动,减弱教师“讲授”的强势,增强学生“主动”的活力。借助“智慧课堂”软件,适时适量进行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教学纠正和弥补。

作业:借助作业辅导视频,实现个性化辅导,根据后台错题统计情况,精准讲评,培养学生建立错题集的意识,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作业训练的题型、内容和难度等,要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题量适切学生实际,突出对学科思想方法和解题步骤的规范训练,不随意拔高难度而忽视基础,切实做到及时收、全面批。

辅导:借助“极课大数据”平台,关注系统提供的需关注学生,及时做好“补弱”工作。在持续跟踪、反复诊断、等价训练中,彻底解决薄弱学生的基础性问题。对学科特长生做好自主学习的引领与辅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评价:运用“极课大数据”在知识点的掌握上做好精准评价;跟踪学生的变化波动情况,了解学生学科特长,为选课提供客观完整依据。要在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上下功夫,高一要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为主,高二要以巩固基础、发展特长为主,高三要以提升基础、学会归纳归类为主,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建立起充分的学习自信心。

(4)改进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从学科和班级两个维度上,建立学业质量评价的起点平台和评价标准。

学科:以数据分析为主,重点考查作业与作业的匹配性、难易度、个性化的辅导情况、与起点幅度的比较情况。

班级:以学生调查为主,重点考查作业量、作业分层与布置、作业批阅与订正、教师课堂的吸引力、教师下班辅导等情况。

3.拓展型课程

学校在已有的拓展型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拓展型课程学习手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社会多样化的人才要求,深入推进具有校本特色与区域特点的拓展型课程开发工作,突出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课程结构的层次性与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真正满足学生的选择与需要。

(1)挖掘拓展型课程的生长点

学校继续通过限定性拓展与自主性拓展、活动类拓展与项目类拓展、长期拓展与微型拓展相结合的办法,在不断丰富课程呈现形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拓展型课程的生长点:

学科类拓展:初步形成语文读写、数学思维、英语听说等拓展课程;进一步完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竞赛辅导类课程;推进艺术、体育、劳技、编导、摄影等学科的项目化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门艺体技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

生活类拓展:贴近生活实际,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开设金融、法律、旅游、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拓展型课程,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 。

创新类拓展:依托创新实验室建设,继续完善学生的创新素养课程和自主实验课程的建设;邀请高校教授和研究人员,开设科技创意与创造、科技创新方法论、未来工程师等方面的课程,组织科技前沿等方面的微型报告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2)丰富拓展型课程的组织方式

成立分管校长、教导处、教研组长组成的课程质量管理小组,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管理。依托学科骨干教师队伍,保障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师资质量;通过不断开掘教师资源、充分利用学生活动资源、用足用好各类社会资源等,丰富学校的拓展型课程资源库。限定性的拓展型课程,由学校或年级组织,学生全员参与;选择性拓展型课程由学生通过网络管理平台选报选学,实行走班制教学;社团活动类的拓展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实施。学校通过统筹学生高中阶段拓展型课程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既能完成限定性课程的学习,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展选择性学习。

(3)完善拓展型课程的评价办法

对学校的拓展型课程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功能性再提升,完善学校拓展型课程的数据系统;建立课程教学的巡课制度与课程的淘汰机制,落实课堂展示和实践演示相结合的评价要求,将拓展课的教学成效,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范畴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

4.研究型课程

(1)厘清研究型课程的价值

通过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感悟生活,获得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体验,促进自我认识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活动的体验,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体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合作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2)落实研究型课程的管理

   统一思想,加强研讨,确保课程规范有效运行。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保证课程教学按计划运行和实施。加强课堂教学研讨,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指导小组要根据学校规定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审核、评价,促使教师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与要求,调整或取消一些反映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程项目。

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建设,要重点突出学校特色、关注日常生活,开展滚动式研究,提升研究型课程的品位;研究型课程实施的范畴要从学生的学习问题向学生的生活问题等方向延伸,拓宽研究型课程的选题视角;鼓励学生利用家庭、社会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教研组要不断完善研究型课程管理机制和指导常规。

(3)完善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办法

第一学期进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组织学生研究成果展示活动,积累教师指导和学生开展研究的典型案例,汇编学生优秀成果集;重视文献资料与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相结合,着眼于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与研究成果的分享,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评与互评机制;学校成立“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从选题与价值、过程与方法、结构与观点等方面,对学生的专题报告提出鉴定意见,评定档次;组织优秀研究型学习成果学术答辩与交流活动,编印学生成果集。

(二)课程计划

课程与课时安排:

 

高一

高二

高三

基础型

课程

语文

4+2

4+2

7+3

数学

4+2

4+2

8+4

外语

4+2

4+2

8+4

物理

2

合2

等4

化学

2

合3

等4

生命科学

合3

合3

 

政治

2

合3

等4

历史

2

合2

等4

地理

3

等级4

 

艺术

1

1

 

体育

3

3

2

劳技

1

1

 

信息技术

2

 

 

心理

1

 

 

基础型课程周课时数

40

41

40

拓展型

课程

学科类

活动类

2

2

3

专题教育

班团活动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学生必修;时间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研究型课程

1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44

44

44

 

说明:

①高一、高二语数外课时安排分别为:语文“4+2(读写)”,数学“4+2(思维)”,外语“4+2(听说)”,其中“2”为学科拓展,尽量安排2节连排课。

语数外每周每学科至少有2节连排;周一为语数英周测时段。

④各学科三年课时总数

学科

高一

高二

高三

课时数合计

合格

等级

等级

合格

等级

语文

6

6

10

22

数学

6

6

12

24

英语

6

6

12

24

物理

2

3

 

4

5

9

化学

2

3

 

4

5

9

生命科学

0/3

3

0/4

4

3

7

政治

2

3

 

4

5

9

历史

2

2

 

4

4

8

地理

3

0

4

0

3

7

 

⑤各学科等级考教学的课时系数,当年参加等级考的,按照高三高考学科的系数和办法计算;没有等级考的,按照学业考学科的系数和办法计算。

⑥在本表之外增补的课时,不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师工作量绩效的计算范畴,根据“谁增补谁负责谁落实”的原则来解决。

2.高三等级考组班与走班的基本模式

实行“小走班”模式,即 “语数英不走动,加3学科走班”的走班模式。具体表现为:

语、数、外学科保持原行政班,不参与走班。

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四门或五门学科(加生命科学),根据选择人数,将全年级6个班分成若干班级,满足所有学生的选课需求。

高一学年完成地理、生物学科的合格性教学的学生;在高二学年在完成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合格性考试的同时,至少完成地理、生命科学两门学科中一门等级性考试,高三学年完成其余2门或1门等级性考试。

管理办法:

①有学生调整“+3”组合,须预先提出书面申请,经家长同意并签字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年级组提出申请。选科更改在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周和高三第一学期第一周,每位学生只能更改一次,等级考试正式报名后,一律不再予以更改。

②行政班班主任全面负责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关注本班学生的走班学习状态和自修秩序;走班学科的科任教师,全面负责学科教学班的管理工作,安排好学生座位、课代表、学法指导等工作,及时向行政班班主任反馈学生的出勤、作业和考试情况。

③根据学校和学科教师情况,高一高二教师参与本学科走班学科教学,实行教师统一调配。

④各学科的教研与教学活动,合格考班级重点围绕基础型课程和市颁课程标准调整意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教学;等级考班级要在此基础上,适时渗透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一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切实做到统一进度、练习与作业。

⑤学校成绩管理平台增设走班学科成绩管理系统和艺体劳课程项目选科系统。学生学业成绩采取行政班级与走班班级两种呈现方式。

⑥英语学科要形成“一考”后考试复习的基本策略。

 

【学校课程评价】

一、综合素质评价

1.成立古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成员由校级班子成员、教导处、政教处、校团委书记等组成,校长为工作小组组长。工作小组负责制定“上海市古美高级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形成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明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各类校级项目及要求。

2.成立古美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 ,由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牵头,成员由教导处、教科研室、各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代表等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学生“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的审核办法,对学生提交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及其佐证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认定。日常性工作由拓研教研组长负责。

3.由分管德育工作副副书记牵头,成员由政教处、团委书记、年级主任和班主任代表等工作小组,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系统梳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制定本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计划;主动对接社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双向签约制度;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导师队伍,有序组织学生以团支部或团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性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

二、德育课程评价

1.写实性评价:包括项目名称、实施档次(市、县、校、年级组、班级)、时间、地点、是否参与、参与结果等。

2.鉴定性评价:由教师、家长或学生干部议定评定意见,给予优、良、合格和须努力四等的评价。

三、学业课程评价

1.基础型课程

类别

学科

年级/档次

考试难度

考试时间

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考试学科

语数外

高一、高二

0.75—0.80

语文:120分钟

数外:90分钟

卷面分

高三

0.70—0.75

语文:150分钟

数外:120分钟

理化生政史地

等级考

0.75—0.80

60分钟

卷面分 ;A+~E 11个等第

合格考

0.80—0.85

卷面分;合格/不合格

信息

高一

0.80—0.85

非考试学科

音美体劳

 

0.85—0.90

40分钟

优秀、合格/不合格

 

1.合格考成绩按照考试卷面得分划分合格/不合格,确保全年级的合格率在98%左右,均分75分左右;等级考成绩平均为C+,52分左右。

2.拓展型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进行学科鉴定性评价,分优、良、合格和须努力四等。

3.研究型课程:高一年级完成一项研究性报告,高二、高三阶段允许修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分A、B、C、D(D为不合格)四档;研究成果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四)考试质量分析

充分运用“极课大数据”平台提供的相关数据,学科层面上,任课教师备课组精准分析到知识点,反思改进教学策略,突出考试对改进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价值。学生层面上,跟踪学生成绩变化,分析成绩变化的原因,做到精准帮扶。班级层面上,以班主任为核心,重点关注班级学风建设、学习小组建设、家长配合情况,协同科任教师强化学习习惯养成,激发学习热情,师生和家长形成合力。

(五)课堂教学评价

1.教师课堂教学听课评价

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观察点:一是学生是否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已经做了预习准备;二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吸引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如何;三是教师是否给予学生思考、消化学习内容的时空;四是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理解、消化了;五是课后作业与本节内容是否一致,题量与难度是否适切。

2.教师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

调查依据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设计。主要项目为:

(1)课前:①我知道老师的教学安排②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③老师知道我的预习状况④我对这门学科很有兴趣和信心。

(2)课中: ①老师的教态很亲切②老师的目标很清楚③老师的重点很突出④老师的分析很透彻⑤老师的例题很典型⑥老师的提问很新颖⑦老师的板书很清晰⑧老师的方法很有用⑨老师的点拨很精准⑩老师的教学很有效。

(3)课后:①老师的作业题量很适切②老师的作业难度很合适③老师的作业批阅很认真④老师的作业讲评很及时⑤老师的课后辅导很认真⑥老师对我的问题很清楚。

主要评价指标为:每节课都是(5分)大部分课是(3分)有时是(1分)从来没有(0分)

(六)教师常规工作评价

评价项目

指标描述

考核人

<<
0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